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唐朝灭亡:史上安史之乱如何毁灭大唐盛世?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6
转发:0
评论:0
其实也是看可卿写肃代和海兄的《荒唐陈述》给我启发很大。海兄在里面有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历史就是理解,就是——人/理解/人的表现。因此,他在里面用了一种人性化的方法来解读历史,让人对于穆宗、敬宗这些传统上作为昏君的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中晚唐文官和宦官,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观点或者可以商榷,但角度无疑是新颖而别致的。可卿的唐史随笔系列,也有类似的感觉,虽然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琐碎,或者主观痕迹太强,但我喜欢里面一些人性化的解读。因此对于安史之乱,我也试图从多种角度来出发来组织讨论,来理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大的冲击。网络配图1、华夷之辨这个大概是最常见的说法,中唐之后便有此说。近代的河北胡化论似也可归于此类,指唐廷对于归附的少数民族安置不当,从而引发当地胡化,与中央离心离德,易于被人拉拢对抗反叛朝廷。反对说也有不少,指出挽救唐廷的同样很多是胡人纯臣,而太宗对于蕃将的使用便很成功,等等。如何在对待...

  其实也是看可卿写肃代和海兄的《荒唐陈述》给我启发很大。海兄在里面有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历史就是理解,就是——人/理解/人的表现。因此,他在里面用了一种人性化的方法来解读历史,让人对于穆宗、敬宗这些传统上作为昏君的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中晚唐文官和宦官,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观点或者可以商榷,但角度无疑是新颖而别致的。可卿的唐史随笔系列,也有类似的感觉,虽然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琐碎,或者主观痕迹太强,但我喜欢里面一些人性化的解读。因此对于安史之乱,我也试图从多种角度来出发来组织讨论,来理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大的冲击。

网络配图

  1、华夷之辨

  这个大概是最常见的说法,中唐之后便有此说。近代的河北胡化论似也可归于此类,指唐廷对于归附的少数民族安置不当,从而引发当地胡化,与中央离心离德,易于被人拉拢对抗反叛朝廷。反对说也有不少,指出挽救唐廷的同样很多是胡人纯臣,而太宗对于蕃将的使用便很成功,等等。如何在对待蕃人蕃将的问题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建议。比如吴玉贵觉得清朝的政策就很成功,清朝同样使用了很多其他民族作将领,但最高军权始终牢牢掌握在满人手里。太宗朝之所以重用蕃将而未引起大问题,原因也在于此,立大功和威望最高,掌握最高军权的始终是二李等汉族重臣。而玄宗朝则是跨过了这个限度,掌握大权的如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均为蕃将。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比较太宗和玄宗重用的蕃将后,发现太宗重用的往往是出身高贵的少数民族权贵,如铁勒王子契苾何力,王子阿史那社尔,李思摩,贵族执思失力等等。而玄宗重用的都是寒门穷人,安禄山为出身死囚的杂胡,“多是杂种贱胡”,并引以后面忠于唐廷的象李光弼白孝德这些就是王子西域国王等作为证据。

网络配图

  这种说法认为,贵族出身的人物更有荣誉感和责任感,而且他们自身的身份,对于其部族有很大影响,一旦忠于唐廷对于安抚境外少数民族往往事半而功倍,比如何力对于铁勒部,阿史那社尔对于部的安抚,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而出身低微的一旦得享高位,不容易取得下面的支持,在那种不服气和强烈的出人头地的心态下,往往会引起反叛。而他们生长的环境受到的教育质量较差,对于物质往往有更强烈的追求,也更具有少数民族个性厉烈的特点,并比较了一下贞观朝和天宝朝蕃将素质上的区别,这是一种比较新鲜的观点。

  2、科举制度

  反对华夷之辨的说法,其中一个论据是安史之乱的心腹谋事大多是汉人,因此有了另一类说法,安史之乱主要是失意士人和军人结合的缘故。众所周知,唐代门阀士族仍占据很大优势,科举制给寒士开了一道小小的口子,但又远远不能满足其需要,唐人多极为自负,怀才不遇是唐诗中最常见的感慨,急于用世之心很强,基本上没有真正的隐士。科举失意则北走河朔,试图以立军功来出人头地。名诗人高适等都可为例。科举失意,对现实不满,与没办法进入中央“入相”的军人结合起来,可谓智慧与力量的结合,因此产生的破坏力极大。宋代因此吸取了教训,重文轻武压抑武将之余,大大扩招取士人数,提高知识分子待遇,对于落选多次的考生,也有倾向性政策,因此基本上杜绝了这一条乱源。另外,有说科举制的确立但未完善,不仅是安史之乱,也是后来藩镇之乱的原因之一。各军阀依靠帐下幕僚来出谋划策,对抗中央。

网络配图

  众说纷纭,史学界的说法则更加广泛,如气候说,天气转寒,汉族适应能力下降,草原民族掠夺性加强;还有人认为,超过6千万的民族超过当时社会的承受力等等。说法颇多,期待强有力的证据来证实安史之乱的真正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朝灭亡:安史之乱如何导致毁灭大唐盛世
安史之乱是唐朝鼎盛而衰的转折点,同时也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转折点。关于这一事件,争论颇多。那么,导致大唐安史之乱的原因是什么?其实也是看可卿写肃代和海兄的《荒唐陈述》给我启发很大。海兄在里面有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历史就是理解,就是——人/理解/人的表现。因此,他在里面用了一种人性化的方法来解读历史,让人对于穆宗、敬宗这些传统上作为昏君的行为,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中晚唐文官和宦官,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观点或者可以商榷,但角度无疑是新颖而别致的。可卿的唐史随笔系列,也有类似的感觉,虽然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琐碎,或者主观痕迹太强,但我喜欢里面一些人性化的解读。因此对于安史之乱,我也试图从多种角度来出发来组织讨论,来理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大的冲击。网络配图1、华夷之辨这个大概是最常见的说法,中唐之后便有此说。近代的河北胡化论似也可归于此类,指唐廷对于归附的少数民族安置不当,从而引发当地胡化,与中央...
· 大唐盛世的局面是怎样被毁灭的?唐朝灭亡的原因
天宝十二年(753年),也就是西域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在怛罗斯的大战后两年,安西都护府已经从两年前的惨败中恢复。盛唐时期的恢复力可谓是无限,仅仅两年的功夫,高仙芝一手提拔的新任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就有实力率军讨伐大勃律(今巴基斯坦所领克什米尔的巴勒提斯坦)。此时的大勃律同吐蕃可算是同气连枝,已经成了吐蕃的附属国,这一地区在十世纪成书的波斯文佚名作者所著《世界境域志》中被称做“勃律之吐蕃”(BoloranTibet),而其首府斯噶尔(Sidkar,今作Shigar)在《拉达克王统记》里被归于“墨”(Smad)地(弗兰克1926:32)。“墨”这个词在地理中与另一个词“麻域”(Maryul)一样,都意味着低地,而且总是用来指拉达克一带。也许就是这个原因,直到近代还有人把巴勒提斯坦叫做“小吐蕃”,而把拉达克叫做“大吐蕃”;甚至把它们分别称做第一吐蕃、第二吐蕃,而把本身称做第三吐蕃(海达尔书1972:1...
· 安禄山都怕他!安史之乱的罪臣怎么毁灭唐朝盛世?
安史之乱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中国历代王朝的世事变迁里,虽然不乏各种由盛转衰的悲情局面,但过程最为意外和毁灭性的一次,当属盛唐王朝的终结。大唐王朝发展到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虽然之间历经折腾,还有武则天改唐为周的一段变故,但始终蒸蒸日上的,却是强大的综合国力。文治武功的各方面成就,在唐玄宗李隆基执政的“开元”“天宝”俩个年号时期,无不到达了辉煌的顶点。照着唐诗里的说法“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食”,完全就是一幅国泰民安,老百姓丰衣足食的繁荣景象。国家威望更如日中天,最西边的国土,扩张到中亚地带,安西都护府雄视西方。雄踞亚洲内陆的吐蕃帝国,也被大唐打得乖乖收回触角。强悍一时的汗国,更被大唐彻底团灭。这个经济强大军事更堪称凶悍的伟大帝国,彼时放眼全球,几无敌手。但就是这样一个威名远扬的帝国,却随着安史之乱的号角,被十几万安禄山叛军,像砸精美瓷器一样,轻而易举就...
· 唐朝名将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再造大唐辉煌
郭子仪从小喜武,研读兵书,年轻时以武举进入仕途,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郭子仪凭借杰出的军事才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恢复唐朝中央政权,安定社会,稳定边境,交好少数民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郭子仪凯旋归来,唐王欲为其卸甲,子仪不肯,后为李白代之。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很快攻破洛阳,直逼长安。唐玄宗避祸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国事危难,肃宗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担负收复洛阳、长安两京,抗击安史叛军的重任。郭子仪先在恒阳城下大败史思明以及安禄山的援军,夺取了潼关;然后他又率领唐朝15万人马以及从回纥借来的5000精锐骑兵,分三路直取长安。这时,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郭子仪趁叛军内乱,一举收复了被叛军占领1年零4个月的京师长安。随后又在新店击败安庆绪,收复洛阳。收复洛阳之后,肃宗对郭子仪赞誉有加,称其为大唐的再造者,并封郭子仪为司徒,代国公。758年10月,郭子仪等9个节度...
·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如何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大唐帝国——中国古代的巅峰,雄汉盛唐绝非浪得虚名。即成就了唐太宗“天可汗”的赫赫威名,也创造了“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场景。但是在安史之乱以后,这个帝国迅速走向衰落,再也不复当年开元盛世的风采。从外部看,唐朝的边境线从今天的阿富汗一直退到了甘肃,大片疆土被吐蕃占领。从内部看,各地的藩镇割据势力几乎使中央政权形同虚设。一、唐朝前期的藩镇势力有利于唐朝的统治从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开始,在英明君主的领导下,再加上名将名帅的指挥,大唐帝国的疆土迅速扩大。高句丽、东、西、吐蕃等一个个强劲的对手都败在了唐军的手里,唐太宗天可汗的威名远播中亚和西亚,汉族和唐人的说法不是随便就能得到的。到了李世民的重孙子李隆基在位时期,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开元盛世的壮丽景象出现。各国使臣、商人络绎不绝,长安城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诗人王维用诗句讲述了大唐千古唯有的风华,“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个时期,从内到外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