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打仗随随便便就是几十万人是真的吗?
其实根本没有那回事,怎么可能。如果真是几十万人的会战,那么基本就是外围交兵的那层在打,又或是敌人突进己方兵阵才有可能与内部的士兵交战。
古代打战其实胜负就在几万人之间,一旦几万士兵溃败、后逃会带动后方士兵一起溃散,而如果此时主帅命令突击,那么就会出现自己人相互践踏,等于自毁灭亡。
在中国古代,基本上所有超过30万大军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传说。
网络配图
到了明末以后,虽然军队出战,还依旧把人数号称的无比多,但已经没有什么人相信了。比如明朝第一次讨伐努尔哈赤,8万多明军,1万多朝鲜军,就敢自吹是47万大军。 到了以后还有升级版本,1766年乾隆派云贵总督杨应琚讨伐缅甸,他就区区3000个大头兵,却写信给缅甸王说他带领50万大军来讨伐他们来了。
在古代战场上,一次十万人(双方总和)以下的会战,死个几千人就差不多可以决出胜负了。以少胜多往往是利用敌军自己人自相残杀或是追赶战术来获得胜利的,否则就算几十万人站着不动让你砍,那也要砍个几天吧,更何况他们还会反抗。
而古时行军安营,几十万人的军队往往都是覆盖几十里,这还是抱团的,那么如果几十万人混淆在一起,那么谁是谁根本无法辨认,出现误伤的可能太高了。
而一字排开,那么战场就延伸百里之长了,主帅怎么指挥调度?各自为战只会让人各个击破。所以,在视野之内是必须的,那么士兵肯定无法完全展开。所以古代打战,个人认为应该是交替式的拼消耗、士气、毅力的战争。就是前赴后继,直到一方完全覆灭或是溃逃。也许有些士兵根本没有与敌人交手就胜利了,也许直接被溃兵裹挟逃跑了。
在中国古代,作战部队其实分三种:
网络配图
一种为战兵,顾名思义就是负责作战的部队;一种加辅兵,平时负责辎重,押运粮草,守备据点,战时为预备队;最后就是民壮,负责转运粮草,修建营寨,开山搭桥的。所以有时候古代人喜欢把辅兵和民壮的数目也拉入军队总数,说起来好像是几十万,甚至是上百万,但直打仗的时候,其实也就几万人在一起厮杀!
古代战争不是现代战争 人员配备那么完备,说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人, 古代战争发动一万大军, 至少要有5-10万的徭役平民跟随,不然谁来养马,谁来修路铺桥 谁来救治伤员 谁来搬运粮草,谁来修补盔甲。所以发动几十万的人战争 至少要动用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的劳动力。
就单单讲建国前的淮海战役来说,解放军60万人但是至少发动了一两百万的劳动力来服务,所以才能打胜。古代战争发动的人力物力会更大 ,所以常说几十万大军 就有包含这些劳动力民夫,但是实际战斗人员也就占这些人的 2 3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