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真实的商鞅 在亲哥脸上刺字又把他鼻子割掉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49
转发:0
评论:0
真实的商鞅在亲哥脸上刺字又把他鼻子割掉,司马迁将商鞅变法的内容概括为:“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具体如

  司马迁将商鞅变法的内容概括为:“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具体如下:废除井田制,准许买卖土地,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取消贵族特权,废除“刑不上大夫”;奖励军功,即使是奴隶也可以因军功恢复自由身,而贵族没有军功者不授爵位;厚赏重刑,建立连坐制度,对耕织、作战、告奸有功者施以厚赏,对那些私相斗殴者、不积极外战者、懒惰贫穷者、隐匿犯罪者加以重刑。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富国强兵、称霸天下。

网络配图

  但如何让新法得以推行呢?为了表示变法的决心,商鞅“徙木立信”,用五十金来试探老百姓,也向老百姓传递了一个信号:推行新政,赏必重赏,罚必重罚,态度不容置疑。

  新法一经颁布,就遭到了保守派的顽固抵制,为了推行新法,商鞅不得不用来树立威严。

  世子之师太师公子虔、太傅公孙贾闻知商鞅颁布新法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部分秦国中的儒家书籍收缴起来,焚烧殆尽,心中惊惧,也不敢再以儒家书籍施教于世子赢驷,可又不愿意按照公孙鞅的思想施教于世子赢驷,于是便利用世子赢驷去刁难公孙鞅。

  商鞅见世子赢驷总想刁难自己,也唯恐发生正面冲突,凡事皆躲着世子赢驷。可是,世子赢驷在公子虔、公孙贾的蛊惑下,自恃是世子,更不把公孙鞅发在眼里。

  这一天,商鞅入宫拜见秦孝公,可是刚入宫门,只见世子赢驷怒冲冲迎面走来。商鞅见此,便急欲避开。这时,只听见世子赢驷在远处高声喊道:“公孙先生且慢,勿要避之也。本世子有要事请教之。”商鞅闻听亦是无可奈何,只好站在一旁恭候之。当世子赢驷来到近前,商鞅施礼说:“臣拜见世子焉。”世子赢驷却冷冷地说:“本世子不敢受先生如此大礼也。”然后又说:“本世子又一事不明欲请教之。先生自入秦以来,屡屡颁布新法,已有数载也,于国于民何利乎?秦之上下皆言不便,何不废乎?”商鞅闻听此言,不由得大惊,心中暗想:“此语乃是公开反对变法,乃大罪也。”

网络配图

  但表面上却平静如水,微微一笑说:“世子所言差矣。自新法《垦草令》颁布以来,已有数载,而秦国富足与强盛之迅速,胜过百年矣,足以与中原六强并立,乃世人可见也。而庶民百姓安心守法,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山无盗贼,安居乐业,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县可谓大治矣,乃世人皆知也。如此,岂能言新法于国、于民无利乎?再者,朝中众臣及各级官吏皆明新法,执行不阿,亦无人言不便也。

  以世子之明,岂能不知乎?以臣观之,世子所出之言,非世子本意也,定有佞臣在暗中蛊惑,蓄意挑拨臣与世子之谊,臣必依法纠之。望世子三思而行焉。”世子赢驷闻听商鞅之言,更怒说:“先生勿要胡言也。吾虽无尔雄辩之才,但此语乃本世子肺腑之言也,何言他人蛊惑乎?”说罢,世子赢驷愤愤而去。

  商鞅看着世子赢驷远去的背影,不由得摇头叹息说:“年轻气盛,故如此耳。世子不可罪之,而蛊惑者,当重罚之。”然后,入宫拜见秦孝公,奏明此事。

  秦孝公闻听此事大惊,此乃触犯新法之举,乃大罪也,因是国家储君,不能用刑,商鞅就让太子傅公子虔(公子虔不仅是太子的老师,还是秦孝公的大哥)和太子师公孙贾代为受过,一个处以刖刑(砍脚),一个处以黥刑(在脸上刻字涂墨)。新法实行四年后,公子虔再次犯法,商鞅竟然割掉了他的鼻子(劓刑)。于是“秦人皆趋令”,再也不敢批评新法。

网络配图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一些原来批评变法的人,又改口说变法的好话,这等于是向商鞅认错了。不料,心狠手辣的商鞅将这些人全部发配远方,从此以后,秦国再没人敢批评政令。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很大的原因是秦孝公的无条件支持。秦孝公英年早逝之后,已经酝酿了20年的风暴骤然来临。对商鞅恨之入骨的贵族们乘机告发商鞅谋反,失去后台老板的商鞅逃到了函谷关,想住客店却没有证件,店主不敢收留他,因为按照商君制定的法律,留宿没有证件的客人,要受连坐之罪!商鞅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他走投无路,只好回到封地,仓促地组织了一支人马,起兵造反。战败后,秦惠文王对他实行了严酷的车裂之刑,告诫世人“莫如商君反者”。综合作者:老边和《文史参考》稿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狄青脸上的刺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在条件的情况下不请人去掉
狄青是宋朝少有的出身军旅,从士兵走向将军的屌丝逆袭者。这位励志哥家世贫寒,起初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名臣范仲淹赏识他,激励他“大凡古之名将,都有两把刷子,你缺少文化,就只能徒逞匹夫之勇。”瞧这话说得多有水平。和开国领袖那句“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只能是愚蠢的军队”有异曲同工之妙,自此,狄青开始扫盲。可惜,这位爷文化程度太低,终究是武人吃了没文化的亏。其二,狄青是个罪犯。面部刺字,所谓如宋江一样脸上两行金印,刺配在宋朝是仅次于死刑的刑法,通常是“刺配于某处”,罪大恶极者可刺“强盗”二字。《东都事略》载,狄青十六岁那年,他哥狄素与号为铁罗汉者斗殴,结果将人溺毙,宋朝110出警,狄青小弟为大哥强出头,代兄领罪。神奇的是狄青心中默诵,”我若富贵,罗汉当苏”狄青倒提着罗汉尸体,上下抖动,结果出水数斗,居然活过来了。当然这个版本存疑。兄弟我倾向于狄青是以军籍而面上刺字的,否则顶着个耻辱的囚徒身份,太过自黑,...
· 狄青不怕出身低:脸上的刺字伴随他一生
狄青不怕出身低韩琦、范仲淹刚到陕西的时候,有人向他们推荐,当地军官中有个狄青,英勇善战,有大将的才干。范仲淹正需要将才,听了这话,很感兴趣,要部下把狄青的事迹详细说一下。原来,狄青本是京城禁军里的一个普通兵士。他从小练得一身武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加上胆壮力大,后来被选拔做了小军官。西夏的元昊称帝以后,宋仁宗派禁军到边境去防守,狄青被派到陕西保安(今陕西志丹)。不久,西夏兵进攻保安。保安的宋军多次被西夏兵打败,兵士们一听说打仗都有点害怕。守将卢守勤为了这件事正在发愁。狄青主动要求让他担任先锋,抗击西夏军。卢守勤见狄青愿意当先锋,自然高兴,就拨给他一支人马,跟前来进犯的西夏军交战。狄青每逢上阵,先换了一身打扮。他把发髻打散,披头散发,头上戴着一个铜面具,只露出两只炯炯的眼睛。他手拿一支长枪,带头冲进敌阵,东挑西杀。西夏兵士自从进犯宋境以来,没有碰到过这样厉害的对手。他们看到狄青这副打扮,已...
· 宋江为何会被刺字?宋江是如何去除脸上的金印
我们知道,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之后有一段很好看,就是上东京闹元宵。在这之前,宋江要做一番打扮。其中主要便是去掉脸上的金印,七十二回有所交代:看官听说,宋江是个文面的人,如何去得京师?原来却得神医安道全上山之后,却把毒药与他点去了,后用好药调治,起了红疤;再要良金美玉,碾为细末,每日涂搽,自然消磨去了。那医书中说“美玉灭斑”,正此意也。这里涉及宋代刑罚中的刺字问题。林冲是《水浒传》中最早被刺字的人物。刺字是较直白的说法,而“打金印”就给人委婉一点的感觉。刺字主要是作为犯人的标记,通过这种侮辱性的刑罚,让人一望便知这是罪犯。既可以作为前科的记号,又可以在犯人出逃时很快辨认出来。一打金印,身份铁定。金印所刺的部位,一般在脸颊上,再用烧灼和涂药,将字涂作黑色,故刺字又称刺面、黥面、墨面。网络配图刺字是从古代墨刑演变过来的,始于五代的后晋,进入宋代后,五代的刺面与中唐以来的刑罚结合起来,以加重刑罚力度。...
· 十四阿哥胤禵为何败给亲哥雍正?他儿子结局如何?
胤禵是康熙十四子,也是雍正亲弟弟,两兄弟同为德妃乌雅氏所生。虽一母同胞,但两兄弟在夺嫡之时却站在了对立面。作为胤禛亲弟弟的胤禵没有支持胤禛,反而是与九阿哥十阿哥站在了八阿哥胤禩的背后。至于为何如此,有说两人因母亲德妃而产生隔阂。胤禛与胤禵之间相差十岁,玩不到一块儿去很正常。而胤禵自幼聪慧过人,深受康熙帝宠爱,与温厚的八阿哥交好,后来便自然而然的支持八阿哥胤禩。康熙四十七年胤礽被废之后,与八阿哥交好的朝臣宗亲纷纷上奏请求立八阿哥为太子。正是这一举动,引发康熙帝震怒,认为胤禩结党营私。没谁敢在康熙的盛怒下为八阿哥求情,唯有胤禵站了出来,跪在八阿哥身边对康熙说:“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康熙因此越发生气,甚至抽出佩刀,欲诛杀胤禵。幸而有诸皇子为之求情,胤禵只是被拉下去打了二十大板。胤禩争夺储君之位反被康熙怒斥责骂,这时候已经表明了他没有上位的希望。所以这个时候八阿哥集团迫切需要另外一位皇子站...
· 古代当兵就有特招:宋朝新兵入伍后要在脸上刺字
眼下,2015年全国夏秋季征兵工作已全面展开,多地高校大学生报名应征“入伍”。参军为何叫“入伍”?据考,“伍”字最早为最小的军队编制单位。据《周礼》记载:我国古代军队里“五人为伍”,而古代户籍制度也是五家编为一伍。征兵时,五户人家各送一名男丁,恰好组成军队中的一伍。此后,历代军队编制虽然不断变化,但“伍”的叫法却一直流传至今。由于“五伍为行”,军队又被称为“队伍”,军人出身被称为“行伍”出身,军人复原或转业则被称为“退伍”……商周时期实行应征入伍之“征兵制”“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中《无衣》一诗里这个尾句,描述了秦国青年踊跃从军的情形:我们的王调兵遣将,修好我们的甲胄和武器,我和你一起奔赴战场杀敌。《无衣》一诗的时代背景大概在西周末年,周代的社会结构是“国野制”,“国”和“野”是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住在城邑的“国人”才有资格当兵,拿起武器。其实,“国人”入伍这种制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