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什么诸葛亮就一定要选择姜维做他的接班人呢?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8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诸葛亮就一定要选择姜维做他的接班人呢?,导读:为什么诸葛亮就一定要选择姜维做他的接班人呢?换一句话说,诸葛亮择才的标准

  导读:为什么诸葛亮就一定要选择姜维做他的接班人呢?换一句话说,诸葛亮择才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是姜伯约而不能是其他人呢?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朝中大权有诸葛亮掌控。因为北伐支持者甚少,所以诸葛亮内心忧惧,曾经两次给后主刘禅上表,阐述北伐的意义。诸葛亮在慢慢寻找着继承人,谁能够承担兴师北伐的重任,真的很让诸葛亮大费脑筋。后来,围攻天水的时候,名将赵云竟然被一无名小卒打败了,后来才知道,这个人叫姜维,然后诸葛亮用计收降了姜维,终于把平生所学,传授给了姜维,嘱咐他继续兴师北伐。

  在蜀国阵营中,姜维属于后来者居上的人物,是蜀汉小朝廷的第五代掌权人,三国后期着名军事家、政治家。他审时度势,继承诸葛亮遗志,高举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最为现实、实用的战争策略,九次北伐,虽然各有胜负,但其不改初衷,誓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天斗地精神,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职业政治家风范,直追他的革命导师诸葛先公。特别是经罗贯中先生的巨笔如椽描写,更是在演义版的中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其力挽狂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情结更是感动了无数的江湖草民。姜维可谓是生的伟大,死得其所。

网络配图

  在陈寿所着《三国志》里,姜维春秋大义的形象丝毫不逊色于演义版里栩栩如生的描写,可见主流媒体与江湖传说相互佐证,陈罗二人英雄所见略同,都不吝给予姜维极高的评价。只是在惯以成败论英雄的后世史家眼里,姜维被扭曲成了一个劳师疲命,不知体恤民情的战争狂人,是导致蜀汉小朝廷短命的掘墓人,这样的史论是极不公平的。当是时,三国鼎立中,蜀汉与曹魏、孙吴两家绩优股相比,只能是最不被人看好的垃圾股,实力最为弱小,且偏安一隅,人少地狭,假使不是诸葛亮和姜维勉力维持,尽量把战争的烽火狼烟引到外围,把人民内部矛盾巧妙的转换为敌我之间矛盾,恐怕仅仅是内部争斗以及强敌压境,蜀汉想要在夹缝之中苟活42年,则根本是不可能的。

  姜维很好的接过了老一辈革命家薪火相传的火种,矢志不移的把红色接力棒的战争游戏尽量延续下去,无比坚定的诠释了诸葛亮光复汉室,一统中原的雄韬大略,并竭尽全力举一国之力勉为之,虽然力无所逮,最终身死被执,但仍然无掩其光辉的人格魅力,忠勉勤苦,耿耿忠心。退一步说,依诸葛亮的鬼神不测之术,未必就算不到姜维最终逃不过的悲剧宿命。

  匡扶汉室,讨伐独夫民贼,在巨大的现实差异面前更像是一个江湖传说,根本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冰雪之峰,挑选了姜维做接班人,其实就是给姜维套上了一个毕生摆脱不了的枷锁,可是姜维仍然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这条道路,尽管革命的道路越走越窄,后来直接的走进了死胡同。但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诸葛亮慧眼独具的挑选了一个忠实的信徒,注定这个姜伯约和他一起走向幸福的殉道,然后凤凰涅磐,如流星般璀璨,渐成历史中某种定格的永恒。似乎也可看出姜维受人之托,终人之事,君子坦荡荡的侠肝义胆,好一个姜伯约也。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就一定要选择姜维做他的接班人呢?换一句话说,诸葛亮择才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是姜伯约而不能是其他人呢?这与诸葛亮一生谨小慎微的处事特点,以及选拔领导干部的择才用人标准有关,也与姜维的性格特点密切相联,更重要的是与当时天下大势以及蜀汉内部错综复杂、微妙的人事关系有关。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姜维,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权衡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姜维实乃当时情形下最佳人选,非彼莫属,我们尝试着分析之。

网络配图

  姜维的军事才能。

  姜维在战场能打败名将赵云,名声显赫,而且颇能用计。应该说这是平地一声雷。赵云的名气很大,也是诸葛亮出征的左膀右臂,而且当年多少大战都有此人。由于轻敌,也由于姜维的慎重,在这次交战中,让赵云对这位血气方刚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产生了好感。

  很有可能是诸葛亮早就相中了这位后生小子,认为其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欲得之后快,而早就安排下了一系列策反计谋,这一年,姜维26岁,得到姜维后,诸葛亮大喜过望,史书上说,诸葛亮对张裔、蒋婉留书“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永南,李邵,季常,马良也,都是蜀汉的杰出人物,而这两位大名士都不如的人,那就真是名人中的名人,名人中的战斗机了,喔也牌的。

  仅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对革命接班人姜维到来的非常之满意和高度评价。拿姜维与马谡相比,可以立见高下,姜维,实战型人才,贯彻的是从战争中来到战争中去的实战军事思想,而马谡则书生谈兵一个。诸葛亮此时正是沉浸在失马谡的悲痛之中,得到姜维,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革命家的心中隐痛,得一姜维,胜过十个马谡也。

  相中千里马以后,诸葛亮这位伯乐此后对姜维悉心加以培养,是有“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素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这话当是明白无误的告诉别人,姜维的军事才能一般人比不上,蜀汉的未来就看这位年轻人的了,姜维在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情况下,保持了一般人所无法具备的冷静头脑,从此跟随在诸葛亮身边,韬光养晦,这从他回母书信中依稀可以看出其踌躇满志,意欲鲲化为鹏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良田百倾,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网络配图

  而观当时名士郤正评论姜维所言,诸葛亮并没有看错接班人,“(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姜维所具有的非常优秀的领导干部的品质,不独诸葛亮早就观察出来了,德才兼备。也折服了同时代的人们,其取而代之蜀汉的军政大权可谓众望所归,也说明了诸葛亮的识人鉴才和选拔年青干部的眼光非常独到和准确。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有谁能体会诸葛亮的千古老臣心?只有姜维,所以当诸葛亮死后,当时的姜维已经32岁了,正是大丈夫创立功名的时候,姜维没有辜负诸葛亮的信任和重托,从此扯起先师的巨旄大旗,联络羌凉,义无反顾的把诸葛亮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殚精竭虑的九次兴师北伐,究其原由,是报国恩?还是士为知己者死报师恩,大概只有姜伯约自己知道了。

  姜维后来的结局是非常惨烈的,国家都已经了,还想着联络钟会东山再起,可惜时运不济,一门老少被乱兵所杀,连个收尸的人都找不到,还是乡邻为他修建了衣冠冢。姜维从26岁投靠诸葛亮并获信任到62岁功败垂成,身死异乡,这冥冥中的数字巧合是不是暗合着某种不可知却循环往返的天道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罗贯中
罗贯中(1320年-1400年),名本,字贯中,以字行,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通俗小说家,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但他的籍贯在文学界和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一说是东原(今山东东平),一说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一说是庐陵(江西吉安),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后两者不可确考。近年虽由于在山西省祁县河湾村发现了罗贯中之家谱,以及个人使用的印章,但并未说明其人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据最新研究,山西太原确有罗贯中,却是另一个杂剧家罗贯中(约1323年-约1397年),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最为可能是山东东平人。关于罗贯中太原说,主要见于明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其他史书不见记载。有研究说《录鬼簿续编》不是贾仲明所写;也有研究说《录鬼簿续编》存在抄写错误,将"东原"抄成"太原",而且历史上有一段时间今济南长清为中心毗连东平的一带正叫做“东太原”。有关他的许多事迹多为民间传说,因而一直以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诸葛亮临终前为什么不让姜维做接班人
在《三国演义》里,姜维是诸葛亮的得意弟子,临死之时诸葛亮把自己毕生所学尽授予姜维,对他寄予了厚望,但让人意外的是姜维并没有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掌控蜀国相权。历史上的情况和小说大致相似。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没让姜维接管自己的权力呢?网络配图姜维在历史上的确受诸葛亮器重,但还不没把整个蜀国都托付给他的地步。首先姜维是魏国降将,这时候虽然投降了蜀国十多年,但是比他资格老的人尚在比如:蒋琬费祎魏延等。贸然让姜维接班可能会导致蜀国内部因为争权而四分五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姜维是武将的身份。其实在历史上魏延的地位要远高于姜维,从后来魏延“谋反”可以看出,如果论资格和能力魏延理应接管诸葛亮的事业,按魏延自己的说法,诸葛亮死后他可以率领全军北伐,那么问题来了魏延有这个能力吗?在军事魏延的能力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为一国之相不仅仅是要会打仗就可以的,要善于治国,团结内部力量才是更重要的。网络配图从后来有人...
· 诸葛亮的接班人是谁是姜维还是其他人呢
在三国时期,蜀军中有两位悲剧人物:一个是死于党争的魏延,另一个则是被魏军剖腹取胆的姜维。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不少人觉得姜维才是诸葛亮钦定的接班人,而魏延反倒不受重用。不过,参照正史来看,魏延不受孔明待见是真,姜维是诸葛亮钦定的接班人是假。正史中的诸葛亮,总共安排了两位接班人,一个是蒋琬,另一个是费炜。但可惜的是,这两个人都没有认真贯彻诸葛亮的北伐方针,尤其是蒋琬主政时,只有一次主动攻击魏国,而费炜掌权时,则是定期派小股部队袭扰,做做样子而已。不过,接替费炜的姜维,却有一幅“铁杆硬汉”的架势,连年北伐,甚至比诸葛亮还强硬。刘备死后,诸葛亮、蒋琬、费炜和姜维四人主政的这段时间,大体可以分为三段:前段的诸葛亮和后段的姜维,都是强硬的主战派,连年北伐;中间蒋琬和费炜主政期间,则是安于生产,尽量避免大规模战争,以休养生息为主。由于历史上姜维和诸葛亮的做法颇为一致,而且诸葛亮在世时,对姜维也是比较器...
· 诸葛亮让姜维做接班人却忽视了姜维这个重大缺点
刘备还为汉中王时,魏延镇守汉中,其他城防也都布置重兵相互策应。如果敌人来犯汉中,可以将敌人挡在关外,无法进入汉中。实践证明,这种固守防御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兴势之战,王平抵抗曹爽的进攻,就是用的这个方式。网络配图但是,姜维主政以后,想当然的改变了拒敌于国门之外的防御策略。姜维天真地认为,固守汉中一线,虽然可以抵御敌军,但却不能利益最大化,无法获得大的战果。不如放敌军入阳平关,而蜀军退守汉、乐二城,重要关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军队打游击,专门攻打敌军的薄弱环节。网络配图这样一来,拉长了敌军补给线,使敌军不能持久战,待敌军疲惫退还的时候,诸城守兵与打游击的军队,一起趁机进攻,这样就能将敌军悉数歼灭。姜维基于这种战术思想,就命令汉中都督胡济守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这就等于放敌军进入蜀国腹地,自毁长城。网络配图这是由于姜维的这个蠢笨的安排,使姜维主力于段谷被魏将邓艾击败,导致魏...
· 探姜维为什么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朝中大权有诸葛亮掌控。因为北伐支持者甚少,所以诸葛亮内心忧惧,曾经两次给后主刘禅上表,阐述北伐的意义。诸葛亮在慢慢寻找着继承人,谁能够承担兴师北伐的重任,真的很让诸葛亮大费脑筋。后来,围攻天水的时候,名将赵云竟然被一无名小卒打败了,后来才知道,这个人叫姜维,然后诸葛亮用计收降了姜维,终于把平生所学,传授给了姜维,嘱咐他继续兴师北伐。在蜀国阵营中,姜维属于后来者居上的人物,是蜀汉小朝廷的第五代掌权人,三国后期着名军事家、政治家。他审时度势,继承诸葛亮遗志,高举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最为现实、实用的战争策略,九次北伐,虽然各有胜负,但其不改初衷,誓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天斗地精神,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职业政治家风范,直追他的革命导师诸葛先公。特别是经罗贯中先生的巨笔如椽描写,更是在演义版的中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其力挽狂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情结更是感动了无数的...
· 顺治帝为什么选择玄烨做继承人呢?原因是什么?
公元1661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暴毙而亡,临终前选定皇三子玄烨为继承人。顺治帝共有八个儿子,玄烨又不是嫡长子,为何能够脱颖而出呢?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清代立储并不是遵循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汉人的体制,原本是与满洲人是不相干的。满洲人在入关之前实行的是未分家子继承制,也就是说当年长的儿子成家之后,便需要自己独立门户。在分家时,原家族之中的财产主要有未分家的小儿子继承,也就是小儿子是继承老人的那一股。也正因如此,曾有不少学者借用这一满洲风俗,来说明当时努尔哈赤实际上意欲将王位让给多尔衮,而非皇太极,因为当时皇太极已然成家,而多尔衮年纪尚幼,且深得努尔哈赤赏识。后来是皇太极逼死阿巴亥篡夺王位的,确实有一定道理。再看清代的这些继承皇位的皇子们,似乎很少有嫡长子继承的:顺治是老九,康熙是三阿哥,雍正、乾隆、咸丰皆是老四,嘉庆皇帝是老十五,道光皇帝的兄长早年就夭折,所以看似他是长子即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