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历经四朝而不倒:郭子仪为何能够寿终正寝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2
转发:0
评论:0
历经四朝而不倒:郭子仪为何能够寿终正寝,武则天在执政时期提出“忘战必危”,兴起尚武精神,武举应运而生。郭子仪就是在那

  武则天在执政时期提出“忘战必危”,兴起尚武精神,武举应运而生。郭子仪就是在那时候通过武艺和军事理论的选拔成为了一名地方军官。唐玄宗时期,郭子仪升为朔方军节度使。安史之乱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这场战乱,郭子仪这个英雄不会这么快出现。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势如破竹挺近洛阳。当时有很多官员跟着变节投降,不少武将趁机向唐玄宗提要求,非得玄宗满足要求后才上战场。身为朔方军节度使的郭子仪被寄予厚望,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奔赴战场。为了国家,郭子仪勇担重任。郭子仪分析了整个战争形式,派兵直捣敌人老巢,扼住了咽喉之地。史思明回到大本营进行防守,不料节节败退,差点被活捉。唐军的气焰高涨了起来,收复失地的信心开始建立。

网络配图

  正面战场的失利造成潼关失守。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来到了马嵬坡,肃宗却与父亲分道扬镳在宁夏为王。当时的肃宗身边只有一些文臣,他急需郭子仪的人马前来护卫。当时的郭子仪占领了河北井陉关这战略要地,为了肃宗的安危,郭子仪牺牲个人甚至军队的胜利,派人迎接肃宗,自己也立马赶到宁夏。郭子仪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唐朝能够存留。

  在郭子仪打下潼关后,收复河东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郭子仪为了与郡中的原唐朝官员联系,亲自潜入河东策反,后非常顺利的收复了河东,解决了侧面威胁。郭子仪为了国家,不顾个人安危。一切的一切,都说明郭子仪以国事为重。

  郭子仪智退回纥兵

  郭子仪智退回纥兵是怎么回事?在经历安史之乱后不久,大唐的国力还没有完全恢复,但这个时候也就是公元765年,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将自认为朝廷有负于他,于是他挑唆回纥、吐蕃一起举兵叛唐。

  针对这件事情,朝廷认为派出郭子仪是最为合适的。郭子仪,大唐的名将,但此时的郭子仪已经年近古稀,而且兵力又很少,想要让回纥退兵只能智取。于是郭子仪派人夜探回纥军营,说服回纥与郭子仪联合,一同讨伐吐蕃。但当初仆固怀恩告诉回纥代宗已死、郭子仪也被害死,所以回纥人根本就不相信郭子仪还在世上,“如果真的还活着,能见一见么?”。

网络配图

  于是郭子仪决定要前去会一会回纥,毕竟原先回纥与大唐的关系想来交好,感情深厚,倘若可以直接动动口舌之力就可以免于战火,那就最好不过。但随同的将领都如认为这样太过危险,提出带上五百精兵一同前去。但郭子仪拒绝,称自己此次前去是以理服人,带兵前去反而不好。于是郭子仪来到回纥营前,命人报信说自己来了。

  回纥兵大吃一惊,想不到郭子仪真的还在,回纥军的大帅见到郭子仪赶紧上前两步,抓着郭子仪的手。两个人一番寒暄后,郭子仪说仆固怀恩叛唐,不如一起联合共同讨伐吐蕃。之后郭子仪与回纥签订和约,回纥军也退兵,保证永不再犯大唐。

  郭子仪单骑退敌

  代宗曾握着郭子仪的手说“吾之家国,由卿再造”。郭子仪在唐朝中期平定了安史之乱,没想到在晚年还要披甲上阵,为国家散发着余热。他是国家遇到危难、衰败时,能带领国家兴亡的领袖,他的一生都以国事为重。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没有力量、政治腐败,不少节度使拥兵自重。其中有个叫仆固怀恩的,就曾唆使吐蕃和回讫联合对唐朝进犯。回讫和吐蕃的军队所向披靡,一直打到了长安的北面,当时的朝廷十分恐慌,鱼朝恩甚至劝代宗再次出逃。可是因为面子问题,代宗不好意思再逃跑,任命郭子仪击退叛军。,连夜逃走。郭子仪不费一兵一卒,化解了这场本是赢面不大的战乱。

  当时的郭子仪年近古稀,手上没有兵马,但他得知因为仆固怀恩的暴毙,吐蕃和回讫正在闹内讧。郭子仪想着自己之前与回讫的官员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想着与回讫官员见上一面,说服他们不战而合。郭子仪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儿子们的反对,他们十分担心郭子仪的处境,郭子仪却认为自己是以理服人,挑选了几百精兵就往回讫的军营去。

  原来回讫受到仆固怀恩的欺骗,以为代宗和郭子仪都已经死了,这才没有遵守盟约来到了唐朝。郭子仪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趁机向回讫提出联合大唐击败吐蕃的想法,遭到了回讫的回应。后郭子仪和回讫订立了和约。吐蕃听到这个消息.

  郭子仪为何能够寿终正寝

网络配图

  郭子仪享年85岁,被称为“五福老人”。当时唐朝的人均寿命是50多,要是放在现代,郭子仪的年龄可以上百。郭子仪的一生,可以说是激情岁月,他的一生中夹杂着智慧、幸运、牺牲,近乎完美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寿终正寝。

  郭子仪长寿,子孙众多。要知道郭子仪在拜寿时就有八子七婿,孙子孙女加起来有好几十。搞的郭子仪在寿宴时只能对他们简单的点头微笑,因为根本就记不得孙子们的名字。如今,郭子仪的后代分布在中国各个省,血脉众多。

  郭子仪十分富有,单是经历了四代皇朝,皇帝们赏赐的金银珠宝就不计其数。郭府家大业大,郭子仪的亲人和仆人合计有三千多人。郭子仪的生活其实有些穷奢极侈,但是没有人说他的不好,因为他一年的收入就有24万石,郭子仪即使奢侈,用的也是自家的钱,都是有迹可循清清白白的钱。

  郭子仪一生康予。虽然郭子仪是武将出身,戎马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少的战役。所幸郭子仪都没有受很重的伤,平平安安的度过了一生。再加上郭子仪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他朋友遍天下,走到哪儿都能得到帮助,很多事情化险为夷。

  郭子仪始终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临危受命,不仅造就了国家,也保全了自己。他睿智能干,很多人对他都有极高的评价,皇帝为了赏赐他把他的画像放入了凌烟阁,让凌烟阁在100多年后为郭子仪重启,这是多大的荣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名将郭子仪为何历经四朝而不倒能够寿终正寝
武则天在执政时期提出“忘战必危”,兴起尚武精神,武举应运而生。郭子仪就是在那时候通过武艺和军事理论的选拔成为了一名地方军官。唐玄宗时期,郭子仪升为朔方军节度使。安史之乱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这场战乱,郭子仪这个英雄不会这么快出现。郭子仪以国事为重(网络图)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势如破竹挺近洛阳。当时有很多官员跟着变节投降,不少武将趁机向唐玄宗提要求,非得玄宗满足要求后才上战场。身为朔方军节度使的郭子仪被寄予厚望,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奔赴战场。为了国家,郭子仪勇担重任。郭子仪分析了整个战争形式,派兵直捣敌人老巢,扼住了咽喉之地。史思明回到大本营进行防守,不料节节败退,差点被活捉。唐军的气焰高涨了起来,收复失地的信心开始建立。正面战场的失利造成潼关失守。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来到了马嵬坡,肃宗却与父亲分道扬镳在宁夏为王。当时的肃宗身边只有一些文臣,他急需郭子仪的人马前来护卫。当时的郭子仪占领了河...
· 历经四朝而不倒:名将郭子仪为何能够寿终正寝?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唐朝著名将领。他们曾经同在朔方镇当将军。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并不太好,互不服气。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李光弼怕郭子仪刁难他,曾想调到别的方镇去。这时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去平定河北。郭子仪出以公心,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却以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让他去送死。可是朝廷成命又不能不服从。临行前对郭子仪说:“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儿女好吗?”郭子仪听到他冤枉自己的话后,流着热泪对他说:“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愿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叛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忿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两人手扶手相对跪拜,前嫌尽释。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可是盗贼却没有抓到。人们怀疑是朝中宦官鱼朝恩指使人干的,鱼...
· 历经四朝而不倒:名将郭子仪为何能够安享晚年
武则天在执政时期提出“忘战必危”,兴起尚武精神,武举应运而生。郭子仪就是在那时候通过武艺和军事理论的选拔成为了一名地方军官。唐玄宗时期,郭子仪升为朔方军节度使。安史之乱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这场战乱,郭子仪这个英雄不会这么快出现。图片来源于网络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势如破竹挺近洛阳。当时有很多官员跟着变节投降,不少武将趁机向唐玄宗提要求,非得玄宗满足要求后才上战场。身为朔方军节度使的郭子仪被寄予厚望,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奔赴战场。为了国家,郭子仪勇担重任。郭子仪分析了整个战争形式,派兵直捣敌人老巢,扼住了咽喉之地。史思明回到大本营进行防守,不料节节败退,差点被活捉。唐军的气焰高涨了起来,收复失地的信心开始建立。正面战场的失利造成潼关失守。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来到了马嵬坡,肃宗却与父亲分道扬镳在宁夏为王。当时的肃宗身边只有一些文臣,他急需郭子仪的人马前来护卫。当时的郭子仪占领了河北井陉关这战...
· 郭子仪是怎么死的:郭子仪为何能够寿终正寝
郭子仪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将,他一生带兵打仗,立下了无数的功劳,对于唐朝来说郭子仪就是救世主一般的角色。郭子仪虽然功劳很高,但是却从来不居功自傲,也从来没有做出危害国家的事情,反倒是一直谦虚谨慎的活着,所以受到了无数人的敬重,就连皇帝都非常尊敬他。图片来源于网络郭子仪他一生纵横天下,征战不休,立下了无数的战功,可以说当时很大的领地都是郭子仪打下来的,在平定了大部分的领地之后郭子仪奉命镇守边疆,因此在全天下都有着很高的声望,他的声望有多高从一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当时怀恩挑动吐蕃、回纥一起出兵反抗唐朝,他谎称郭子仪不在,于是吐蕃就出兵了,结果正好碰上了郭子仪在防守当地,结果吐蕃听说是郭子仪在就不战而退,直接吓得打都不敢打就跑了,后来在回纥入侵的时候,郭子仪单枪匹马进入回纥大营之中,痛斥他们违背了守望互助的盟约,希望他们退兵,回纥的将军也非常敬佩郭子仪的勇气,就表示愿意退兵还可以和唐军一起攻打...
· 郭子仪为何能够寿终正寝郭子仪的后代今何在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758年,进位中书令。759年,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公元762年,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权。公元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774年(大历九年),郭子仪入朝,在延英殿朝见皇帝,谈到吐蕃强大时,流涕不止。不久,郭子仪又上表“乞骸骨”,但未得允许。779年(大历十四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