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楚汉之争时韩信手握几十万大军为何造反?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3
转发:0
评论:0
楚汉之争时韩信手握几十万大军为何造反?,公元前196年,“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被刘邦、吕后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于宫中,

  公元前196年,“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被刘邦、吕后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于宫中,临死之时,韩信感慨:“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其实,早在几年前,韩信就已经被夺了兵权,从原先的齐王,被贬为淮阴侯,并且迁到长安,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

网络配图

  当楚汉之争临近结束的时候,韩信还是手握几十万大军,控制着北方广大领土的大将,他的态度,对整个天下形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而那时韩信领兵在外,根本不受刘邦的控制,却乖乖地协助刘邦击败项羽,成就了汉家四百年的基业。

  史书上对此的解释是,韩信当初只不过是一介布衣,无权无势,当官当不了、赚钱赚不成,投靠项羽又不受重视,是刘邦让他封王拜相、光宗耀祖的,所以韩信感戴刘邦的知遇之恩,觉得刘邦待他不薄,自己没有理由背叛刘邦。

  并且,他只不过想做个“假齐王”(代理齐王),而刘邦却封他做了名正言顺的齐王,韩信也就心甘情愿地为刘邦效力、诛灭项羽了。

  但是,回过头去再读记述韩信生平的《史记?淮阴侯列传》,就不能不对这样的解释产生怀疑。

  韩信何许人也?那是秦末汉初的风云人物,谋略、智力都是超群的,怎么可能犯这样的错误,真的相信刘邦会一辈子待自己不薄呢?

  何况,“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他也不是不懂,在钟离昧自刎的场景中,《史记》里还出现过这句话。

  更重要的是,当时还有两个非常著名的辩士,向韩信反复陈说利害,韩信不可能不加以考虑。

  第一个辩士是项羽派去的武涉。

  武涉劝韩信说,“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楚汉相争最紧要的关头,韩信已经是独立于刘项之外的第三方势力,他帮助刘邦,项羽就要灭亡,他帮助项羽,刘邦就要遭殃,这个道理,他不会不懂。

  更何况,武涉说的很明白,“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刘邦灭了项羽,下一个就轮到你了!韩信对此的回答是,汉王对自己“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多少还是值得怀疑的,毕竟,武涉已经详细地对韩信说过,刘邦这个人,“然得脱,辄倍(背)约”,是相信不得的。

  不过,可能因为项羽当初对韩信十分冷淡,韩信对他派去的人没有好感,所以一下就拒绝了武涉。

网络配图

  之后,范阳辨士蒯通出场了。他对韩信陈说厉害,并且最后向韩信说明他的处境,“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你韩信的功劳已经没什么可以赏赐的了,你韩信的威望,已经盖过了高祖刘邦,天下之大,谁能容得了你韩信做一个臣子呢?

  为今之计,除了自立为王,只有死路一条。

  可韩信犹豫不决,对蒯通说“先生且休矣,吾将念矣”,要好好想想。

  注意,这儿韩信并没有立刻批评蒯通,也没有说刘邦待自己有多好,而只是说要考虑考虑,这分明是在仔细玩味武涉和蒯通两个人的话。

  事实上,韩信压根儿就不相信刘邦会保他一辈子,他也没打算一辈子听刘邦的话。

  早在韩信平定齐地之前,刘邦派了郦食其去劝说齐王,双方谈好了条件,齐王归降刘邦。

  此时的韩信,却采纳了蒯通的建议,不理睬郦食其和齐王的条约,挥军直进,占领了整个齐国。

  这件事的后果,就是齐王认为郦食其在诓骗他,下令把郦食其烹杀了。

  再之后,韩信平定了齐地,手握重兵,这时候楚汉之争正在最紧要的关头,刘邦正需要韩信的军队来夹击项羽。

  可是,当刘邦的使者到达的时候,韩信并没有答应刘邦夹击项羽,而是,和刘邦谈条件,要做“假齐王”。

  试想,韩信如果真的认为刘邦待自己不薄,自己要知恩图报,他又怎么会在这最关键的时候,反而要挟刘邦谈条件要封赏呢?

网络配图

  所以,可以肯定,以韩信的聪明、谋略,绝对不会相信刘邦会一辈子善待自己,自然也不会把刘邦待自己的恩遇置于现实利益之上。

  韩信之所以没有背汉自立,并且与刘邦协同作战,在垓下歼灭了项羽最后的有生力量,还是因为根深蒂固的旧观念作祟,韩信压根儿不相信刘邦会真的对诸侯王下手。

  所以,他觉得自己做了齐王,就功德圆满了,奉刘邦为天下的共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为在当时,天下封建割据的局面,由来已久,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侵伐,只是共同遵奉一个共主而已。

  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天下,毕竟年岁尚短,天下之人,都以为封建割据是常态,统一不过是一种暂态。

  至于韩信,他当然也难以例外,他绝不相信,刘邦会有那种削平四海、归于一统的想法,就算有也不可能实现。

  所以,他也觉得没有必要造成事实上三分天下的局面,而只要保有自己齐王的名号和封地就足够了。

  当然,韩信还是想的太简单,毕竟时代在变,况且刘邦、吕后一班人的政治手腕和政治才能,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以致于楚汉战争刚结束,刘邦就用计收夺韩信兵权,等于废除了他这个有名无实的诸侯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楚汉之争时韩信手握几十万大军为何不自立为王?
公元前196年,“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被刘邦、吕后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于宫中,临死之时,韩信感慨:“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其实,早在几年前,韩信就已经被夺了兵权,从原先的齐王,被贬为淮阴侯,并且迁到长安,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当楚汉之争临近结束的时候,韩信还是手握几十万大军,控制着北方广大领土的大将,他的态度,对整个天下形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那时韩信领兵在外,根本不受刘邦的控制,却乖乖地协助刘邦击败项羽,成就了汉家四百年的基业。网络配图史书上对此的解释是,韩信当初只不过是一介布衣,无权无势,当官当不了、赚钱赚不成,投靠项羽又不受重视,是刘邦让他封王拜相、光宗耀祖的,所以韩信感戴刘邦的知遇之恩,觉得刘邦待他不薄,自己没有理由背叛刘邦。并且,他只不过想做个“假齐王”(代理齐王),而刘邦却封他做了名正言顺的齐王,韩信也就心甘情愿地为刘邦效力、诛灭项羽了。但是,回过头去再读...
· 楚汉之争时韩信手握几十万大军为何不自立为王?
公元前196年,“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被刘邦、吕后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于宫中,临死之时,韩信感慨:“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其实,早在几年前,韩信就已经被夺了兵权,从原先的齐王,被贬为淮阴侯,并且迁到长安,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当楚汉之争临近结束的时候,韩信还是手握几十万大军,控制着北方广大领土的大将,他的态度,对整个天下形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那时韩信领兵在外,根本不受刘邦的控制,却乖乖地协助刘邦击败项羽,成就了汉家四百年的基业。史书上对此的解释是,韩信当初只不过是一介布衣,无权无势,当官当不了、赚钱赚不成,投靠项羽又不受重视,是刘邦让他封王拜相、光宗耀祖的,所以韩信感戴刘邦的知遇之恩,觉得刘邦待他不薄,自己没有理由背叛刘邦。并且,他只不过想做个“假齐王”(代理齐王),而刘邦却封他做了名正言顺的齐王,韩信也就心甘情愿地为刘邦效力、诛灭项羽了。但是,回过头去再读记述韩信...
· 韩信手握几十万大军究竟为何不自立为王?
公元前196年,“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被刘邦、吕后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于宫中,临死之时,韩信感慨:“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其实,早在几年前,韩信就已经被夺了兵权,从原先的齐王,被贬为淮阴侯,并且迁到长安,处于严密的监视之下。当楚汉之争临近结束的时候,韩信还是手握几十万大军,控制着北方广大领土的大将,他的态度,对整个天下形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网络配图而那时韩信领兵在外,根本不受刘邦的控制,却乖乖地协助刘邦击败项羽,成就了汉家四百年的基业。史书上对此的解释是,韩信当初只不过是一介布衣,无权无势,当官当不了、赚钱赚不成,投靠项羽又不受重视,是刘邦让他封王拜相、光宗耀祖的,所以韩信感戴刘邦的知遇之恩,觉得刘邦待他不薄,自己没有理由背叛刘邦。并且,他只不过想做个“假齐王”(代理齐王),而刘邦却封他做了名正言顺的齐王,韩信也就心甘情愿地为刘邦效力、诛灭项羽了。但是,回过头去再读...
· 韩信手握几十万大军,为什么不自立为王?
韩信,公元前196年,大家也都知道有关韩信的一些经典的战役,被称为“兴汉三杰”之一,但是后来却被刘邦和吕后以谋反的名义杀死在宫中。然而,在韩信死的前几年,就已经被剥夺了兵权,从原来的齐王被贬成为了淮阴侯,并从长安偏离,受到了严密的监视,在韩信临死前曾说过:“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在当时楚汉之争快要结束的时候,韩信曾是手握重兵,控制着北方广阔领土的大将,对天下大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当时韩信领兵在外,根本不受刘邦的控制,却还是乖乖的听从刘邦的话,最终击败项羽,才成就了汉家。那么当时韩信手握重兵时为什么不造反呢?史书上是这样解释的,韩信当时只是一介草民,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没有权利,也当不了官,又不会赚钱,项羽又不重视他,最终是刘邦给了韩信地位,封韩信为王,韩信心存感激,终于可以光耀门楣,所以非常感谢刘邦的知遇之恩,再说刘邦也对他不薄,没有理由造反。自己也是心甘情愿的为...
· 蒙恬手握30万大军,他为何不造反?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蒙恬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秦始皇驾崩后,蒙恬手握30万大军,为何宁愿被胡亥赐死也不造反?听完他死前说的这句话你就知道了,确实令人叹服!蒙恬出生于名将世家,是秦国秦始皇时期最著名的将领之一。公元前221年,蒙恬被秦始皇封为将军,攻破齐国后,凭军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深得秦始皇的恩宠。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之后,蒙恬奉命率领30万秦军精锐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在此期间,蒙恬收复了河南地,即今鄂尔多斯一带,还修筑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直道,从而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蒙恬驻守上郡的这十余年中,匈奴丝毫不敢南犯,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同时他还是中国西北地区最早的开发者,“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蒙氏家族除了蒙恬之外,蒙恬的弟弟蒙毅同样深受秦始皇的尊宠,二人“分工”明确,通常是蒙恬担任外事,蒙毅为内谋。蒙毅官至上卿(相当于宰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