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刑不上大夫”历史之谜:不因大夫免刑罚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69
转发:0
评论:0
“刑不上大夫”历史之谜:不因大夫免刑罚,虽说律法渊源来自于“礼”,也有“寓刑于礼”的例子,但《礼记》重点强调的还是道

  虽说律法渊源来自于“礼”,也有“寓刑于礼”的例子,但《礼记》重点强调的还是道德规范,和法律是两码事。《礼记》上这句话的原文是:“国君抚式,大夫下之。

  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这是在讲乘车的礼仪。大意是说两辆车在路上遇上了。

  一辆是国君的,一辆是大夫的,大夫要下车,国君不用,扶着车前面的横木,点点头,就可以了。同样,上级遇到下级,也都是下级要下车,上级扶横木点头即可。

网络配图

  “礼不下庶人”是说这个规定一般老百姓不用遵守。因为,老百姓不吃财政拨款,所以没有必要这么严格地去规范。“刑不上大夫”就是说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定。

  级别是大夫的话,国君也不能利用暴力来逼迫大夫,那些执行刑罚的人,这时候也不要跟随在国君身边。简单地说,“刑不上大夫”,最早和法律基本没有关系。

  当然,后来这句话在不断被引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变化,意思就被发挥了。大概是从写《过秦论》的贾谊开始,渐渐地,我们现在理解这个意思就成了主流观点。

  直到近代,梁启超、郭沫若也都这么认为。但其实这层意思更多地来自于知识分子的美好愿望,或者说,来自于士大夫阶层对帝王的要求和限制。

  但你看看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刑上大夫这样的事从古至今不曾断过。最早周公诛管叔、蔡叔,厉王流放于浇,就是著名先例。到了汉文帝时期,文武百官如违犯法规,朝堂之上仍难免遭受如同寻常百姓一样的刑罚。考虑到这些受罚的高官的面子问题。当时的执政、执法官员提出,对高级官员施刑时要宽待一些,汉文帝倒也痛快,接受了这个建议。“刑不上大夫”只不过是刑少上点,或者不公开上大夫而已。如何去把握怎么少上,或者如何不公开上,历史亦有参考。比如西周时期有个“八辟”,后来也叫八议,意思就是说有八种人犯罪。

  要特别审议:一曰议亲(皇亲国戚)之辟,二曰议故(皇帝的故交旧友)之辟,三曰议贤(有德行的人)之辟,四曰议能(有大才能的人)之辟。

网络配图

  五曰议功(有功勋的人)之辟,六曰议贵(高官显贵)之辟,七曰议勤(为国服务特别勤劳的人)之辟,八曰议宾(前朝皇帝子孙)之辟。不过,这个规定执行并不严格,时断时续,关键要看君王的态度和心情。

  再举个例子,发生在唐朝著名的长孙无忌身上。有一天,他刚从前线作战回来,向李世民汇报工作,进内殿时忘记摘刀,跟皇帝李世民聊完事。

  走的时候,被看门的保安发现了。此事本来非常严重,至少也属于“十恶”中的大不敬,要知道,“十恶”是最严重的十种罪行,所以十恶不赦。

  但是李世民为了救长孙无忌,就想到了“八议”,按“八议”标准去划分,长孙无忌符合第七项。很快,李世民就召集了诸位大臣共同商议,最终罚了长孙无忌20斤铜钱,就算拉倒了。

  所以,刑上还是不上大夫,在专制社会中,不过是君王意愿。很多朝代,高官贵族犯罪,在处死刑的时候,为了照顾情绪,会采取秘密处决。

网络配图

  或者赐死,不在大街上公开砍头。相对一般犯罪分子来说,只是让你死得好看些罢了。《汉书》中的解释说:因为士大夫是有社会地位、有身份的人,万一犯法,被制裁了,就是极大耻辱。所以,死得虽然没有那么难看,也足以给世人警示了。

  关于“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还有一种解释,说我们对“上,下”这两个字的认识本身存在错误。“上”表示尊,“下”表示卑。

  整句话意思就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庶人社会地位低,就将他们排除于文明社会之外。

  这个解释虽然牵强一些,倒也符合现代的法律观念,“天子犯法,与民同罪”,多大的老虎也不能吃人,吃人的老虎,总有一天会遇到武松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廷优待士大夫之谜:“刑不上大夫”是后世误读
一位开国皇帝在太庙里立下誓碑,命令子孙为皇帝者,要优待前朝宗室之后裔,且不得滥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之人,否则天必讨灭之。反映出这位统治者胸怀之宽厚,执政之仁慈,这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宋太祖会做这件事吗?如果太祖没有做过,那么又是谁精心编造了这个“太祖誓碑”的故事呢?据宋叶梦得《避暑漫抄》记载,宋太祖于建隆三年(962)曾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平时门钥封闭甚严,誓碑用销金黄幔遮蔽,任何人不得入观。规定太庙之门于四季祭奠和新皇帝即位时方可开启,皇帝谒庙礼毕,必须进入夹室恭读碑上的誓词。届时只有一名不识字的小黄门跟随,其余人员皆远立于庙庭中,不敢窥视。皇帝行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然后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都不知所誓何事。北宋各代皇帝皆如此相承行事,按时礼谒,恭读在心,没有泄漏。直到北宋末的靖康之变,宋廷罹难,京城被劫,太庙中祭器都被金人席卷而去,大门洞开,人们方得一...
· 刑罚
刑罚的种类刑事侦查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董仲舒说:“殷人执五刑以督奸,伤肌肤以惩罪。”刑罚的手段生命刑:死刑自由刑:监禁,又称徒刑,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终身监禁或终生监禁)、拘役、出境管制、住所限制(不得搬迁)、劳动财产刑:罚金、罚款、没收、没收财产刑罚的性质主刑附加刑各国刑罚韩国:
· 宋朝为何刑不上大夫?赵匡胤真的不杀士大夫吗?
宋朝为何刑不上大夫?赵匡胤真的不杀士大夫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宋朝建立后,尤其是赵匡胤死后,北汉灭亡,这个时候也算是实现了统一。随着统一的来临,保持国内平和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宋朝建立之初,就实行了文人治国这一原则。这条治国策略的实施,在那个时候,有它必须执行的原因,但是随着王朝发展,文人越来越大,全国上下热衷于文治,这是好事,但同时也是弊病,因为在选择文人治国的时候,文人的弊病不仅仅会影响百姓,还会影响帝王。宋朝建立之前,五代战乱,其实从唐朝末年就开始了军阀混战,这个历史阶段持续了很长时间,只要是手握兵权,就想着获取权利,武人当道,文人在这个时期并没有什么地位。那个时期,当一个军事王朝建立后,不仅仅受到外部混乱的影响,在其内部也有众多的不和谐声音,争权夺利事情太多。而且在这个事情,出现了太多了背信弃义之事,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没有办法忠于一个主子,面对危机,人们选择卖主...
· “刑不上大夫”:实指制裁大夫要用文明的方式
古代的墨刑资料图本文来源:人民网,作者:佚名,原题为:《正解“刑不上大夫”:制裁大夫们要改以较文明方式》“刑不上大夫”是儒家一个很经典的主张。这个主张被作为儒家思想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顽固保守的一个明证,曾经遭到过非常激烈的批判。直到今天,依然有许多人认为法家“一断于法”的思想是讲究平等的,是进步的,而“刑不上大夫”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与人不平等,所以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从通常的角度来看,“刑不上大夫”的确意味着大夫与庶人间的某种区别待遇,这也是这个主张被看作是儒家特权思想的重要原因。但是历史情况是复杂的,对某一种思想和主张的评价需要考虑具体的历史环境,同时需要不同的观察角度。从“刑不上大夫”提出的时代和它所起过的历史作用来看,这个主张还是有相当程度的进步性的,对文明与宽容的司法实践以及政治生态起过良性作用。在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之前,我们先说说近年来一些学者突然提出的一种新解释。这些学者将“...
· “刑不上大夫”:实指制裁大夫要用文明的方式
古代的墨刑资料图本文来源:人民网,作者:佚名,原题为:《正解“刑不上大夫”:制裁大夫们要改以较文明方式》“刑不上大夫”是儒家一个很经典的主张。这个主张被作为儒家思想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顽固保守的一个明证,曾经遭到过非常激烈的批判。直到今天,依然有许多人认为法家“一断于法”的思想是讲究平等的,是进步的,而“刑不上大夫”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与人不平等,所以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从通常的角度来看,“刑不上大夫”的确意味着大夫与庶人间的某种区别待遇,这也是这个主张被看作是儒家特权思想的重要原因。但是历史情况是复杂的,对某一种思想和主张的评价需要考虑具体的历史环境,同时需要不同的观察角度。从“刑不上大夫”提出的时代和它所起过的历史作用来看,这个主张还是有相当程度的进步性的,对文明与宽容的司法实践以及政治生态起过良性作用。在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之前,我们先说说近年来一些学者突然提出的一种新解释。这些学者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