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推恩令和附益之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分封制是古代封建社会比较重要的一项制度措施,但是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其实并不算太多,为了减少矛盾也为了分散更加的利益冲突,所以才将分封制作为一种主要的政治制度。而推恩令说起来和分封制的目的有些相似,但是做法上却是完全不同的,那么分封制和推恩令有何不同之处呢?
推恩令示意图
分封制和推恩令的相同之处在于这两种制度都是为了加强君主手中的权力,这也就说明分封制和推恩令的目的其实是一致的。都是希望通过一些手段可以让有潜在威胁的力量得以控制,然后让中央的权力变得更加强大。
但是分封制和推恩令却还是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的,分封制是君主将一些权力交给了诸侯让他们帮助国家管理地区,但是前提必须是君主的权力足够强大可以遏制诸侯,这种制度在君主权力衰弱之后,就不再有效力了。这种制度嫡长子占有绝对的优势,除了嫡长子之外的儿子却没有任何继承土地和地位的权力,制可以获得一些少量的财产。
而推恩令和分封制就不同了,推恩令是在汉朝时期诸侯国的实力过于强大,从而引起了君王的注意和忌惮。推恩令规定除了嫡长子之外,其他的儿子也具有继承地位和土地的可能,也就是说在推恩令之下诸侯的儿子除了嫡长子之外可以平均分配诸侯国的土地,这样一来诸侯所拥有的土地就越来越少了,而他们的统治范围只能和县差不多大小,实行推恩令不仅没有因为削藩而引起藩王们的反抗,反而可以更加容易的削减他们的实力。
推恩令巧妙在哪里
“推恩令”是刘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施的一项重要法令,“推恩令”吸取了因为晁错削藩的计划从而导致七国之乱的前人教训,“推恩令”的规定是诸侯王除去自己的嫡长子可以继承侯位以外,其他庶子在本国原有的封地内也可以封侯,新封侯国从此不受本国王的管制,而是直接隶属于各郡的管理,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县。那么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呢?
汉武帝铜像
汉武帝的这种办法使诸侯王国在表面上看起来没有被实行任何的削弱,避免了各诸侯王一起联合抵抗的可能,这其实也就是推恩令的巧妙之处。
在经历了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武帝刘彻吸取前人的教训,就想着必须要遏制和削弱日益增大的各个诸侯王势力,但是一直到了武帝初年,有些比较大的诸侯国依旧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不听中央的命令,公然抗命。 他们的势力大大地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汉武帝刘彻为了削弱他们的势力,于是就颁布了推恩令。
所以说关于推恩令巧妙在哪里这个问题也就显而易见了,推恩令表面上看起来是国家对其他各个封侯的厚待,而事实上是为了瓜分诸侯国以及削弱各个侯王的势力,这一重要法令不仅符合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巧妙的避免引起各个侯王的反抗。诸侯国的公子们一个个都整日想着如何才能将父辈的土地分的更合理,或者说自己能得到更多的封地,这样一来,不仅仅削弱了各诸侯国力量,而且使各地方的矛头也不再指向中央。
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任何一项法规的出台,都会有其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也一定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推恩令和附益之法,都是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和功效。那么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分别是什么呢?它们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推恩令和附益之法的实施者汉武帝雕像
推恩令和附益之法都是西汉汉武帝时期颁布推行的,用以解决诸侯国的一些问题的治国政策。推恩令的意思就是,规定诸侯的子弟,虽然依旧是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是诸侯其他的儿子们可以分别得到候位以及各自的封地,而且新封的候国就不再隶属于原本的诸侯了,而是由地区所在的郡来进行管理。这样,中央只是出名义,没有受到损失,但诸侯则被割得七零八落,势力也越来越弱,从此丧失了向中央集权挑战的实力。附益之法,也就是附议法,是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解决诸侯国的一些问题而推行的法律。它的主要内容零散的记载在班固《汉书》以及范晔《后汉书》的注解当中。
在西汉初期,由于政治破衰,经济萧条,汉高祖刘邦也是刚刚在楚汉相争中获胜,登基做了皇帝,因此,刘邦为了解决汉初政治经济的困窘局面,也是为了稳定边疆局势,铲除异姓诸侯王,刘邦分封了大量的同姓诸侯王,各自占据一方。到了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刘彻采用了主父偃的建议。主父偃是山东临淄人,他是汉武帝内朝的顾问,对当时的政治很有影响,他看出了分封诸侯的弊病,于是他向汉武帝刘彻提出了推恩令,汉武帝觉得不错,于是出台了推恩令。附益之法是和推恩令一起出台的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官员贿赂中央大臣这个问题而制定的。
推恩令和附益之法都为汉武帝的中央集权统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之后封建帝王治理国家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