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到底何解 真的是织布声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39
转发:0
评论:0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到底何解真的是织布声吗?,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国杀敌的经典形象,被世人千古传颂。不过,在大家熟知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国杀敌的经典形象,被世人千古传颂。不过,在大家熟知的中学语文课本《木兰诗》里,有一处全天下语文教师都教错了的地方,这就是关于“‘唧唧’是什么声音”,所有的教材都声明“唧唧”是织布机的声音,但这个错误一直持续至今。

  《木兰诗》的一开头是这样说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那么,请问各位,“唧唧”是什么声音?

网络配图

  按过去在课堂上老师讲解的,绝大多数人都会立刻回答:“唧唧是织布机的声音。”为什么呢?因为课本的标准答案是这样写的。

  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真正的答案,作者其实已经写在接下来的两句里: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作者清楚地说出,这时只听见叹息的声音,因此“唧唧”是叹息声。事实上,将“唧唧”当作织布机的声音,这样的解释除了中学课本外,在古籍中似乎找不到任何例证。因此不管你认为“唧唧”听起来多么像织布机的声音,这都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不愿面对这样的答案吗?历史学讲求“孤证不立”,我们可以举出更多的例证来证明这一点。

  “唧唧”一词,也出现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前句是“已叹息”,后句是“重唧唧”,可见白居易也以“唧唧”为叹息声。试想,如果“唧唧”是织布机的声音,难道白居易是先听了琵琶乐声后叹了口气,然后听了女子讲话后就开始当场织布吗?

网络配图

  当然,或许各位不服气,《琵琶行》是唐朝的诗,《木兰诗》是南北朝的作品,两者可以这样互证吗?

  说得有理,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唧唧”在南北朝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意思。

  1.南朝梁施荣泰《王昭君》诗:“唧唧抚心叹。”

  2.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高树出云,咸皆唧唧。”

  3.北魏《元举墓志铭》:“履朝独步,伦华非匹。一见唧唧,宋朝更生。”

  这些都是唐前文字,所有的“唧唧”都是指叹息之意,可以证明当时人确以“唧唧”为叹息声。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会,是因为古时的语音和今日有很大的差别。而在古代,织布机也不是发出“唧唧”声,而是“札札”声。《古诗十九首》有“札札弄机杼”,白居易《缭绫──念女工之劳也》有“丝细缲多女手疼,札札千声不盈尺”,都足以为证。

网络配图

  吕世浩教授特别指出,以上的讨论并不是在考验大家的语文水平,而是想点出一个可怕的事实:明明问题的答案就在下面两句,明明作者已经说得这么清楚,为什么我们过去却毫不质疑课本的答案,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在吕世浩教授看来,读书,是为了做知识的主人,不是为了做知识的奴仆。即使你读了再多的书,记得再多的标准答案,得到了再好的成绩,如果这一切要拿你宝贵的思辨能力去交换,都是不值得的,这就是吕世浩《秦始皇:穿越现实与历史的思辨之旅》纠错花木兰带给我们的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木兰诗》中的木兰真的姓花吗?木兰究竟姓什么?
“木兰”其人出自北朝民歌《木兰诗》,在这首长达300多字的叙事诗中,生动地描绘出少女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而归的传奇故事,也成功地塑造了“木兰”忠孝双全、机智勇敢、不慕荣利的巾帼英雄形象。我们现在说的“木兰”,通常是指“花木兰”,即木兰姓“花”。然而,《木兰诗》里对这位女主人公的身份并没有特意说明,只是用“木兰”二字做了最简单不过的描述。其中,关于人物的姓名、出生、籍贯、家世等信息都未曾提及。《木兰诗》里的“木兰”二字到底指的是姓木名兰,或是名字叫木兰,还是其他什么称谓呢?而根据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最早收录《木兰诗》的南朝陈代僧人智匠《古今乐录》里“木兰不知名”的记载来看,民歌中最初传唱的“木兰”,不过是个笼统的称呼罢了。既然连最初的材料都不曾交代清楚“木兰”的真实身份,那么,后世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是从何而来的?“木兰”究竟姓什么呢?千百年来,木兰女扮男装保家卫国的故...
· 作品欣赏:织布声声忆母亲
札札、札札、札札……寂静的夜空,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母亲当年在晚上挑灯织布发出的清脆响声不时地回响在我的耳畔。这清脆而响亮的声音,在夜空中久久地回荡,犹如给我打了一支兴奋剂,使我难以入眠。我的母亲虽不出身于富贵之家,但也是天生丽质、温柔高雅。母亲有着白皙的皮肤,苗条的身材,慈眉善目,说话声音响亮,语调柔和。母亲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到了垂暮之年,母亲尽管重病在身,满头白发,脸上爬满深深的皱纹,但依然是那样美丽,可爱!我出生时,母亲已经四十多岁了。我是老小,母亲对我疼爱有加,她总是让我依偎在她的怀里,尽情享受着浓浓的母爱。母亲非常勤劳,下地回家后,做饭,洗碗,纺线,织布,从不间断。她用灵巧的双手和甘甜的乳汁,养育了我们姐弟九个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我们都健康地成长。我是听着母亲织布的声音长大的。札札、札札、札札……寂静的夜空,母亲织布的声音,就...
· 木兰诗/木兰辞
木兰诗/木兰辞佚名,南北朝,初中古诗,初中文言文,乐府,叙事,民歌,赞美,女子,战争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闻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历史上真有花木兰吗?花木兰代父从军是真的吗
历史上真有花木兰吗?花木兰代父从军是真的吗?《木兰辞》是乐府双璧之一,它记载了古代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达了我们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那花木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是真的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是《木兰辞》的开头第一句。讲主人公花木兰对着门口织布,由此我们都知道她是一位女子。而《木兰辞》全文讲的是北魏时期民间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古代女子是不能当兵的,那《木兰辞》所讲的故事是真的吗?花木兰代父从军确有其事吗?花木兰是否又真有其人?花木兰是否真有其人花木兰的故事只是记载于《木兰辞》,我们要考证花木兰是否真有其人也只能从《木兰辞》入手。《木兰辞》是属于《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木兰辞》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可见非同一般。我们先从源头入手来考察一下《乐府诗集》所包含的历史真实性是否可靠。《乐府诗词》的诗歌收录来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的文人...
· 木兰诗
创作背景《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东魏及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可以为证。因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内容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