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曹魏政权短命?曹丕的这一政策历来被认为是罪魁祸首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75
转发:0
评论:0
曹魏政权短命?曹丕的这一政策历来被认为是罪魁祸首,曹丕登基为帝后,为了迫害昔年与自己争嗣的曹植,便令他与七步之内作诗一首,不成

  曹丕登基为帝后,为了昔年与自己争嗣的曹植,便令他与七步之内作诗一首,不成则杀之。结果曹植应声即咏出一首《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大感惭愧。

  这段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大抵属于后人的杜撰。因为如果曹丕真要致曹植于死地,根本用不着自己出手,只要一个眼神,手下有的是会办事的人,根本不用使如故事里那般低劣的手段。

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故事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七步诗”一事虽然并不存在,但其暗含的主题却是真实的,更是广为人知的,那便是曹丕对曹植的刻意,其情形如他自己所言“此徒圈牢之养物”。后人由于同情大才子曹植的遭遇,因而杜撰出这样一个故事。

  但其实,曹丕的,不仅仅是针对曹植一人,而是面向全体的曹氏宗室,其目的也并非一些人所认为的挟私报复。

  苛刻的宗室政策

  曹丕对宗室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其一,实行“虚封”

  周代及西汉初年实行的分封,诸侯王拥有对所辖领地充分的治理权,包括官员的任免、财政税收、领兵作战等等权力,这样的分封可称之为“实封”。

  然而曹丕所封的各诸侯王,只空有爵位的名号,而无实际的权力。封国内的属官全部由朝廷任命,诸侯王基本无法参与封国的治理。至于领兵权,更只能是想想了。封国内确实有军队,但大都是老弱残兵,规模也不过百余号。这样的军队最多能够保护个人安危,哪里能够坐镇地方、拱卫中央呢?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其二,频繁迁徙

  除了不让诸侯王治民、领兵之外,曹丕及其继承者还不断更改封地、封号,让诸侯王频繁迁徙。

  以陈思王曹植为例。建安十六年始封平原侯,十九年改封临淄侯,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后,遣曹植归封国。魏文帝黄初二年,贬爵安乡侯。不久改封鄄城侯,黄初三年,立为鄄城王。黄初四年,徙封为雍丘王。魏明帝太和元年,徙封浚仪,太和二年,复还雍丘, 太和三年,徙封东阿,太和六年,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其年卒。

  再如中山王曹衮。建安二十一年封平乡侯。二十二年,徙封东乡侯,其年又改封赞侯。曹丕称帝后,黄初二年,进爵为公。黄初三年,为北海王。黄初四年,改封赞王。黄初七年,徙封濮阳。魏明帝太和二年就国,太和五年冬,入朝。太和六年,改封中山。

曹丕命令刘劭、王象、缪袭等人编纂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开官方组织编纂类书的先河。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说曹植频繁迁徙是因为曹丕父子的刻意报复,那么中山王曹兖的例子就很能反映出问题了。无他,在诸王中,曹兖是最恭敬曹丕父子的,事事都非常谨慎,因而被朝廷树立为典范。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诸侯,其迁徙程度也如此频繁,其余诸侯王的情况便不难想象了。

  其三,严防死守

  曹丕即位后,立刻令诸侯就国,不允许待在京师。其后又规定,除非有中央特邀,诸侯王不得入朝。而即便特许入朝,也设置了重重禁令,诸侯王稍有不慎便有削地的惩罚。

  同时,宗室子弟又不得入仕任职,被排除在帝国的政治权力之外。虽然有王侯的尊号,但几乎等同于匹夫庶民。此外,曹丕又在封国内设置文学防辅、监国谒者等监察官员,密切监视诸侯王的一举一动。

  这些监察官员,虽然职位低,但直接对中央负责,专门负责监督、揭发诸侯王不法行为。可以想见,这些人为了仕途的顺利,努力挖掘、甚至不惜捏造罪名以打击诸侯王,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面对这样的处境,诸侯王恐怕真的是“愿生生世世,再不生于帝王家!”

  曹魏亡于这一政策?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由曹丕着手实施的宗室政策,招致时人及后世的一致批判。

  《三国志》:魏氏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於囹圄;位号靡定,大小岁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义废。为法之弊,一至于此乎!

  《晋书》:自古帝王之临天下也,皆欲广树蕃屏,崇固维城···魏武忘经国之宏规,行忌 刻之小数,功臣无立锥之地,子弟君不使之人,徒分茅社,实传虚爵,本根无所庇阴,遂乃三叶而 亡。

  这些批判主要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泯灭人性,使得骨肉不得相亲。二是宗室的衰微导致皇权缺少屏藩,当司马氏想要取而代之时,诸王无力反抗,于是导致曹魏三世而亡。

曹丕在位期间,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这种指责真的成立吗?

  身在帝王家,本来就没有亲情可言。自古以来,为了权力而引发的兄弟相残、父子相杀等悲剧数不胜数,曹魏虽然苛责宗室,但却没有上演骨肉相残的悲剧。从这个角度讲,曹丕父子算得上一代仁君了。

  至于说曹氏因此而亡,那分封诸侯就能保证皇权的安稳吗?不久后的那场导致西晋灭亡的八王之乱闹剧,不正是晋武帝大肆分封的结果吗?往前看,西汉的七王之乱不也正是源于刘邦分封诸子吗?往后数,朱棣的靖难之役得以发生不又是因为朱元璋功臣而分封诸子吗?

  实际上,自西汉七王之乱以后,统治者就不断大力削减宗室权力,以强化中央集权下的郡县体制。到了东汉光武帝立国时,各诸侯王就已经只剩下崇高的地位而没有权力了。因此,曹丕不过是一以贯之地继承下来罢了。

  如果说没有宗室镇守地方以拱卫中央便有亡国之患,那么西汉自景帝、武帝削藩又持续了百余年怎么解释?而东汉怎么又坚持了两百多年才灭亡呢?

  所以,上述的两种指责均不成立。然而,魏朝终究还是灭亡了,那么问题来了,曹魏究竟为何如此短命呢?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曹丕预言曹魏王朝短命是晦气话还是豁达语
曹魏王朝是个短命王朝,从曹丕称帝到曹奂逊位,只传了四十七年。网络配图称帝的第三年,曹丕在给自己营造坟墓时说:“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列举战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甚至墓里的玉匣金缕也都被取出烧毁,骸骨并尽。所以他命令对自己进行薄葬,不封不树,也就是坟墓不起土堆,不植树木。网络配图为自己安排建坟,说“无不掘之墓”已经够消极的了,偏偏又说句“未有不亡之国”。话是大实话,可是这话出自一个初代皇帝之口,却显得不够吉利。曹丕是历史上第一个通过禅让继承帝位的皇帝,对于朝代更迭也许的确作过认真思考,这句话就是一个证据。网络配图嬴政作为秦朝的初代皇帝,发出豪言壮语,将自己的开创的王朝千秋万代传递永远,而曹丕想的却是“天下未有不王之国”。最后秦朝只存在了十四年,证明秦始皇的的豪言壮语是痴人说梦。曹丕这么说,显得豁达干脆,与魏晋时期流行的无常观有着共通之处。可是,一个开朝之君,竟然说出如...
· 曹丕抛弃了四项重要政策最终导致曹魏灭亡
说到曹魏的灭亡,就不得不提到曹丕的过错。作为魏国第一个皇帝,他改变了曹操的四大基本政策,最终导致了曹魏被司马氏篡权。1、曹操限制士族,曹丕过分信任士族士族是东汉中期以后兴起的一股强大势力。在汉末三国时期,士族已经是最强大的政治势力。其中的代表有袁绍家族、荀彧家族、司马家族、陈群家族等。袁氏的袁绍、袁术是乱世初年最强大的两股势力。而颍川荀氏是曹操集团最重要的支撑。荀彧一个人就给曹操推荐了荀攸、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杜袭、戏志才等人才,可见士族的人脉影响力。网络配图对于士族,曹操既利用,也。曹操虽然得到了颍川士族的大力支持,但他对士族始终是心存防备的。他知道士族之间互通有无,如果放任不管,会尾大不掉。所以他对士族的信任始终是有限的。他始终没有让士族掌握兵权。如荀彧、荀攸、陈群、司马懿等,始终都只是谋士。掌握兵权的,都是曹氏、夏侯氏等亲信,或者是张辽、徐晃等非士族将领。曹操也不忘时时打击士族...
· 曹丕抛弃了四项重要政策:竟最终导致曹魏灭亡
说到曹魏的灭亡,就不得不提到曹丕的过错。作为魏国第一个皇帝,他改变了曹操的四大基本政策,最终导致了曹魏被司马氏篡权。1、曹操限制士族,曹丕过分信任士族士族是东汉中期以后兴起的一股强大势力。在汉末三国时期,士族已经是最强大的政治势力。其中的代表有袁绍家族、荀彧家族、司马家族、陈群家族等。袁氏的袁绍、袁术是乱世初年最强大的两股势力。而颍川荀氏是曹操集团最重要的支撑。荀彧一个人就给曹操推荐了荀攸、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杜袭、戏志才等人才,可见士族的人脉影响力。网络配图对于士族,曹操既利用,也。曹操虽然得到了颍川士族的大力支持,但他对士族始终是心存防备的。他知道士族之间互通有无,如果放任不管,会尾大不掉。所以他对士族的信任始终是有限的。他始终没有让士族掌握兵权。如荀彧、荀攸、陈群、司马懿等,始终都只是谋士。掌握兵权的,都是曹氏、夏侯氏等亲信,或者是张辽、徐晃等非士族将领。曹操也不忘时时打击士族...
· 秦汉兴亡——王莽政权的对外政策
?更换印绶上述官制改革之际,王莽将此前授予王侯百官的汉王朝印绶全部更换为了新王朝的印绶。而印绶的更换并不只是针对国内的王侯百官,同时也包括之前接受汉王朝册封、成为汉室外藩的周边诸国的君主。此时,由汉王朝册封为王的外藩君主全部被降为侯。例如,昭帝时期被授予王位的云南地区的钩町王被降格为钩町侯,高句丽王被降格为高句丽侯(这是高句丽出现在中国史书中的最早记录),西域诸国的王也都被降至侯位。原本归顺汉王朝的周边诸国纷纷怨叛新王朝,王莽政权的对外关系呈现出紧张局势。在印绶更换的过程中,问题在匈奴发生了。五威将(当时派遣到各国的使者)王骏及其部下陈饶以更换印绶使者的身份来到匈奴。在西汉朝廷赐给匈奴的印绶印文中,刻有“匈奴单于玺”的字样,但是此时王莽所赐新印的文字变成“新匈奴单于章”。前者未刻汉的国号,并且,应当被称为玺的印,在新印中却被刻入了“新”的国号,“玺”字也被改为了“章”字。匈奴单于在印绶交换...
· 历史解析——异族政权的财政政策
?对辽的定居人口来说——不包括契丹人——辽国实行的是对唐代两税法进行了改进的制度,其赋税制度还混杂了一些相当不规范的劳役义务。1005年,宋辽签订和约之后,宋朝提供的岁币银、绢构成了辽政府年收入的大半。西北党项人的西夏政权的经济状况与辽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西夏也通过与宋的和约获得了宋的经济资助。宋朝的国家经济在每年供给北方邻国的绢方面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它不能通过提高边境贸易量的方式使其供给辽、西夏的大量岁币得以回收,宋朝将很难向辽、西夏支付岁币银,这些银占到了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0%到30%。当女真人灭辽并占据了宋朝的北方领土后,他们接收了宋、辽两国留在两国京城中的所有政府储备。1126年年初,北宋竭尽全力和女真入侵者达成了和约,宋钦宗答应向女真赔偿一笔数额空前的赔款,其中包括大批的丝绢、家畜和金属。他下令——以违令者斩相威胁——征集所有存放在国库、关卡及官民百姓家中的金银铜钱,这相当于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