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郑和“七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2
转发:0
评论:0
郑和“七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200艘战舰,3万多海员,相当于现代轻型航母吨位的主舰就超过40艘,这样一个

  200艘战舰,3万多海员,相当于现代轻型航母吨位的主舰就超过40艘,这样一个组织严密,完全按照作战需求组建而成超强配置,就是当年郑和七下西洋时所d率领的超级航海舰队。不要说在15世纪,就算在当今世界恐怕也没有哪个国家能轻易组建成这种规模的航海舰队。历时28年,航行数万海里,郑和理所当然的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航海家。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面对历史我们不禁要问郑和七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网络配图

  据《明史》记载郑和七下西洋原由的官方解释是“欲耀兵异域,示中华富强”。说白了就是当时的明朝想通过远洋航行来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之强大。可问题是“示中华富强”需要花28年时间连续航行七次吗?这么重要的任务为什要交给一个“阉人”郑和呢?强大的大明王朝一定要通过海上航行才能显示国威吗?

  所有的疑问都让人觉得郑和七下西洋目的绝不那么简单。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明成祖朱棣心病难除

网络配图

  众所周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越过自己的儿子,直接把江山传给了孙子朱允炆。燕王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对此愤恨不满,随即篡取了皇位。当朱棣攻陷明朝京城后,搜遍全城也没找到皇帝朱允炆。担心朱允炆卷土重来危及自己皇权的朱棣对此耿耿于怀,心病难除。此时有传闻说朱允炆逃到南方沿海,乘船跑去了南洋。朱棣随即打算派人去南洋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可朱允炆毕竟是前朝皇帝,自己的侄子,作为已经君临天下的帝王,朱棣也不好明目张胆的大肆追杀。所以找个自己最亲近的手下,暗自寻找朱允炆就成了最好的办法。而此时作为朱棣的心腹太监郑和就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不二人选。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由郑和率领的庞大舰队,开启了第一次下西洋的漫长之旅。

  郑和的“朝圣”之梦

  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注意,郑和原名马和,回族人。他的一家都是地地道道的穆斯林。作为穆斯林能到教的圣地麦加和麦地那去朝圣,是一件一生所求的事。这一点对于郑和来说也是一样。郑和从小就经常从祖辈那听说过很多关于圣地的传说,很是向往。但很小就”受阉“做了太监的郑和根本就没有机会去寻找圣地,更谈不上朝圣了。七下西洋正好给了他梦寐以求的机会。可是前六次西洋航海并没有让郑和找到心目中的圣地,此时的明成祖朱棣也已经驾鹤西去。寻找朱允炆更是失去了意义。但早已年迈的郑和却再次向新皇帝上书,表明自己七下西洋的决心和愿望。可见朝圣的梦想在郑和的心里从来没有放弃过。

网络配图

  为了朝圣远离故土

  由于国力不济,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只带了几十艘舰船,远没有当年威风。而且一心追寻圣地向往朝圣的他,这次选择孤身一人在中途脱离了船队。朝着心中梦想前行的郑和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至于最终是否找到了圣地无人可知。可以确定的是一代航海名家郑和,到最后也没能回到自己的祖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
说起明朝的海洋政策,人们常有太多的偏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禁海令,“片板不许入海”,已经成为闭关锁国的符号,乃至于四、五百年以后中国的不幸遭遇,大都因为找到了这个根源,而让有些人平息了一点痛苦的焦虑,或找到了发泄愤怒的对象。为当今的中国人提供这种标签的,来自于西方人对中国历史的片面解读。失去自信的中国人,丧失了话语权,默默无语地接受了它。在这种对历史标签化、符号化的错误理解中,历史的真相要么被歪曲,要么隐而不见。它影响了我们对自己历史的理解,也影响了对现实的认识。明朝的海洋政策,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承上启下,又体现了全球历史巨变时期,中国海洋政策的走向。仅仅以外部的角度看待明朝的海洋政策是不够,仅仅从内部的视角对它进行考察,也是片面的。明朝200多年的历史,其海洋政策可以清晰地分成两个阶段,划分界限大致可以放在西元1500年左右。这两个阶段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人们常把明...
·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一场政治泡沫?
早在100年前,梁启超在《郑和传》中曾发出这样的感叹“郑和以后,竟无第二郑和”。其实,郑和的“七下西洋”何以会后继无人呢?因为这一切完全是大明帝国握有至高权利的皇帝朱棣一手制造的政治泡沫,从其动机和效果来看,就注定了下西洋只能是昙花一现。首先,说说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我们都知道,朱棣的皇帝宝座是从他侄子朱允炆那里硬生生夺来的,完全就是谋反篡位,大逆不道的做法。正是这种负罪的心态,导致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力图改变自己的形象,把自己塑造成合法者。他明明知道建文帝已经逃亡海外,却还是找来两具尸体说是他和皇后的,不仅予以下葬,还惺惺作态地说自己是效法历史先例,为了辅助建文帝才不得已篡位的。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消灭建文帝的政治势力,朱棣除了大开杀戒以外,更是恢复了明太祖明令废用的锦衣卫、镇抚司狱,后来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实行国家恐怖主义,一时间把整个国家弄得人心惶惶。这还没折腾完,在朱棣心中只要没...
· ​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竟是为了寻找孝文帝?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环游整个世界之旅。在我们的历史书上对于他此次下西洋的目的是这样说的:“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但是历来学着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坛,《明史》中说:“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就是说,朱棣得不到确切消息,故另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呢?网络配图郑和下西洋的史料多数被毁,他多次下西洋的原因也就成了难解之谜。历史学家经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种观点:寻人说有传言说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并未身亡,而是通过宫人们的帮助流亡海外,所以部分学者便推测郑和七下西洋是奉了朱棣之命寻找建文帝。但是,反对者认为,像寻找建文帝这样的敏感事情,应该秘密进行,断不能如此大张旗鼓。耀兵异域,宣扬皇权说郑和研究专家庄景辉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落实明成祖的“皇权思想”。明成祖是一...
· 郑和七下西洋征服过哪些国家?
在中国古代文明构成中,海洋文明与农业文明、游牧文明一样,亦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外来文明的交往中,海上通道与陆上交通都是主渠道。与沙漠和草原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一样,海上丝绸之路因政治形势的变化也时兴时衰。在古代中国,明初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明朝特指中国南海以西的南洋群岛、印度洋、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无疑是中国海洋文明发展的巅峰,郑和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约1371—1433年),明代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本姓马,小名三宝(保)。洪武十四年(1381年)十二月开始,傅友德奉命征讨割据云南的残元势力,少年三宝被俘,惨遭阉刑。后随军至北平,入燕王藩邸为宦官。三宝聪慧过人,忠于燕王,在“靖难之役”中屡建战功,深得朱棣信赖。朱棣称帝后,任命其为内官监太监,并赐其“郑”姓,从此,便称郑和,人称“三宝太监”。明成祖死后,第六次下西洋归来的郑和被仁...
·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档案被毁之谜
郑和下西洋,推动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是可信性较高的观点。寻找建文帝朱允炆,明代多种文献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西山杂志·三保太监下西洋》“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顾起元《客座赘语·宝船厂》:“宝船之役,时有谓建文帝入海上诸国,假此踪迹之。”包抄帖木儿帝国历史学家向达、尚钺提出郑和下西洋是针对帖木儿帝国,联合印度包抄帖木儿帝国后方,牵制其东进。明初时,帖木儿大举进攻明朝,因此从海外结盟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主要目的。不过,根据史学家徐玉虎所言:“印度、红海等地无形中对帖木儿帝国采取半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