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他身为蜀汉大将深得刘备信任,但却被灭三族,成为三国最大悲剧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5
转发:0
评论:0
他身为蜀汉大将深得刘备信任,但却被灭三族,成为三国最大悲剧,魏延是蜀汉政权最大的悲剧人物,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但诸葛亮

  魏延是蜀汉政权最大的悲剧人物,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但诸葛亮死后,他旋即被扣上叛国的罪名而被夷灭三族。更可悲的是,千百年来,他一直被视为反骨仔的代言人,为世人所唾弃。

  众所周知,魏延之所以一直被视为天生反骨派,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罪莫大焉。但问题是,罗贯中为什么要这么“抹黑”魏延?

  正史里的魏延

  刘备时代,魏延深受重用。当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后,他需要选择一员大将镇守汉中。此时关羽在荆州,所以时人都以为刘备会让张飞担此重任,张飞自己也认为非己莫属。

网络配图

  然而,刘备却最终破格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这出乎所有人的意外。对这一情形,史书用了四个字形容:一军尽惊。

  由此不难看出,刘备异常看重魏延的才能,更隐隐然在张飞之上。

  刘备为什么这么信任魏延呢?原因有两个:

  其一,他一开始便是刘备的私人亲兵,并非是后来投降的(三国演义里为了突出他的天生反骨而虚构出二反其主的故事),这是刘备对他深信不疑的基础。

  其二,在蜀汉建国的过程中,他立下不少战功,所以才能由半奴隶性质的部曲身份(部曲有些类似家奴,地位较低)而升迁至牙门将军,这说明他军事才能的确突出。

  刘备死后,蜀汉迎来诸葛亮的时代。魏延为人张扬自大、桀骜不驯,军事上又灵活大胆,这与诸葛亮处处谨慎的性格。因此,魏延并不能充分发挥他的军事才能,而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诸葛亮的制约。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尽管如此,魏延仍是诸葛亮时代的头一号大将。

  建兴五年,诸葛亮进驻汉中,为北伐做准备,他便命魏延为先锋,并升他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建兴八年,魏延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军队行至阳溪一带后,遇到曹魏后将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两军会战,魏延大破费瑶和郭淮。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并被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据《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使张郃攻王平于南围,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迎战。此役,魏兵大败,蜀汉获敌首三千级。

网络配图

  由上可知,从刘备创业到诸葛亮主政,魏延都为蜀汉奋勇杀敌,立下汗马功劳,乃是不可多得的大将。

  陈寿的平反

  其实,早在三国时期,便有人为他不平。

  后主刘禅延熙四年,距离魏延被杀过去了七年,蜀国官员杨戏写作《季汉辅臣赞》,内容主要是为此前去世的蜀汉君臣点赞。他给魏延的评语如下:

  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 忘节言乱, 疾终惜始,实准厥性。

  这段赞语,既肯定了魏延保家卫国的功劳,又感慨于他的不能善始善终,并且指出他人生悲剧的根源在于“不协不和”的个性,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魏延的同情。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权威的是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评论: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这更是明确为魏延平反,指出他并没有反叛的意图,只是想要除掉杨仪等人罢了。

  实际上,魏延的确是没有反意的,证据有两条。

  一方面,从诸葛亮死后魏延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并不像要反叛。沈伯俊在《论魏延》一文中指出,魏延如果要反叛,可以采取的方法有三种:

  一则,率领本部在前线倒戈,投降司马懿,对身在前线的魏延来说,这是易如反掌的。

网络配图

  二则,屯兵不动,等杨仪率大军撤退以后,割据汉中, 观望形势,待价而沽,如同当年的张鲁一样。凭着他多年镇守汉中的威望和实力,这也是不难办到的。

  三则, 重施刘备夺取刘璋地盘的故伎,制造借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回成都,篡夺蜀汉政权,然后再来对付杨仪一军,这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然而,魏延并没有采用以上任何一种方法,而是径直先杨仪一步返回成都,并上奏刘禅告杨仪图谋不轨,这种狼入户口的行为根本看不出有任何反叛的迹象。

  另一方面,从杨仪事后的境遇来看,也能侧面证明魏延的无辜。杨仪和蒋琬同为诸葛亮丞相府的参军长史,工作内容差不多,不过,杨仪的资历比蒋琬高,而且他自认才能也胜过对方。

  然而杨仪为人锋芒毕露,为人处世方面与蒋琬差距较大,于是诸葛亮死后,蒋琬获得支持继承了诸葛亮的位置,而杨仪只得了一个没有实权的中军师。

  假如魏延的确有谋反的事实,那么杨仪便有了诛灭反叛的大功,就算平日里人脉较差,为人所不喜,但当时总要大肆奖赏他的,而不会只给他一个闲散的职务,由此也可说明魏延并没有谋反。

  既然魏延并没有谋反的事实,后来又有陈寿的《三国志》来给他平反,那么为何罗贯中要把他描写为脑后长有反骨的白眼狼呢?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罗贯中意图何在?

  原因有两条:

  其一,魏延个性太过张扬,且桀骜不驯、自主性太强,不符合罗贯中心中的忠义君子形象。

  《三国演义》宣扬的是忠义二字,关羽、张飞自不用多说,对刘备是忠心耿耿,其表现就是对刘备言听计从,无条件执行他的决定,就是一个有高武力值的打手,这在赵云身上更有着最突出的表现。

  然而,魏延并不甘心做一个听话的马仔。刘备在世时,他就以个性张扬而闻名。

  当刘备委任他为汉中太守时,问他:如今你身负重任,对现在的职务有没有什么规划?

  魏延傲然答道:如果曹操举天下之兵来攻,我可以保证稳稳守住汉中。如果是一员偏将率领十万大军而来,请让我为大王吞掉这支部队。

  口气果真不小。

网络配图

  等到了诸葛亮主政北伐时,他不仅献言献策,提供自己的参考意见,如知名的子午谷奇谋,还试图说服诸葛亮让自己单独领兵,当遭到拒绝后,他便牢骚不断,常常指责诸葛亮胆小怕事,对自身才华不能施展又恨恨不平。

  诸葛亮死时,杨仪、费祎等人主张退兵,而魏延却说道: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这样的性格,自然不符合罗贯中心中对武将忠义形象的认定。

  其二,更重要的是,魏延的存在,让诸葛亮的完美形象有了瑕疵。因为魏延的死,诸葛亮负有一定的责任。

  一则,刘备时期,魏延备受重用,而诸葛亮却对他颇有疑虑,不能完全放手让他大展身手,做不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于是有了后人对子午谷奇谋的万般遗憾。

  二则,杨仪与魏延彼此水火不容,但诸葛亮却无法很好地进行调和,以至于酿成了两人后来的兵戎相见及魏延之死。这场发生在诸葛亮刚死时的内乱,不能不说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

  所以,当罗贯中想要塑造一个完美的蜀汉丞相时,他就得想方设法地除掉诸葛亮的这些黑材料。

  如何除掉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把他写成一个彻彻底底的反派,这样他的死便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而诸葛亮更因为初次见面就料事如神而更加伟光正了。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他身为隋朝功劳最大的名将!却被历史遗忘
张须陀,弘农阌村夫,隋朝大将。曾先后跟从史万岁、杨素立下不少功劳,回来授开府。这些关于将领来说,还算不错,但也是平铺直叙,由于象他这么的人多了。但一向到生命最终的三年,却引来他终身最光辉的时间。大业七年(611年)三月,邹平人王薄首次举起了反隋义旗。王薄自称知世郎(即是所谓的自称世界上的工作他都知道,真是吹嘘吹上天了),这家伙虽然吹嘘不打草稿,但本事仍是有的,短短几年,就达到了数万人之多,前来围歼的官军都被他打的大北,放肆的不可,一向到遇到张须陀。两人一交手,王薄被张须陀打得差点被赶下海。当然大丈夫能伸又能屈,过了几年,王薄又拉上孙宣雅、石秪阇、郝孝德三人,聚了十多万人,决心要制张须陀于死地,但意外的是,又被张须陀给灭了。隋炀帝闻讯后非常高兴,奖励了张须陀,并派人画其容颜而奏之(即是画他的容颜给皇帝看,这可是一件很荣耀的事啊)。网络配图同年,裴长才、石子河等率两万义师攻至历城,张须陀其时没...
· 他身为隋朝功劳最大的名将却被历史遗忘
假如有人问张须陀这人是谁?恐怕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吧。假如不是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小说《风翔万里》,我估量也不会留意到此人物的。张须陀,弘农阌村夫,隋朝大将。曾先后跟从史万岁、杨素立下不少功劳,回来授开府。这些关于将领来说,还算不错,但也是平铺直叙,由于象他这么的人多了。但一向到生命最终的三年,却引来他终身最光辉的时间。大业七年(611年)三月,邹平人王薄首次举起了反隋义旗。王薄自称知世郎(即是所谓的自称世界上的工作他都知道,真是吹嘘吹上天了),这家伙虽然吹嘘不打草稿,但本事仍是有的,短短几年,就达到了数万人之多,前来围歼的官军都被他打的大北,放肆的不可,一向到遇到张须陀。两人一交手,王薄被张须陀打得差点被赶下海。当然大丈夫能伸又能屈,过了几年,王薄又拉上孙宣雅、石秪阇、郝孝德三人,聚了十多万人,决心要制张须陀于死地,但意外的是,又被张须陀给灭了。隋炀帝闻讯后非常高兴,奖励了张须陀,并派人画其容...
· 他身为隋朝功劳最大的名将!但却被历史遗忘
张须陀,弘农阌村夫,隋朝大将。曾先后跟从史万岁、杨素立下不少功劳,回来授开府。这些关于将领来说,还算不错,但也是平铺直叙,由于象他这么的人多了。但一向到生命最终的三年,却引来他终身最光辉的时间。大业七年(611年)三月,邹平人王薄首次举起了反隋义旗。王薄自称知世郎(即是所谓的自称世界上的工作他都知道,真是吹嘘吹上天了),这家伙虽然吹嘘不打草稿,但本事仍是有的,短短几年,就达到了数万人之多,前来围歼的官军都被他打的大北,放肆的不可,一向到遇到张须陀。两人一交手,王薄被张须陀打得差点被赶下海。当然大丈夫能伸又能屈,过了几年,王薄又拉上孙宣雅、石秪阇、郝孝德三人,聚了十多万人,决心要制张须陀于死地,但意外的是,又被张须陀给灭了。隋炀帝闻讯后非常高兴,奖励了张须陀,并派人画其容颜而奏之(即是画他的容颜给皇帝看,这可是一件很荣耀的事啊)。网络配图同年,裴长才、石子河等率两万义师攻至历城,张须陀其时没...
· 此人被曹操错过,却被赵云挖掘,成为蜀汉大将军
王平,字子均,祖籍益州,出生于巴西宕渠(现在的四川渠县),据传王平是一名已经汉化的賨人(古代生活在西南的少数民族之一)。小时候生活在外祖父家,因为外祖父姓何,所以王平又被叫做何平。215年,巴西郡当地的賨人首领归附曹操,王平也跟随族人被迁往洛阳,被曹操控制的霸府任命为校尉的职务。定军山之战中,跟随大军远道而来支援夏侯渊的王平,被刘备军俘虏。归降的王平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马谡王平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牙门将王平,因为通晓汉中的地理,被曹操任命为向导副先锋,让其襄助徐晃。徐晃不听王平良言相劝,贸然开兵,结果大败亏输,回来后徐晃将责任推卸到王平身上,还要杀王平灭口。王平知道后,趁夜命令军兵火烧徐晃营寨,带兵投奔在对岸驻防的赵云,赵云认为王平不可多得,于是王平又被赵云引荐给刘备。刘备听闻王平熟知汉中地理,心花怒放,当场提拔王平为偏将军,让其留在军中。刘备在王平的帮助下,尽得汉中之地。赵云公元2...
· 大将军韩信为何被灭三族
韩信由于性格和品质上的一些弱点,加之在政治上的严重失误,几次关键时刻都优柔寡断,最终死于非命,并被诛灭三族。一代名将,死非其所,令人扼腕叹息。公元前209年,为反抗秦王朝的残暴统治,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豪杰纷纷响应,秦王朝在做了一番垂死挣扎后退出了历史舞台。随后,群雄割据,逐鹿中原,苦战数年,最终刘邦。在这些叱咤风云的将领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一位奇男子——韩信。萧何力荐,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出身贫寒,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苦于生计无着,在不得已时,还曾到熟人家里混饭吃。一次,韩信在城下钓鱼,有许多老妇在冲洗丝絮,其中一人见韩信饿得可怜,就给他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这样,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对这位老大娘表示:“我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您老人家。”老大娘听后很生气,斥责韩信:“我是可怜你是王公贵族的后代,才给你吃的,你一个大男人连自己都养活不了,难道我还指望你报答我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