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柔绵含情的苏剧的起源是在中国什么时候?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3
转发:0
评论:0
柔绵含情的苏剧的起源是在中国什么时候?,苏剧原名苏州滩簧,是流传在江浙民间的说唱音乐,是一切滩簧(包括浦东滩簧、无锡

  苏剧原名苏州滩簧,是流传在江浙民间的说唱音乐,是一切滩簧(包括浦东滩簧、无锡滩簧、宁波滩簧、杭州滩簧等)中最早和最值得注意的一种。苏滩后又分为前滩和后滩。前滩又叫钱滩。据传清帝嘉庆死后,不许民间演戏。当时有个艺人汪紫香,因双目失明不能演戏,便集子侄三四人为一班,改唱滩簧,其脚本半出于昆伶钱坤元之手。钱坤元曾对改昆曲为滩簧花过不少力气,在苏滩艺人中影响较大,钱滩由此得名;后来误传为前滩。从前滩发展为后滩,经历了几个阶段。 

  图片来源于网络

  滩簧时期的演出形式有些近似现在的说书。滩簧这个名称也是因为有些老艺人把说书叫做滩册,把临时编成的唱篇叫做簧篇而得名。当滩簧发展为前滩这个阶段时,叙事体的讲唱已经初步发展成为代言体的戏曲了。当时许多昆曲艺人由于昆曲的衰落而改行唱滩簧,因此苏滩在音乐、声韵、行腔、脚本和表演等方面都受到昆曲的重大影响。

  苏剧的曲调丰富,唱同讲究声韵,唱腔柔绵含情、婉转动听,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很能反映苏南人民的心理、性格和感情。它的主要曲调是太平调,简称为平调。特点是容量大、音域宽、节奏稳,能够随着角色和情感而变化,生、旦、净、丑各有不同的唱法。除了太平调以外,还有凄凉的弦索调、迷魂调和柴调;轻松的费家调;以及大小九连环调、五更调、四季相思、湘江浪等民间小调,唱腔共有一百多种,其中的阴阳血、山歌调、紫竹调、费家调、银绞丝等,正被沪剧、评弹、滑稽等兄弟剧种普遍采用着。 

  苏剧既然是一种说唱曲艺,所以起初演员并不化妆,也没有舞台动作,演员穿着便服,坐着演唱,如同评弹一样,当时被称作素衣坐唱。后又发展成为化妆坐唱。最早的化妆苏滩,大约是1912年汪优游、陈大悲等领导的文明戏剧团进化团到宁波演出,苏滩艺人郑少赓、朱筱峰等随团同往。由于文明戏是化妆演出的,他们也跟着化妆了。1935年,上海举行了一次救灾义演,第一次在中央大戏院演出了苏剧《昭君和番》、《描金凤》、《三笑》等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苏剧的起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陈蝶仙的说法。他作有《安康雅集小序》,认为杭州的滩簧产生于宋朝末代文天祥时代,甚至远溯到晋代竹林七贤。第二种是徐傅霖的说法。徐傅霖在《中国民众文艺一斑mdash;mdash;滩簧》上说:清朝的全盛时代,盛行昆戏,不知哪个皇帝死了,必须在三年国丧期年,戏园一律停锣。于是昆戏的故乡苏州有一位姓钱的就想出一个办法来,将昆曲减去锣鼓与笛,全用丝弦乐器来和唱,把昆曲改成简单唱法,便叫做滩簧。

  但在1951年民锋苏剧团演出《桃花扇》时,编者徐傅霖登台演说,却指出这一年是清咸丰元年(1851年),道光刚死,所以这次的苏剧演出恰好是百年纪念。有人又说这姓钱的就是苏州吴县的钱明树贡士。又有人以为钱滩指的是嘉庆道光年间的艺人钱坤元。(《新民报》报道说是咸丰皇帝晏驾,同治皇帝登基,宣布国丧三年,那该是1862mdash;1864年,就更迟了。) 

  第三种是李家瑞的说法。他认为:乾隆寿曲桑农献瑞一种里面己用滩簧调,霓裳续谱里也选有滩簧调三种。因此苏剧起源于乾隆年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外赵景深也找到了两个例证:其一是,乾隆间沈起凤的《文星榜传奇》第四出科诨道士云:唱滩王是我起首。又云:卖橄榄粗话直喷,打斋饭嚼蛆一泡。按,卖橄榄和打斋饭都是后滩出名的戏,想不到在乾隆年间就已经有这些戏了。其二是,乾隆三十九年《缀白裘》同集(即今本《缀白裘》十一集卷三)算命出中有云:慢点、还要饶一只滩头来。连道士和算命人也要唱滩簧,可见当时滩簧的普遍。滩头约等于弹词的开篇。据此赵景深先生认为,陈蝶仙的说法太远,而徐傅霖的说法太迟,而较为同意这第三种说法即起源于乾隆年间。

  苏剧在江南地区有较大影响,但其起源的确切时间至今仍为一个费解的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探秘:中国“阴柔文化”的历史起源
山谷题跋书法方放在考察中国文化(或中华文化)特有的神韵,即它的总体风格和效果的时候,我们经常注意一个重要的层次,就是它的人文气质或民族性格。在这一点上,便涉及了“阳刚”与“阴柔”的问题。■中国早期“阳刚文化”渗透于中华大地的深处,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下维系了民族生存的根基先秦时期,阴阳概念被用来称谓世界上两种最基本的矛盾现象或属性:凡动的、热的、强壮的、明亮的、公开的、充实的、亢进的、有力的、外向的为“阳”;凡静的、冷的、柔弱的、晦暗的、隐蔽的、退让的、无力的、内向的为“阴”,将天地万物的“正面”和“背面”归纳成为两种普遍的姿态和倾向。当这种理解用于社会人生时,“阳刚”主要是指光明、正直、刚健、进取和有为,“阴柔”主要是指隐忍、细密、委婉、退守和虚静。《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人主张将天地之正气定位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追求一种以阳刚为主、刚柔相济、...
· 探秘:中国“阴柔文化”的历史起源
山谷题跋书法方放在考察中国文化(或中华文化)特有的神韵,即它的总体风格和效果的时候,我们经常注意一个重要的层次,就是它的人文气质或民族性格。在这一点上,便涉及了“阳刚”与“阴柔”的问题。■中国早期“阳刚文化”渗透于中华大地的深处,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下维系了民族生存的根基先秦时期,阴阳概念被用来称谓世界上两种最基本的矛盾现象或属性:凡动的、热的、强壮的、明亮的、公开的、充实的、亢进的、有力的、外向的为“阳”;凡静的、冷的、柔弱的、晦暗的、隐蔽的、退让的、无力的、内向的为“阴”,将天地万物的“正面”和“背面”归纳成为两种普遍的姿态和倾向。当这种理解用于社会人生时,“阳刚”主要是指光明、正直、刚健、进取和有为,“阴柔”主要是指隐忍、细密、委婉、退守和虚静。《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人主张将天地之正气定位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追求一种以阳刚为主、刚柔相济、...
· 中国“姓氏”的起源
中国“姓氏”的起源研究覃氏的起源,有必要对中国姓氏的起源作一个简略的叙述。中国的“姓”,是原始氏族部落的“称号”或“代号”,起源于原始社会早期,即母系氏族和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期。关于姓的起源,历代姓氏学者研究颇多,分类很细。但归结起来,中国原始的姓,起源于“图腾崇拜”。李玄伯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新研》(1948年开明书店印行)中指出,古姓源于图腾:“姓即图腾的结果,在文字内尚能看见这种遗迹。凤――风姓之图腾,羊――姜姓之图腾。”这种“图腾崇拜”主要有母性崇拜、视角崇拜(包括植物崇拜和动物崇拜)和地域崇拜。一、中国“姓”的起源(一)中国原始的“姓”,起源于“母性崇拜”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阶段,那时的人类从一般动物世界中逐步进化分离出来,蒙昧的人们“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处于一种原始的“母性崇拜”阶段,从婚姻的角度说是处于“群婚制”阶段。在现今的动物世界中,只要你细心观察,到处都有“...
· 茶叶的起源是
起源中国自古有神农发现茶叶的传说,成书于公元2世纪《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传神农尝百草后感到不适,躺于树下。见到一种开白花的植物,便摘下嫩叶咀嚼而治好。因此后人便开始喝茶的习惯。《诗经》中亦有“谁为荼苦,其甘如荠”。《茶经》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的记载中国俗语中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亦表明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黑色茶壸茶叶的起源还有其他传说,比如印度佛教创始人发现茶叶的传说。印度和中国是最早饮茶的国家。茶叶从中国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北传到蒙古,俄罗斯,后来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亚,西亚和欧洲。
· 力氏起源(三):源于柔然族
源于柔然族,出自古先辈族分支柔然部俟力氏族,属于以氏族称谓汉化为氏。俟力氏,亦称俟力伐氏、俟力发氏、俟利发氏、俟匿伐氏,即鲜卑族拓拔部分支俟力氏族。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力(敕勒),当时正是处于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的历史时期。著名民族史专家王钟翰在《中国民族史》中,对柔然民族有比较深醒的介绍。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北朝的碑志、杂曲中,往往泛称之为“匈奴”、“鬼方”、“凶奴”、“猃狁”、“北虏”、“北狄”等。“柔然”名号始于车鹿会之自称。而“蠕蠕”之名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柔然族侮辱性的改称。北魏后期柔然又以“茹茹”作为自称或姓氏。“柔然”一词,今学者有认为是“聪明、贤明”之意,或认为含有“礼义、法则”之义,或认为源于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草”等。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