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大年三十除夕夜为什么有放爆竹这个传统?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5
转发:0
评论:0
大年三十除夕夜为什么有放爆竹这个传统?,除夕是一年腊月最后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作为春节重要的组成部分,除夕的

  除夕是一年腊月最后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作为春节重要的组成部分,除夕的来历有很多的传说。今天中国吃网小编就告诉您除夕的来历有哪些,除夕有哪些传说,除夕各种的习俗又是怎么来的,我们先从除夕的来历讲起。

  除夕的来历

  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放爆竹的来历

  关于除夕放爆竹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于是以后人们就用火药做成了红色的爆竹,开始在除夕燃放。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夕守岁的来历

  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每逢除夕,禹母总是熬夜燃放爆竹,解除思儿情结。当地百姓看到禹母如此思念儿子,也跟着禹母熬夜、燃爆竹,寄托自己对大禹的思念。久而久之,“除夕熬夜、燃爆竹”的习俗便流传开来,而且越传越远,范围越广。后来发明了火药,人们便用鞭炮代替了爆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大年三十除夕夜是哪一天?除夕的寓意
大年三十除夕顾名思义是指农历的腊月三十日这一天,在农历中,大年三十除夕当天的时间是固定的,但如果从公历中来看,每年除夕这一天的日子具体是哪一天则要对应农历来确定,所以公历中年三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一般看当年年三十具体的日期我们可以对照万年历中的农历来看公历上的日期,例如2023年的除夕夜是1月21日,而2024年则是2月9日、2025年的除夕是1月28日等,正常情况大年三十的除夕这一天都会在公历的1月份和2月份出现,而除夕作为农历中最后一个月份的最后一天,实际寓意则更多是有迎接新年以及团圆、幸福、除旧迎新的象征意义。我们再来看农历除夕的这一天,作为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的大年三十,在民俗中也被称为腊月三十,这一天的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一天,所以在这个日子中人们的活动往往主题就是辞旧岁,迎新春。而在民俗中“岁”往往指的是最后一天,也被称为“岁除”故而大年三...
· 春节为什么要放爆竹?放爆竹的由来和传说
导读:放爆竹是一个汉族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鞭炮,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一个个历史故事,热闹非凡,也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
· 大年三十除夕夜:迎接新年晚餐鱼、年糕与饺子的寓意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戶曈曈日,总把新桃換旧符。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是最早提及除夕的史籍。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一除夕。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幕,引申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面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挂灯笼。除夕习俗:1贴春联春联是古桃符的遗制,古代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人们将桃木放在门前作驱邪用,春联主要是成对贴用的,一般在除夕午后贴出,人家的大门、后门、房门、厨房门、鸡窝、厕所等处亦可见,春联的内容多是古祥喜庆的话语。2贴窗花窗花一般在除夕和重要节庆贴于窗纸或玻璃之上,用来装饰居室和门户一点化节日的景象,常见的图案有八仙过海,嫦娥奔月,老鼠嫁女,招财进宝,还有金玉满堂和二龙戏珠等吉祥图案。3贴年画我...
· 新年为何要放爆竹?新年燃放爆竹的含义
导读:现代意义上填塞火药的爆竹,是从宋末开始发明的。也是从宋代起,中国的“爆竹文化”丰富了起来,燃放更讲究,民俗目的更明确。过年,从除夕之夜起,一直到正月十五,不同日子要燃放不同的爆竹,不同日子所放爆竹的意义也各有不同,而不仅仅是热闹和喜庆。除夕之夜,燃放的爆竹叫“封门爆竹”。放过这道爆竹后,家人不能再到外面出去行走,而是一起围着火盆守岁,等待着新年的到来。有的地方“封门爆竹”又叫“封门炮”。过去穷,债主在大年三十都不忘上门索债,欠钱的都关门躲起来,故有“封门”一说。封门爆竹燃放后,再恶的债主都不会再上门讨债,让穷人过个安心年,此即俗话说的“三十夜头不见面,不过十五不问钱”。除了“封门”说外,另有“辞旧”说,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就是个意思,这也是最为广泛的象征意义。还有“迎神”说,准确地说是迎接灶神。灶神是腊月二十三小年夜送上西天,送时要燃放爆竹。大年三十晚上返回人间,故还要燃放。因...
· 南明灭亡竟和除夕夜有关!
中国历史朝代中,立于北方的王朝毁灭后会采取退避南方以中兴的策略。但是明朝灭亡的残余势力竟然如此短命,从甲申年除夕夜的两声叹息里可以判断出南明的短命是历史必然。这年除夕夜,史可法远在扬州军中,他独自批阅公文到夜半,肚子饿了,同时也想起是除夕,便向厨子要酒吃。厨子为难地说:“肉食都按你的吩咐分给将士们了,没有什么下酒的菜,只有一些盐豉了。”史可法便就着盐豉喝闷酒,他的酒量本来很好,一个人能喝几斗,但自从到了军中,就戒了酒。当天晚上,他一连喝了十多杯,想起国家破碎至斯,不由泫然涕下。泣罢,酒力上涌,靠在小几上睡着了。天明,将士们按惯例聚集在辕门外,等待史可法召见开例会,但往常早就洞开的辕门居然还关着。知府任民育说,“相公像这样多睡一会儿,实在不容易。”于是令打更的人依旧打四更鼓,并令左右不要惊醒了史可法。一会儿,史可法醒了,听见鼓声,大为生气,左右向史可法转达了任民育的意思,史可法才息了怒。同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