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荷马竟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组成的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65
转发:0
评论:0
揭秘荷马竟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组成的吗?,荷马史诗是《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合称,相传是公元前九世纪一位叫荷马的盲诗

  荷马史诗是《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合称,相传是公元前九世纪一位叫荷马的盲诗人所作。所有《荷马史诗》的现代版本,都是法国贵族让-巴普蒂斯特·加斯帕尔·德安西·德·维罗伊森版本的后裔。1788年,他在巴黎出版了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印刷版的希腊文《伊利亚特》。10 年前他曾受开明的法国国王指派,到威尼斯小广场上的圣马可图书馆里“寻宝”。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维罗伊森为自己所找到的东西狂喜不已,随即给他遍及欧洲的朋友们写信通告这一事情。是的,他的发现的确令人震惊:一部拜占庭版本的《伊利亚特》;它似乎出自公元2世纪亚历山大港的学者们之手,他们在托勒密王朝在亚历山大港的图书馆里收集到很多材料,经过精心筛选之后编纂成了这本书。维罗伊森写道,这本书是“germana et sincera lectio”,即“真实且纯正的《伊利亚特》文本”。

  维罗伊森认为自己发现了某位名叫“荷马”的诗人的作品真髓。但他却未料到,他的发现反而会令自己的观点受到反噬。18世纪时,有一种观点已经颇有市场:荷马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荷马史诗》是一整个文化的产物,而非一个人的天才之作。维罗伊森的发现无疑是颠覆观念的导火索。当初亚历山大港的学者们摈弃的材料,恰恰给“一个人独创了整部史诗”这种观点挂上了问号。 

  他们决定塑造出唯一的荷马,但往时间深处看去,好像待选的荷马有许多个。威廉·柯柏在读到维罗伊森的信之后,因偶像荷马的支离破碎而目瞪口呆。他于1790年给朋友沃尔特·巴戈特写信说:我要为你转去维罗伊森写给我的一些趣事,你看了以后一定会毛发悚立,因为我就是这种感觉。这些事,将对不朽的《荷马史诗》的真实性和信誉造成可怕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荷马不是一个人,而是许多人,而其中绝大多数已无从考证。

  1795年,德国一位善于分析、名叫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沃尔夫的年轻学者对维罗伊森出版的《伊利亚特》提出了质疑。维罗伊森怎么知道亚历山大港的学者们在编纂史诗时所做的决定是否正确妥当?因为大家都知道,维罗伊森所出版的《伊利亚特》,是一部后期编纂的、有了改动的、不可靠的文本;虽说汇编成了一首长诗,但这些文本大都来自吟游诗人,而且在代代相传过程中都经过了加工改动。最原始的版本已不可恢复,所以,荷马,无论他(他们)是谁,是永远都无法弄清楚了。 

  沃尔夫所提出的,亦即后来世称的“荷马问题”,从那时起争论就从未停息。英国著名散文家托马斯·德·昆西曾在1841年的某篇文章中开玩笑般写道:“有人说,从来就没有这个叫荷马的人;其他人则说,没有荷马这个人?!恰恰相反,荷马有一大把呐!”尽管如此,“单荷马”与“多荷马”的争论,其文本基础恰恰就是维罗伊森与1788年出版的那本。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情况并非首次出现。最早的希腊文印刷版《荷马史诗》出现于1488年的佛罗伦萨,出版者是雅典人德米特里厄斯·查尔康迪拉斯。他来到意大利,向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者教授希腊语。很快,意大利米兰、德国海德堡、德国莱比锡、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就都有了《荷马史诗》的印刷版。

  而在这些最早印刷的《荷马史诗》背后,有一个关于其手稿的长史。很多中世纪的荷马手稿后来都流入了欧洲的书房里,因为欧洲人尚未读过中世纪早期的《荷马史诗》。在作品《神曲·地狱》中,但丁借维吉尔之口称赞荷马为“至尊的诗人”;但欧洲人早已失去了阅读希腊文的能力。即便是14世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尽管他收藏了一本《伊利亚特》,并且常常亲吻其封面来表示自己的敬畏之情,但里面的字词,他一个都看不懂;他曾如此写道:“荷马于我,如盲人点灯;我于荷马,如对牛弹琴。”

  荷马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荷马史诗》带给我们的震撼,想要了解更多有关荷马及《荷马史诗》背后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害死庞德的竟然不是于禁而是另有其人!
三国曹魏名将庞德,为曹操效力,樊城被围,于禁率领七军救援,庞德为先锋,抬棺大战关羽,曾一箭射中关羽的前额,但最终因为天降大雨,汉水暴涨,军营被淹而兵败,于禁投降,庞德誓死不降,被关羽所杀。害死庞德的是于禁吗?不是,而是另有其人,到底是谁呢?网络配图小说《三国演义》中说,是于禁害怕庞德抢了头功,抢了自己的风头,不让庞德进攻,下令在樊城北十里,依山下寨,并故意让庞德所部屯扎在自己后面的山谷里,导致整个大军被水淹没。《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庞德累欲动兵,于禁只不允,乃移七军转过山口,离樊城北十里,依山下寨,禁自领兵截断大路,令庞德屯兵于谷后,使德不能进兵成功。但小说是小说,不是正史,不能相信。那究竟是谁下的命令,让兵士驻扎在山谷里呢?在正史《三国志》里,有明确答案,下命令的不是于禁。《三国志于禁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
· 汉文帝最爱的女人竟然不是窦漪房而是另一个人
电视剧《美人心计》中,窦漪房与刘恒爱得缠缠绵绵,聂慎儿是个蛇蝎美人,最终害人害己,被迫饮毒酒自尽。这部电视剧的内容虽是虚构,剧中人物实有其人,窦漪房和聂慎儿的原型就是汉文帝的窦皇后和宠妃慎夫人,只不过,这两人从名字到性格,都与电视剧有很大出入。窦漪房只在刘恒早年受宠,慎夫人才是汉文帝一生的最爱。窦皇后的名字,《史记》《汉书》都没有记载,唐朝时,有人说她的名字叫“猗房”,今天的人们觉得“猗房”不够浪漫,改成了“漪房”。窦猗房是清河观津人,她的父亲在一次钓鱼时不慎落水而死,母亲也去世了,家中只有她和两个兄弟。窦猗房在西汉初年以良家子身份入宫。所谓良家子,就是身世清白人家的女儿,皇帝的妃子和诸侯王的后宫主要是从良家子之中选拔。吕后当政时,为了笼络诸侯王,选了一批比较美貌的宫女,每个诸侯王赐给五个,窦猗房也被选中,她请求主管宦官把她分配到赵王那里去,那里离她家近,她或许能跟家人见一面。主管宦官随口...
· 三国第一猛将竟然不是赵云而是他?
文鸯17、8岁文钦之子,本是魏将,后来协同毌丘俭举兵在寿春叛变,讨伐司马师。文鸯与父文钦请命保守乐嘉城,协议与文钦兵分两路,夜晚袭击司马师的城西军营,文鸯在司马师的大寨里往来冲杀,吓得司马师眼珠迸出,直杀到天明,寻不见父文钦,邓艾带领众魏将追击文鸯,文鸯单骑在众魏将中,齐进齐出,无人能抵御。毌丘俭事败身死,文鸯等投靠东吴,诸葛诞在寿春叛变司马昭,文鸯等率兵救助,协同诸葛诞共守寿春城,诸葛诞在城中将文钦杀死,文鸯和其兄弟从城上跳下投靠司马昭,成为晋将。网络配图《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文鸯单骑退雄兵,姜维背水破大敌,俨然长坂坡再现,这里颇是费了一番笔墨。演义中是这么描画他的举动的:“鸯曰:‘今夜傍晚,父引二千五百兵,从城南杀来;儿引二千五百兵,从城北杀来:三更时分,要在魏寨汇合。’钦从之,当晚分兵两路。...师急问之,人报曰:“一军从寨北斩围直入,为首一将,勇不可当!”师大惊,心如火烈,眼珠从...
· “咱家”竟然不是宦官太监的专属称呼吗?
观众常常可以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宫廷宦官以“咱家”自称。尤以清宫戏最为典型,“咱家”一词被误认为是宦官的标配,其实不然。在古代,太监都自称“咱家”,“咱”字是很常见的字,但是个多音字,念zan,又念za。“咱家”在明朝以前的一些朝代,最早是和尚、道士对自己的称呼。这一词意味着清平,寡欢,淡泊世事的一生,后来太监们也用这一词,顾名思义也是指自己已经没有性能力,清平地过一生,故称“咱家”。“咱家”(音za,去声),人称代词,我,早期白话,早期文献中也可以写作“喒”。宋元明清时期的俗文学作品中运用十分普遍。例如“自叹咱家,两鬓霜华,有锦难缠,泪湿琵琶”(孙周卿[双调]蟾宫曲自乐);明徐渭《渔阳三弄》:”咱家姓察名幽,字能平,别号火珠道人”;清孔尚任《桃花扇•抚兵》:“咱家左良玉,表字昆山。”宦官自称“咱家”,在旧时戏曲小说中多见。“李莲英伸手在荣禄肩上拍着,笑说道:‘鱼儿快上钩了,四爷须好好地做去,...
· 同治皇帝竟然不是死于天花而是另有死因
同治帝亲政还不到两年,就忽然患了重病,在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驾崩了。死的时候年仅19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同治帝的突然死亡也成为了大清朝无数的谜案之一,为我们后世留下了无数的猜测和疑问。在晚清的皇帝中,同治皇帝的死因一直是史界和一般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根据正史记载是死于天花。但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是,同治帝是因微服逛妓院,染上梅毒而死的。网络配图同治死于梅毒的说法通过野史、小说、电影等通俗载体流传于世,似乎是家喻户晓,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在历史研究者当中,也有人持同治死于梅毒说法的,但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应根据可靠的档案史料来解开这个疑案。他们通过对清宫档案史料的分析,认定同治确系死于天花而不是梅毒。双方各执一词,同治的死因也就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解不开的谜。民间传说同治帝是死于了梅毒,而又有传说是死于天花,那同治帝的病情和死因究竟是什么呢?老百姓之所以怀疑同治帝死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