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不为人知的历史:害死杨家将竟然是宋太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8
转发:0
评论:0
不为人知的历史:害死杨家将竟然是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七月,宋朝各路大军陆续惨败回国。至此,这次轰轰烈烈的“雍

  雍熙三年(986 年)七月,宋朝各路大军陆续惨败回国。至此,这次轰轰烈烈的“雍熙北伐”,以数十万大军的溃败和杨业战死而告终。

  战后盘点一下吧,这场战斗后,宋军输掉了一切,包括胜负本身,还有声望、名誉,以及皇帝的那颗自尊心。

网络配图

  好吧,战争打成这样,论功行赏是没戏了,开始秋后算账吧。史料记载,在追究责任的过程中,宋太宗认为在这次北伐中,战术是正确的,部署也是正确的,意图也是正确的,错就错在将领不听指挥、各持己见,这才被敌人击败。因此,这些“不听指挥”的将领,才是此战失利的罪魁祸首。

  在赵光义的授权下,大臣们将此次北伐将领的过失一一罗列。最后,大臣们一致决定:

  北伐军统帅曹彬,因违抗圣旨,不听指挥,对手下士兵失于约束,所以被敌人击败,最后导致全盘皆输。所以,曹彬就是此次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

  要知道,“违抗圣旨、不听指挥”,这两个罪名要是放到别的朝代,那就不用审了,直接上演割肉好戏(万剐凌迟)了,家族成员也基本上被连根拔起了,侥幸存活几个,那也只能是“皇恩浩荡”了。

  然而,曹彬的下场是什么?人家啥事没有,只是被降了职,从节度使变成了右骁卫上将军,之后戴罪立功,曹彬又恢复原职了。

  这是一个什么情况?

  我个人认为,对曹彬这样宽宏大量的处理,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宋朝不轻易杀大臣。

  据不完全统计,自从赵匡胤定下了一个“不得杀士大夫”的遗训后,终两宋319 年,被杀的一品大臣,貌似只有岳飞一人。

  可见,在宋朝当官员,真是一件蛮好的事情。不管捅了多大的娄子,也没有性命之忧。

  第二,赵光义与曹彬之间,有一种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讲述这个秘密前,请先回顾一个问题:

  在“雍熙北伐”中,为什么曹彬会如此反常,他竟然违抗圣旨,听命于士兵的“命令”?最后,曹彬跟中了邪似的在战场上跑来跑去,没等耶律休哥动手,就把自己遛了一个半死。

  如此反常,曹彬到底犯了什么病?

  在给曹彬“治病”前,这里还有一个更加反常的病人,他就是大宋的皇帝。

网络配图

  史料记载,在处罚了曹彬后,仅仅隔了一年,曹彬啥功劳都没有,就被提拔为武宁军节度使,完全恢复了之前的官职。三年后,曹彬晋级为平卢军节度使,成为“节度使之王”。再后来,赵光义的儿子当上了皇帝,曹彬则成为检校太师、同平章事、枢密正使,俨然成为“宋朝第一军人”。

  怎么样,如此晋级的速度,很神奇吧。然而,还有更加神奇的事情。曹彬死后,以他这么一个间接坑死杨业、害死数万士兵的败将,竟然获得了“宋朝第一良将”的美誉。曹彬的女儿、孙女更是被陆续送进皇宫,成为妃嫔、皇后、太后,其中的一个女人更是权倾朝野,饕餮天下,连皇帝都得听她的……

  那么,这些到底是怎么回事?凭什么一个败军之将,还能得到这么好的待遇?

  凭什么!

  一个词形容:交易。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免费的恩赐。在这一点上,曹彬的意识非常清醒。这些光荣的头衔和地位,都是曹彬用自己的荣辱换来的。

  因为从一开始,曹彬就是一只替罪羊。

  现在,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这场战争的全过程:

  根据《宋史》记载,曹彬攻城略地时,皇帝惊讶“其太速”,要求曹彬减速;等到曹彬粮尽后退时,赵光义又要求他不许后退,去跟米信合军;等曹彬违抗圣旨再次进军时,赵光义却没有谴责他,而是要求西路军和中路军马上会合,一起去攻打幽州城……

  上述这些事情说明了什么?说明在这场战役中,赵光义才是这个战役的总指挥,他无时无刻不在指挥着曹彬,指挥着潘美,指挥着所有的将领;而所谓的曹彬“违抗圣旨、不听指挥、纵容手下”的罪名,这些根本就不成立。从一开始,这些就是赵光义本人亲自下的命令!

  现在,明白曹彬为什么敢违抗圣旨,直接出兵了吧!

  现在,明白曹彬为什么会遛来遛去,把自己活活累死了吧!

  现在,明白曹彬为什么会被耶律休哥截断粮道了吧!

网络配图

  因为,这一切的幕后黑手,都是赵光义!而根据赵光义“按图索骥,打仗凭阵图”这一战术体系,曹彬仅仅是被劫了粮道,这已经是一个奇迹了,他全军覆没的结局,也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当然了,对于这些委屈,曹彬啥也没说,更没有任何争持。一个聪明、懂事、乖巧的员工,懂得权衡利弊,更懂得官场的规矩。

  为了不给皇帝抹黑,曹彬毫不犹豫地扛下了这一切,包括那个“战场废物”的骂名。

  现在,明白曹彬死后,皇帝为什么追封他为“宋朝第一良将”了吧,真是实至名归,也完全对得起这个“良心”中的这个“良”字。

  好吧,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雍熙北伐中,不管到底是谁的错,是宁愿背黑锅的曹彬,还是幕后黑手赵光义,这些终究都会过去,现在宋朝军民唯一要干的事情,就是咬紧自己的牙关,准备迎接敌人的挑战,毕竟你把辽军揍了一顿,人家要是不还手,那才叫没有天理。

  明天,当太阳重新升起之时,就是宋辽重新开战之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不为人知的历史害死杨家将竟然是宋太宗
雍熙三年(986年)七月,宋朝各路大军陆续惨败回国。至此,这次轰轰烈烈的“雍熙北伐”,以数十万大军的溃败和杨业战死而告终。战后盘点一下吧,这场战斗后,宋军输掉了一切,包括胜负本身,还有声望、名誉,以及皇帝的那颗自尊心。好吧,战争打成这样,论功行赏是没戏了,开始秋后算账吧。史料记载,在追究责任的过程中,宋太宗认为在这次北伐中,战术是正确的,部署也是正确的,意图也是正确的,错就错在将领不听指挥、各持己见,这才被敌人击败。因此,这些“不听指挥”的将领,才是此战失利的罪魁祸首。网络配图在赵光义的授权下,大臣们将此次北伐将领的过失一一罗列。最后,大臣们一致决定:北伐军统帅曹彬,因违抗圣旨,不听指挥,对手下士兵失于约束,所以被敌人击败,最后导致全盘皆输。所以,曹彬就是此次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要知道,“违抗圣旨、不听指挥”,这两个罪名要是放到别的朝代,那就不用审了,直接上演割肉好戏(万剐凌迟)了,家族成...
· 不为人知的历史,害死杨家将竟然是宋太宗
雍熙三年(986年)七月,宋朝各路大军陆续惨败回国。至此,这次轰轰烈烈的“雍熙北伐”,以数十万大军的溃败和杨业战死而告终。战后盘点一下吧,这场战斗后,宋军输掉了一切,包括胜负本身,还有声望、名誉,以及皇帝的那颗自尊心。网络配图好吧,战争打成这样,论功行赏是没戏了,开始秋后算账吧。史料记载,在追究责任的过程中,宋太宗认为在这次北伐中,战术是正确的,部署也是正确的,意图也是正确的,错就错在将领不听指挥、各持己见,这才被敌人击败。因此,这些“不听指挥”的将领,才是此战失利的罪魁祸首。在赵光义的授权下,大臣们将此次北伐将领的过失一一罗列。最后,大臣们一致决定:北伐军统帅曹彬,因违抗圣旨,不听指挥,对手下士兵失于约束,所以被敌人击败,最后导致全盘皆输。所以,曹彬就是此次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要知道,“违抗圣旨、不听指挥”,这两个罪名要是放到别的朝代,那就不用审了,直接上演割肉好戏(万剐凌迟)了,家族成...
· 害死杨家将的不是潘仁美不是曹彬竟然是宋太宗!
雍熙三年(986年)七月,宋朝各路大军陆续惨败回国。至此,这次轰轰烈烈的“雍熙北伐”,以数十万大军的溃败和杨业战死而告终。战后盘点一下吧,这场战斗后,宋军输掉了一切,包括胜负本身,还有声望、名誉,以及皇帝的那颗自尊心。好吧,战争打成这样,论功行赏是没戏了,开始秋后算账吧。史料记载,在追究责任的过程中,宋太宗认为在这次北伐中,战术是正确的,部署也是正确的,意图也是正确的,错就错在将领不听指挥、各持己见,这才被敌人击败。因此,这些“不听指挥”的将领,才是此战失利的罪魁祸首。在赵光义的授权下,大臣们将此次北伐将领的过失一一罗列。最后,大臣们一致决定:北伐军统帅曹彬,因违抗圣旨,不听指挥,对手下士兵失于约束,所以被敌人击败,最后导致全盘皆输。所以,曹彬就是此次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要知道,“违抗圣旨、不听指挥”,这两个罪名要是放到别的朝代,那就不用审了,直接上演割肉好戏(万剐凌迟)了,家族成员也基本...
· 原来宋太祖真是被害死的宋太宗是弑君篡位!
在我们的印象里,皇帝一般短命的多,长寿的少。可是开国皇帝大多都能活过60岁,例如刘邦62岁,刘秀64岁,刘备63岁,曹操66岁,孙权70岁,杨坚64岁,李渊70岁,朱元璋70岁,努尔哈赤68岁。唯有这三位短命一点,秦始皇50岁(病逝),司马炎55岁(纵欲过度),赵匡胤50岁。网络配图在这三位短命的开国皇帝里,赵匡胤死的最离奇—暴毙。头天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饮酒,晚上留宿宫中。在赵匡胤看来也没什么,自己的亲兄弟喝醉了睡在一起很正常!可赵匡胤忘了,他已经不是普通人了,是掌握一国最高权利的皇帝。这对于有野心的赵光义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啊!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毙而死,赵光义宣布继位,等到赵德芳母子赶到时已经晚了!至于赵匡胤是怎么死的,只留下了“釜声烛影”的传说!那么笔者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自己对此事的看法和了解。网络配图按照封建帝制的传位程序,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虽有兄终弟及这条,但前提是前任皇...
· 斧声烛影之迷:宋太祖是被宋太宗害死的吗?
对于北宋初年,留给我们的记忆,除了和杯酒释兵权之外,还有一幕斧声烛影的大戏;这出戏的主角,是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和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匡义。北宋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驾崩,年仅50岁;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然而,赵光义的即位确实是扑朔迷离,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网络配图赵光义本名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岁,比秦王、太宗相赵廷美大8岁。22岁时他曾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有力协助了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公元976年太祖驾崩,38岁的赵光义登极为帝,是为太宗,在位共22年,59岁去世,是宋朝的第二个君主。太祖曾对人说过:“光义,我赵家良驹,将来一定是个守成之君。”太宗即位之后,继续进行着全国统一的事业,但因为急功好利,几次北伐攻辽都受到挫折。太宗便转而执行“守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