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千古一帝唐太宗怎样评价“前任”隋炀帝杨广?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4
转发:0
评论:0
千古一帝唐太宗怎样评价“前任”隋炀帝杨广?,古代帝王怎么获得“提案”帝制时代官员上书皇帝,是其议政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渠

  古代帝王怎么获得“提案”

  帝制时代官员上书皇帝,是其议政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渠道。官员上呈帝王的书面报告,名称很多,有奏报、奏章、题本、奏本、题奏等等。那么,古代帝王是怎么获得这些“提案”的呢?

  引导官员上书言事

  历史上很多帝王都曾对官员进言作过引导,表明了他们求谏的诚意。在这方面做得好的,首推唐太宗。贞观初年,唐太宗对王公大臣们说:“帝王如果以为可以自我完善,不必借助官员们纠正自己,是很危险的。隋炀帝就是因为把官员的口封住了,听不到他们讲君王的过失,才导致败亡的。隋朝的灭亡离我们不远,你们看到凡施政不利于民众的,都要直言进谏、规劝。”为了表示求谏的诚意,他还把官员们的上书篇篇贴在墙上,时常观看。

网络配图

  有的皇帝树立了上书言事的“样板”,让官员们学习。明成祖就曾命黄淮、杨士奇等编著《历代名臣奏议》一书。永乐十四年(1416年)此书编成,共350卷。所收奏议,上自商周,下迄宋元,汉以后搜罗大备。《四库全书提要》称此书为“占今奏议之渊海”。

  还有的皇帝鼓励民间上书,用民间上书来倒逼官员上书。明宣宗即位之初,就下了一道诏书,宣布:凡施政措施对军民有害无益的,允许平民上书提出意见。宣宗还提出要求:朝廷官员要正确对待民间上书,只问上书内容是否可取,不问上书之人地位如何。又规定,下面发生的事,有关官员该言不言、陷匿不报,以失职论。

  宣宗的号召在民间产生了良好的反应。德州平民的一封上书,被写进了史书这封上书说,德州是军事、交通要地,一有军情,经过德州的兵船一艘接一艘。兵船的督运者们都向地方索要超过标准十倍的民夫,并敲诈勒索。兵船运载的私货远多于官物,军士将私货沿途发卖牟利。兵船骚扰、祸害地方不浅,要求皇帝命有关衙门查禁。宣宗接到这封平民上书后,将其交兵部议处,兵部提出了解决方案,得到宣宗的允准。

  求真言难听实话难

  清醒的皇帝都希望听到臣下的真话、实话。但是,皇帝要想听真话、实话,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明代的好几个皇帝。都曾感叹求直言难。

网络配图

  明成祖曾对通政司官员说:地方官来朝,我都命他们报告民间疾苦,他们总是说,“田谷丰稔,闾阎乐业”,只讲赞颂太平盛世的话,不说真话,不说实情。最近听说山西饥民有吃树皮草根的,然而没有一个官员向我报告这件事。

  明宣宗因负责监察的御史们“多怀顾忌,少有敢言”,曾对右都御史顾佐等人说,朝廷立法,凡各衙门官员及普通百姓,都允许向朝廷提建议、意见。况且提意见是御史们的职责所在,你们都是我所倚信的,“岂可有所顾忌”,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若当言不言,以失职论”。

  其实,深感求直言难的皇帝,岂止明代的几个皇帝?就连唐太宗都有过这样的感慨。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问魏征:近来大臣们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什么原因?魏征答:陛下虚心听取意见,应当有人进言。不过官员中有三种人:懦弱之人心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君王不信而不得言,怀禄(留恋爵禄)之人害怕危及自身而不敢言,所以,大家都保持缄默。

网络配图

  听不到官员的真话,有帝王自身的原因,也有官员方面的原因。从皇帝这个角度讲,他虽然下了诏令,恳求直言,但官员们多不信,因为历史上向皇帝进言的官员罹祸的不在少数。

  从官员的角度讲,官场不乏“官油子”。唐朝宰相苏味道便是这类官员的典型。苏味道担任宰相期间,从未提出过有独到见地的建议、意见,一味阿谀皇上,处事圆滑。他常对人说,决策时不要态度明显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模棱两可最好。于是,他便得到一个雅号:模棱手。官场上“苏模棱”越多,君王越难听到真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隋炀帝正名:千古一帝杨广是被冤枉的!
胡适曾说过: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想把她打扮成什么样子都行。查阅历史文献,凡是涉及到隋炀帝的史料,无不指其生性暴虐、猜忌多疑、荒淫无度、一生暴行、作恶多端......总之,历史对于他的一生是完全否决的,诸如弑父、诛杀功臣、残害黎民、好大喜功等等,随便拿出一例,都足够使其成为中国史上最为残暴无耻的帝君。网络配图杨广被抹黑才能反衬唐朝的合法性,而且还给杨广个谥号‘炀帝’,此手法与‘纣王’如出一辙。凡是被历史评为有功之人,那么他的过也即是功,而凡是被定论为为恶之人,那么他的过亦即是恶。因为,成王败寇的定理,足以说明一切。而杨广便是这个盖棺定论之下最典型的悲剧人物。网络配图人们对隋炀帝的丑化戏说,最为严重的就是劳民伤财的京杭大运河,居然说是为了去扬州游玩赏花玩女人?如果你是一国之君,你会吗?京杭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京杭大运河在今天看来,...
· 隋炀帝杨广乃是千古一帝可惜却被过度丑化!
历史上的隋炀帝是什么样子呢?他有功绩也有错误,能文能武,有治国雄才。但好大喜功,有文采但荒淫无道,贪恋美色。跟他比起来,有些帝王比他更色了吧。隋炀帝只不过是被过度丑化了。历史功绩很大,被《隋唐演义》黑的太惨了!看隋唐演义被骗了吧,客观讲是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网络配图隋炀帝是祸在当代,功在千秋。功过分明,这是用民太多了太过急。隋炀帝最大的缺点就是刚愎自用。有功有过,但后人却常常以为他是一个昏君,我认为他在历史中的作用无人可替。隋炀帝,千古一帝,一生不甘于庸碌无为,倡科举,开大运河,征高句丽,削弱世家大族,哪一样不是剽悍千古的大事,只是因为身死国灭就被史书黑的不像话了,终其唐朝一朝也没有超越隋朝的国力。成王败寇,史书是胜利者的书写,败者只有被黑的节奏。功:发展科举制,下令开凿京杭大运河。过:嗜杀,刚愎自用,滥用民力,逼反了不少人民群众。网络配图帝王嘛多少都会犯错,只不过他犯错就把那么有前途的一...
· 隋炀帝杨广的理想和抱负当得上是千古一帝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20岁的杨广就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伐陈,隋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破长江天堑,攻占了南京,俘获了陈后主,结束了近百年的战乱纷争,真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在征战的过程中,杨广对百姓“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人民广泛的赞扬,公元590年,江南爆发大规模叛乱,杨广改任扬州总管,总督四十四州军事,“前后七百余战,转战千余里”,终于平定了叛乱。网络配图公元600年,犯边,杨广任行军元帅,率军北上击破,消除了隋朝北方最大的隐患,打开丝绸之路,加强中原与西方的各个方面的联系与交往。威震西域,进一步扩大了隋朝的疆域。杨...
· 揭秘隋炀帝杨广的功与过客观评价是怎样的
杨广,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的儿子。公元600年被立为太子,在任太子期间勤勤勉勉协助隋文帝处理政事,也做出了不少政绩。但历史上的隋炀帝被记载为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历史上昏庸的帝王也不乏少数,为什么单单隋炀帝臭名昭著?只是因为他败在输掉了一个国家,所以就遗臭万年了。图片来源于网络和弑杀兄弟的李世民比起来,杨广并不算坏,和历史上其他昏君比起来,杨广也不算坏。胡适曾说过“历史上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姑娘”,现代人了解到的只是被粉饰或者被抹黑的历史,所以人们更喜欢读野史。那么真实的隋炀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杨广的政绩看,他不比后来的李世民差。还不是太子的时候,出征,关注民生。实现了周秦以来第二次天下的大统一,当然这中间他父亲杨坚的功劳比较大。在他登基后,首次创立了科举制度,为中央选拔人才提供一个渠道,天下人才集聚京都,打破了士族阶层,为后世提供了招贤纳士的经验;他重视教育,开办学...
· 隋炀帝杨广历史欠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拜影视作品所赐,古装影视剧中,隋唐史多次被搬上荧屏,尤其是隋末唐初的那段历史,就连小学生都熟知一二,作为被亡国之君的杨广更是被描述成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骄奢无度、劳民伤财总之没有一句好的评价,他身死之后的谥号“炀”就是一种极差的贬义词,可见历史对他的评价。都说历史是有胜利者书写的,终结了隋朝的唐王朝自然对杨广极尽针砭,但事实上杨广却是一位极有成就的雄主,他应该有一个正面的评价。1、兴水利建造开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成为古代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水利工程,连通了南北漕运,成为了最为重要的惠民工程之一,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其意义完全比同于万里长城。2、修洛阳造就了中原名城;卓越的战略眼光让他重新修建了洛阳,之后成立首都,唐朝、武则天周朝直至代、北宋时仍在使用,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样的建造格局传承至今。3、丝绸之路的开创者;丝绸之路这个词不仅对中国人,连世界人民都已经熟知,然而少人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