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死后是怎么安葬的?丧葬费仅233两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身亡。当李自成决定将崇祯下葬的时候,竟然发现无地可葬。
明朝的皇帝正常情况下应该埋在天寿山,但天寿山这样的风水佳地,到崇祯时已经被他的前辈皇帝占尽了。崇祯曾命大臣在京郊寻找新的墓址,最后找到的墓址竟然是后来清东陵所在的马兰峪。然而此时明王朝已经危如累卵,崇祯哪还顾得上这个,因此他活着的时候,一直没有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寝。
网络配图
李自成进京后,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被装进两口简陋的棺材,临时放在东华门的门后面。李自成与太子朱慈烺见面时,朱慈烺请求他安葬父亲,李自成应允了,还给崇祯和周皇后各换了一口较好的棺材。
但没有葬地,如何安葬呢?有人想到,崇祯的礼妃田氏两年前去世,葬于十三陵,干脆把崇祯葬在那里吧。因此,崇祯和周皇后算是抢了田氏的阴宅。
陵址虽有,但崇祯葬得非常寒酸。当时无论大顺的重臣还是明朝的降官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崇祯的葬礼最后竟落到了昌平州吏目赵一桂身上。更糟糕的是当时战乱正酣,府库如洗,根本没有这笔预算。最终,赵一桂向周围的铺户商人募捐,才得到233两银子。
网络配图
明代葬制,帝后妃嫔下葬后要用大石填塞墓道以免盗墓者进入陵寝。赵一桂请了一些人,不分昼夜,用了四天时间才打开田妃的墓道,以便帝、后棺木进入。可打开、封闭墓道便花掉了200两银子,赵一桂用剩下的三十多两银子搭盖薄棚,买纸,买猪、羊、素供,犒赏夫役,伺候送柩员役酒饭等。
这时,监葬官发现,崇祯与周皇后都是有棺无椁,这样实在不像话,但又没钱买椁,他灵机一动,将田妃从她的椁中倒出来,仅留内棺,将田妃的椁盖在了崇祯的棺上。之后,监葬官下令把崇祯放在中间,周皇后放在左边,田妃放到右边,然后举行了祭拜。下葬后,在场人等看到崇祯太过凄惨,不禁落泪,集体现场捐资五两银子,给崇祯的陵寝包了一圈砖。
而崇祯的陵墓后来之所以被扩建为今天的规模,与他在清朝帝王中的“知己”——顺治有关。顺治为政前期多尔衮摄政,后期则为情所困。或许因为当皇帝也当得不顺心,顺治来到崇祯的陵上,见到这个倒霉同行的陵墓,惨然不乐,潸然泪下。在顺治的推动下,崇祯的陵墓得以整建,从一丘荒冢变得有些帝王陵的气象了。
网络配图
按说,这是件好事,但崇祯未必喜欢,因为修陵的过程十分堵心。顺治下令修缮崇祯陵时,指令三名崇祯宫中旧宦负责。这三人却借口资金不足,始终不肯动工。后经崇祯身边的原司礼监太监曹化淳上奏催促,顺治批示“如再延诿,定行重治”,三人才开始工作。修陵缺钱,曹化淳等百般设法,甚至动员降清的文武大员出资捐输,才筹得数千两银子。要知道明清其他皇帝修陵寝,最低也要百万两银子。而这次修陵,最让人别扭的是那一套新摆放上来的石五供(石瓶、石祭台、石香炉等五种祭器)。皇帝墓前的五供有固定的样式和尺寸,而崇祯这一套祭器偏偏与众不同。首先,其体量比其他帝陵的五供要大得多;其次,其式样是给太监用的。
三位明朝旧宦奉命修陵时,他们一定面临着两难的抉择——如果不好好修,别人会在背后指责他们没良心,这对还要在清廷为新主子做事的他们来说不是什么好的评价;而如果好好修,别人又会说他们心怀前朝,一旦有风吹草动很容易被拉出来秋后算账。
最终,老奸巨猾的他们还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解决困境的办法,那就是把崇祯陵修成了这个样子—你要说我心怀前朝,那是不对的,你没有见到我们根本没按皇帝的规格给崇祯修陵吗?我们给他放的五供都是和太监一样的;但你要说我没良心,也不对,你们没有看到我们给皇上修的五供个儿都特别大吗?当然你要说他们首鼠两端、居心叵测,他们也很容易回答:把陵修成这样,是我们没文化,不懂啊,别跟我们这些没文化的人一般见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