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古代皇帝特立的谥号庙号怎么来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06
转发:0
评论:0
揭秘古代皇帝特立的谥号庙号怎么来的?,谥号庙号的由来: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所

  谥号庙号的由来: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  

  光绪陵寝内的谥号

  “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消失了。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这些字都有特定的含义。有的表彰帝王的功德,是美谥;有的则是恶谥。

  一般说来,帝王因其地位至高无上,获得美谥居多,这说明谥号并不完全反映真实事迹。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如诸葛亮的谥号是“忠武”,欧阳修的谥号是“文忠”。臣子的谥号两个字的居多。 

  但是,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这是因为,秦王赢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世、三世皇帝。后来到了汉朝,庙号、谥号才恢复过来。 

  谥号

  怎么区分“庙号”和“谥号”呢?一般说,凡称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庙号,凡称某某帝的便是谥号。但在历史各阶段习惯上的称呼又有些不同。打开中国历史年表,就会发现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称“谥号”,如汉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等。唐朝以后,一般都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不过在这期间,也有称谥号的。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庙号是“玄宗”,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中间关键的是“明”字,因而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

  明朝中叶后,帝王的称号又有所改变,多数以年号来称呼。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汉武帝继位的那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建元二年,以此类推。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东汉以后,又出现私谥。私谥不是由朝廷赐予的,而是由德生们评定的。如陶渊明的私谥是“靖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谥号庙号的由来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怎么来的
谥号庙号的由来: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消失了。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这些字都有...
· 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区别?
古代帝王一般都有很多称呼,有的是庙号,有的是年号,有的则是谥号,那么,皇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号?庙号、谥号、年号都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区别呢?古代帝王不仅有谥号,还有庙号、尊号、年号(开始不用于称呼皇帝,但由于明清的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故以年号称之)等称呼。谥号,为东亚(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有固定的字,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美称、怜悯称呼、贬称,美称很多,比如汉文帝、梁武帝,贬称比较少,一般用于亡国之君或经卵之主,比如周厉王、隋炀帝,还有对一些年幼亡国着同情的,比如晋愍帝、汉殇帝等。先秦的某某王以及秦以后的某某帝一般都是谥号。(图片来源于网络)庙号,意思就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
· 古代帝王的谥号和庙号有什么区别?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还是谥号?
历史上的帝王,我们经常会用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来称呼他们,而不是直接叫他们的名字。实际上,高祖、武帝、太宗这些称号,都是他们去世后,后人对他们一生功过是非的评价。可以区分为谥号、庙号。那么谥号和庙号又有什么区别?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谥号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官方根据他生前事迹、道德修养等情况,给予其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据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考证,谥号制度形成于西周中期。周朝时,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获得谥号的资格。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的人死后才有资格获得谥号。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者有资格获得谥号。而文人士子的谥号则由其亲友或门生故吏所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不具备官方性质。谥号最初只有“美谥”、“平谥”,是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而那些作恶或没有贡献的国君,死后就没有谥号。用没有谥号来表示“恶谥”。“恶谥”同样起源于...
· 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陵号、年号分别指什么?
我们在阅读古籍或查阅资料时,经常会看到中国古代某位皇帝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陵号、年号”,许多人不知道它们的具体定义和区别,本文作以专门的介绍:一、谥号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的评价性称号。“谥”是对其行为的记录;“号”是其功劳的标志。谥号褒贬不一,上谥带有赞美性质;中谥表示平庸或者同情,下谥带有批评性质。谥号字数1-20个不等。上谥如“文、武、成、康、昭、穆、孝、宣、平、桓、景、襄、高、明、章、大”等,如朱棣的谥号“文”;中谥如“夷、哀、殇、沖、怀、闵、悼、恭、鼎、厘、凯、慧、哀”等,如汉哀帝的“哀”;下谥如“炀、桀、纣、厉、幽、灵、出、携、荒、荡、戾、剌、丑、缪、褊、丁、干”等,如隋炀帝的“炀”。二、庙号先皇驾崩后,新皇帝都要去专门用于供奉祖先、祭祀祖宗的太庙去奉祀,此时会遵先皇为“某祖”或“某宗”,如“太祖、世祖、太宗、高宗...
· 古代帝王的“庙号”和“谥号”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呼有何意义呢?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