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赵匡胤为何暴毙?烛影斧声中藏着怎样的杀机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87
转发:0
评论:0
赵匡胤为何暴毙?烛影斧声中藏着怎样的杀机,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十七年,公元976年驾崩,时年五十。关于赵匡胤的死,历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十七年,公元976年驾崩,时年五十。

  关于赵匡胤的死,历来说法不一。在《宋史》之中只是简单的写道“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没有任何有关死亡原因的介绍。是病死呢,是被害呢,没有任何铺垫,任何人看了也会倍觉突兀。而在《太祖本纪》最末尾,对于传位则又有一笔,“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每对近臣言:“太宗龙行虎步,生时有异,他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云”。明显是为太宗即位说明缘由。

网络配图

  在中国,从建立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中国流行的传位制度,就是父子承袭制。当然,在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禅让制,或者兄弟传承制度。比如尧舜禹时期,就是实行禅让制。关于禅让制,一般我们看成是帝王美德的象征,仿佛前代帝王完全是为了天下考虑而将地位传承。比如尧帝,有子朱丹,但是朱丹不肖,于是传位于舜帝。于禅让不同,历史上同样流传着另一种版本。舜帝取得尧帝二女之后,参与政事,启用“八元”、“八恺”等贤臣,培植自己的势力。之后拘禁尧帝,其子朱丹起兵,但被,为了掩盖真相,舜帝称自己为尧帝禅让。

  尧舜历史久远,难以考证,不过我们可以结合三国历史,看看所谓的“禅让”的真相。三国之初,汉献帝禅位于魏文帝曹丕,汉献帝是真心禅让吗?不是,是为形势所逼,不得已而为之。而几十年之后,司马氏掌权,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司马炎,其实不过是历史的重演,在政治上,没有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会拱手让出权力,汉献帝如此,曹奂也如此。而赵匡胤和赵光义呢?

  至于兄弟传承制,也早就被历史所抛弃。在历史上的夏朝、春秋时期的鲁国和宋国,后世的宋朝和元朝,都曾经出现过“兄终弟及”的继承现象。但“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之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兄长有子,自然亲近自己儿子,对于弟弟渐渐冷淡。而一旦弟弟继承王位,兄长之子必然成为自己王权的最大敌人,于是必定杀之而后快。而兄长之子也必然时刻想着王位本属于自己,而被叔叔强夺过去,于是一场厮杀在所难免。而历史上的兄终弟及,大多不是出于君主本义,基本上都是儿子年幼,而弟弟年长,或者为权势所迫,或者强行夺取。那么赵匡胤和赵光义呢?

网络配图

  在正史上对太宗的即位正统性主要是强调杜太后旨意。在《太祖实录》中有记载,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的生母杜太后病危前,把赵匡胤和丞相赵普叫到床前,留下一份赵匡胤死后由赵光义(庙号宋太宗)继承皇位,赵光义死后由赵廷美继承皇位的“遗嘱”,并将文件珍藏在黄金宝柜里,这就是“金匮预盟”。据说是杜太后以为后周的灭亡,就是因为皇帝年幼不能处理朝政,为了不让历史重演,因此希望有一位“长君”做接班人。但这个理由疑点多多,明显不能让人信服。

  一个是在第一次编修《太祖实录》之时,并没有这一条记载。而宋太宗赵光义在即位之后,曾经三次亲自主持修订《太祖实录》,对其中内容多有删改。

  第二点,杜太后去世的时间,是961年,当时赵匡胤登基第二年,只有35岁,而长子赵德昭11岁,赵德芳3岁,赵光义22岁。35岁的赵匡胤身体强健,完全有可能再活上二三十年,杜太后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呢?

  那么有关赵匡胤的死。历史上的记载究竟如何?我们看下面几段文字:

  在宋人作品《湘山野录》曾经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说在宋太祖没有当皇帝的时候,曾经和一位道士在关河游玩,这位道士预言赵匡胤当于那一年当皇帝,之后果然应验。在即位之后,赵匡胤四处寻访这位道士,十多年之后终于找到了,赵匡胤对道士说,我找你就想问一件事情,我的寿命还有多久。道士说,只要几年的十二月二十日晚上天晴,那么就可以延寿12年。如果不是天晴,就办理后事吧。到了那一天,晚上果然天晴,星斗灿烂,赵匡胤心中非常高兴。可是不一会儿阴云密布,天色陡变,冰雹骤然下降,于是急命传召开封尹赵光义,邀请进入内室。两人在一起喝酒聊天,但是把所有的宫女和宦官都屏退了,只远远的看见赵光义有时候离开细微,不知道做什么。喝酒完了,到了三更时分,大殿下雪已经几寸了,太祖扶着柱子,用斧头敲雪,回头对太宗说:“好做好做。”然后解衣而睡,鼾声如雷。在这个晚上,太宗留宿在宫中,将近五鼓时分,周围的人什么都没有听到,一看才发现太祖依然驾崩了。太宗接受遗照,在灵柩前即位,宣布遗诏,大声恸哭。引导大臣围着棺木瞻仰,太祖的脸色很好,像刚洗完澡一样。

网络配图

  我们仔细推敲这段话,可以看出这段话在为宋太宗即位说话。一是证明太祖的去世是大数已尽,太宗即位是天命所归。二是说明太宗即位是太祖临终遗命,而让众大臣观看,是证明太祖时正常死亡,而非被杀。

  但是,一贯喜欢怀疑的我还是觉得太宗得位不正。为什么太祖明知将死,为何不招见丞相,共同见证传位的旨意?而且,整晚上只有赵光义一个人在内室当中,且赵匡胤身体一向健康,在就寝之后也鼾声如雷,为何忽然就没有了声息?而为何赵匡胤要手拿斧头去敲雪?在烛影之中,赵光义究竟在做些什么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太祖为何暴毙烛影斧声中藏着怎样的杀机?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十七年,公元976年驾崩,时年五十。关于赵匡胤的死,历来说法不一。在《宋史》之中只是简单的写道“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没有任何有关死亡原因的介绍。是病死呢,是被害呢,没有任何铺垫,任何人看了也会倍觉突兀。而在《太祖本纪》最末尾,对于传位则又有一笔,“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每对近臣言:“太宗龙行虎步,生时有异,他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云”。明显是为太宗即位说明缘由。网络配图在中国,从建立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中国流行的传位制度,就是父子承袭制。当然,在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禅让制,或者兄弟传承制度。比如尧舜禹时期,就是实行禅让制。关于禅让制,一般我们看成是帝王美德的象征,仿佛前代帝王完全是为了天下考虑而将地位传承。比如尧帝,有子朱丹,但是朱丹不肖,于是传位于舜帝。于禅让不同,历史上同样流传着另一种版本。舜帝取...
· 烛影斧声
过程斧声烛影之事正史无载,《宋史·太祖本纪》记载:“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开宝乙亥年(976年)十月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且一反次年改元的惯例,立刻改元太平兴国。据文莹的《续湘山野录》:祖宗潜耀日,尝与一道士游于关河,无定姓名,自曰“混沌”,或又曰“真无”,每有乏则探囊金,愈探愈出。三人者每剧饮烂醉。生善歌《步虚》为戏,能自引其喉于杳冥间作清征之声,时或一、二句,随天风飘下,惟祖宗闻之,曰“金猴虎头西,真龙得其位。”至醒诘之,则曰:“醉梦语,岂足凭邪?”至膺图受禅之曰,及庚申正月初四日也。自御极不再见,下诏草泽遍访之,或见于轩辕道中,或嵩洛间。后十六载,乃开宝乙亥岁(976年)也,上已祓禊,驾幸西沼,生醉坐于岸木阴下,笑揖太祖曰:“别来喜安。”上大喜,亟遣中人密引至后掖,恐其遁,急回跸与见之,一如平时,抵掌浩饮。上谓曰:“我久欲见汝,决克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在?”生曰:“...
· 斧声烛影疑云重重:宋太年暴毙的原因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朔风凛冽,大雪飞扬。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赵光义赶到后,宋太祖屏退了左右侍从,独自与赵光义酌酒对饮。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宫女远远看见殿内烛火摇晃不定,赵光义的人影突然离席起身,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不久,便听见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同时大声喊道:“好为之,好为之。”兄弟二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告辞兄长出去后,宋太祖才解衣就寝。然而到了次日凌晨,宋朝的开创者太祖忽然离奇驾崩,年仅五十岁。这是历史上称为“斧声烛光”的其中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出自宋代文莹的山林老僧名为《湘山野录》的书里。事实上,在官修的宋史上,关于赵匡胤之死,都是语焉不详的。《宋史·太祖本纪》中只有两句简单的记载。一句是“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另一句是“受命于杜太后,传位于太宗”。官修宋史语焉不详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宋太宗赵匡义以后的北宋皇帝都是由太宗一支...
· 斧声烛影疑云重重:宋太年暴毙的原因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朔风凛冽,大雪飞扬。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赵光义赶到后,宋太祖屏退了左右侍从,独自与赵光义酌酒对饮。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宫女远远看见殿内烛火摇晃不定,赵光义的人影突然离席起身,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不久,便听见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同时大声喊道:“好为之,好为之。”兄弟二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告辞兄长出去后,宋太祖才解衣就寝。然而到了次日凌晨,宋朝的开创者太祖忽然离奇驾崩,年仅五十岁。这是历史上称为“斧声烛光”的其中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出自宋代文莹的山林老僧名为《湘山野录》的书里。事实上,在官修的宋史上,关于赵匡胤之死,都是语焉不详的。《宋史·太祖本纪》中只有两句简单的记载。一句是“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另一句是“受命于杜太后,传位于太宗”。网络配图官修宋史语焉不详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宋太宗赵匡义以后的北宋皇帝都是由...
· “斧声烛影”的由来:赵匡胤离奇死亡之谜
探寻赵匡胤死亡之谜时,我们都要面对一个神奇的场景:在若隐若现、模糊不清的烛光下,我们看见了赵匡胤举起了斧头,并且挥舞不止。因此,在探寻赵光义行凶工具时,这样一个带有杀戮色彩的斧头,自然成为了首选的作案工具。那么,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这把斧头,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第二,这把斧头,到底能不能置人于死地?先说第一个问题。如今我们一提到“斧声烛影”,第一反应就会联想到战场上的杀人斧,比如程咬金的宣花斧,李逵的大板斧。然而,这里有一个天大的误区,赵匡胤的这把斧头,是礼仪场所使用的“柱斧”,就是用水晶、玉器制成的小斧子,且为了美观漂亮,再加上一些装饰物而已。史书记载,赵匡胤对这把斧头的喜爱程度,简直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乾德三年(965年),在攻陷成都、俘虏孟昶后,王全斌把南疆的地图送到开封,并向赵匡胤请示道:“是否继续南下用兵?”对于这个问题,赵匡胤想了一下,随后,他用这把柱斧在地图上沿大渡河划了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