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避暑方案”:看古人如何度过三伏天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60
转发:0
评论:0
“避暑方案”:看古人如何度过三伏天,编者按: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今年的三伏天气温似乎格外热,很多人不

  编者按: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今年的三伏天气温似乎格外热,很多人不得不整夜开着空调才能入眠。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化制冷设备的古人是如何对付高温高湿的三伏天的?小编从古代画卷中整理出一套“避暑方案”,看看“大暑赏荷”、“浸伏”等避暑方法。

  从史料来看,古人强调调整心态,以“顺四时,适寒暑”,那么到了一年中气温最高、最难熬的三伏天,古人是如何“顺时”的?

网络配图

  “心静自然凉”——调整心态

  先秦时,人们便总结出了一套办法,《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这样说的:“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显然,这里的“使志勿怒”是其核心: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动辄生气发怒。“内经”这句话,也是后人过夏天的一大行为准则,通俗说来,就是“心静自然凉”。

  元代养生家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称,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说白了就是通过调整心态,修身养性,做到心静自然凉。

  “大树底下好乘凉”——蔽日遮阳

  “心静自然凉”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便直言做不到。他在被贬到湖南永州时,夏夜酷热难忍,无法入眠,半夜索性起来登楼纳凉,曾写下《夏夜苦热登西楼》诗:“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意思是,想要我以心静战胜炎热,实在毫无希望。

网络配图

  为了适应炎热,古代民间首先提出了“纳凉”概念。“纳凉”,又叫“乘凉”。如何纳凉?不同时代有不同选择,但蔽日遮阳,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以降低体表温度是最普遍的方法。如唐代,人们喜欢搭凉棚以避暑。尽管凉棚并不是唐代的发明,早已有之,但长安人在用凉棚避暑上更有创意。明高濂《四时幽赏录》记载了不少古人的“夏时逸事”,“避暑凉棚”说的就是当时京城人的纳凉现象:“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

  “避暑会”,有点像现代的户外“纳凉晚会”,到宋代依然很流行。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是月巷陌杂卖”条,北宋“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但“避暑会”应该是古代“有钱人”的纳凉方式,民间则大多是在树下搭个简单的凉棚,或到洞穴等阴凉、低温处避暑。俗话所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正是古人避暑的经验总结。

  “大暑赏荷”——亲水避暑

  “亲水”,是现代人纳凉避暑的首选之一,古人也不例外。古代南方人最亲水,如明清时的苏州人,便喜欢水上纳凉。清顾禄《清嘉录》“乘风凉”条称:“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之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字水窗冰榭,随意流连……”

网络配图

  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六月”条,时临安(今杭州)人,有六月初六到西湖边集体纳凉的风俗:“是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

  古人水边纳凉还往往与赏荷结合起来,而“大暑赏荷”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正如宋代诗人苏东坡《夜泛西湖》中所描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到明代,大暑赏荷之风则以苏州为盛,盖过了杭州。苏州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成荷花的生日,这一天坐船赏荷最为壮观。据《清嘉录》“荷花荡”条记载,荷花生日那天,“画船萧鼓,竟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

  古人亲水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浸伏”也是一种纳凉风俗:三伏天要到江河里洗冷水浴,祛除暑气热毒,以少生疮疖和热病。东晋炼丹家葛洪的“浸伏”最出名,《四时幽赏录》“入水避暑”条就记载了他的故事:“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热,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气故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画中的“避暑方案”:看古人如何度过三伏天
编者按: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今年的三伏天气温似乎格外热,很多人不得不整夜开着空调才能入眠。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化制冷设备的古人是如何对付高温高湿的三伏天的?小编从古代画卷中整理出一套“避暑方案”,看看“大暑赏荷”、“浸伏”等避暑方法。网络配图从史料来看,古人强调调整心态,以“顺四时,适寒暑”,那么到了一年中气温最高、最难熬的三伏天,古人是如何“顺时”的?“心静自然凉”——调整心态先秦时,人们便总结出了一套办法,《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这样说的:“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显然,这里的“使志勿怒”是其核心: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动辄生气发怒。“内经”这句话,也是后人过夏天的一大行为准则,通俗说来,就是“心静自然凉”。元代养生家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称,夏季“更宜...
· 古画中的“避暑方案”:看古人如何度过三伏天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今年的三伏天气温似乎格外热,很多人不得不整夜开着空调才能入眠。在中国古代,没有现代化制冷设备的古人是如何对付高温高湿的三伏天的?小编从古代画卷中整理出一套“避暑方案”,看看“大暑赏荷”、“浸伏”等避暑方法。从史料来看,古人强调调整心态,以“顺四时,适寒暑”,那么到了一年中气温最高、最难熬的三伏天,古人是如何“顺时”的?网络配图“心静自然凉”——调整心态先秦时,人们便总结出了一套办法,《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这样说的:“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显然,这里的“使志勿怒”是其核心: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动辄生气发怒。“内经”这句话,也是后人过夏天的一大行为准则,通俗说来,就是“心静自然凉”。元代养生家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称,夏季“更宜调息净心...
· 古人是如何度过炎热的夏天?看古人的乘凉妙招
现代社会,科学越来越发达,在炎热的夏天可以舒服凉爽的度过,那么在古代,人们是怎样度过颜色的夏天的呢?今天小编为您带来古代人们纳凉的小妙招!网络配图明代李时珍指出,垂钓能解除心脾,而暑天气候炎热,往往使人烦闷、焦躁,容易“上火”,所以夏天钓鱼是不错的选择。古人云:“湖边一站病邪除,养心养性胜药补”。除了垂钓,古人的夏趣活动还有养金鱼、钓鳖、捕蛙、夏猎等。唐代诗人刘禹锡喜欢在近水处纳凉,他有诗句曰:“千竿竹翠数莲红,水田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北宋词人秦观说:“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有水的地方就有细风,有树的地方就有阴凉。古人常能在炎夏轻易找到凉爽的去处。明清以来,老百姓伏天最盛行吃莲子汤。莲子性味甘平,具有养心益肾的功用,夏日常饮,能养神益脾。在清朝宫廷中,消暑冷饮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干、鲜胡桃、怀山药、枣泥糕等料制成,清凉爽口。网络配...
· 古人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者,乃炎热之极也俗话说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大暑就不言而喻了每当这种大热天,我们就特别感谢空调之父威利斯凯利。这时候,坐在空调房里吃西瓜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那你有没有想过,在没有空调、没有电扇,还要穿一大堆衣服的古代,我们的先人又是怎么消暑的呢?其实呢,古人自有古人消暑的智慧,比起如今的千篇一律,不仅花样百出,还极富格调,将夏日过得有滋有味~首先,让我们先修正几个认知误区古代没有冰箱?NO!图为最早的“冰箱”——冰鉴战国曾侯乙墓出土冰鉴内有个方口的缶,缶中可以放新鲜食物或酒水之类,缶周围则是冰。取物时,有专门的勺子,也不需要将鉴盖全部打开,只要打开缶口上面那个小方形的缶盖即可。冰鉴的作用除了保鲜盛冷饮,还可以降低室内温度。是不是很高级的样子?到了明清,箱子多以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箱内挂锡,箱底有小孔,箱盖上有...
· 古人如何藏冰?如何度过炎热的夏季?
我们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经常看到宫里的妃嫔们夏季吃着用冰块冰镇的水果,房间里也放着冰块通过人工扇扇子来制造冷气解暑。那么,古代没有冰箱,是如何存储冰块的呢?中国人藏冰用冰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大约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富贵人家就已经开始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夏朝历书《夏小正》说,每到三伏天的时候,朝廷就会把藏冰当做珍贵的礼物,赏赐给士大夫。《左传》里讲,楚国有个叫子冯的士大夫,被楚王封为令伊,他非常不满。为了拒绝楚王要他当令伊的命令,就穿着棉袄盖上棉被躺在床上装病。按道理,大暑时节,盖上棉被穿着棉袄,不弄假病成真病,也得满身臭汗在人前露馅。但子冯没有,因为,他事先在床下垫大冰块来降温。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古人具备了藏冰技术。从周朝开始,朝廷还专门设立了负责藏冰的官吏,称为“凌人”,此后的历朝历代也都会设立专门的官吏来管理藏冰的事务。而到周朝时,则设有专掌"冰权”的“凌人”。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