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十三陵为何只有朱棣墓碑有字?其中有何隐情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9
转发:0
评论:0
明十三陵为何只有朱棣墓碑有字?其中有何隐情,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朱棣,永乐)、献陵(明仁宗,朱高炽,洪熙)、景陵(明宣宗,朱瞻基,宣德)、裕陵(明英宗,朱祁镇,天顺,正统)、茂陵(明宪宗,朱见深,成化)、泰陵(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康陵(明武宗,朱厚照,正德)、永陵(世宗,朱厚熜,嘉靖)、昭陵(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定陵(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庆陵(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德陵(明熹宗,朱由校,天启)、思陵(明毅宗,朱由检,崇祯)。

  去过十三陵的人都知道,在这十三陵中,只有明成祖朱棣的石碑上有碑文,其余十二个皆是无字。

网络配图

  所谓“人死位大”,在古代,稍微有点地位的人物,死后都会有人帮其修一段赞扬的墓志铭,作为一生的概括和子孙的怀念。那么皇帝作为古代的最高统治者,为何死后没有给自己留下千古赞誉的墓志铭呢?难道是因为后世子孙感觉朱棣功绩较大,自己执政时没什么业绩,不够资格立碑文吗?又或者是感觉自己功高德厚,已经无法用文字形容了吗?真实的原因完全不是这个哈!

  被接受最多的原因大致有2种:

  1、《帝陵图说》里明太祖朱元璋曾说:“皇陵碑记,都是大臣们的粉饰之文,不能教育后世子孙。”

网络配图

  朱老板这一批评,使翰林院的学士们再不敢写皇帝的碑文了。后来,写碑文的任务,便落在皇帝的继任者肩上。所以孝陵(太祖)碑文是成祖朱棣亲撰,而长陵(成祖)的碑文,是明仁宗朱高炽亲撰。但明仁宗以后各碑,为何皇帝不写了呢?

  据史料记载,明十三陵从第二陵开始后的六陵,开始都没立碑,补立的六块碑是嘉靖年间用六年时间做成的。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成后,当时礼部尚书严嵩曾请世宗撰写七碑文,按祖训嘉靖皇帝也应该写,但当时嘉靖皇帝沉迷于声色,又一心想“炼丹成仙”,政治都不想管了,更别说动脑筋写碑记了,所以对此丝毫不感兴趣,直到去世也没写出一篇来,因此这六块碑一直没有碑文。以后的皇帝看到祖宗碑上没有碑文,再立碑时也就空下来不写了。

  2、另外一种说法是,这些皇帝的做法是效仿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个聪明的人,“无字碑”不写自己的任何功与过,是非全凭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实际上,自明朝中期以后,皇帝很少勤于政治,多爱好术士、女色、玩乐,他们所谓的“功德”已经不能直言了,因而这些皇帝干脆不写了。这些皇帝们知道自己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但同时肯定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他们知道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得好坏都是难事。

网络配图

  因此才决定立“无字碑”,功过是非由后世评说。遥想大明王朝初期是多么的霸气,文臣武将无数,国力强盛,军事武器发达,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编《永乐大典》等许多壮举,威震海内外。可惜朱老板的后世子孙不够争气,在明成祖朱棣后,皇帝不能励精图治,致使奸臣当道,明王朝也跟着慢慢衰落,最后走向灭亡!

  虽说皇帝碑文多数会夸张,但是如果一个皇帝连夸张的勇气都没有,那么他一定是不称职的,试问一个不称职的皇帝如何励精图治?

  不管历史真实的原因如何,碑文虽无字,自古以来的评价却从未断过,正如朱元璋说的那样,自己夸自己是没有意义的,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评论才是一代明君!历史总是以小见大,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反应了明朝灭亡的必然,也许在几百年前,早已有人看到了明朝的灭亡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太宗亲手怒砸魏征的墓碑这其中有何隐情?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网络配图对于唐太宗这种“雷人”的异常举动,有人认为是魏征生前大力举荐的杜正伦、侯君集接连,伤了唐太宗的心;也有人认为是魏征曾将自己记录的与太宗一问一答的谏诤言辞,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犯了唐太宗的忌。这两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源却是因为魏征屡次过火的“犯颜直谏”,使唐太宗产生“逆反心理”,推倒墓碑不过是唐太宗因为长期受到压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为了开创大唐盛世的局面,为了实现千古一帝的梦想,他给了魏征“无限话语权”,让魏征时刻提醒和劝谏自己。在国家大...
· 项羽为何残暴坑杀20万秦军?其中有何隐情?
两千多年前,20万秦军降卒一夜之间被项羽的军队坑杀殆尽。历史记载的坑杀之处就在今天的义马二十里铺一带,1912年,修建陇海铁路的工人在此挖掘出累累白骨。如今存在的遗址是一个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50米的土坑。风蚀雨淋,渐渐颓败,周围生长着青翠的庄稼和白杨。不过,在河南文物分布地图上,并没有对这个遗址的官方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这块土地真的发生过惨绝人寰的大吗?残暴的杀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记载:“项羽将诸侯兵四十余万,行略地,西至于河南。”这是公元前206年10月,收复了六国旧地的项羽,率领大军开始向秦地进发。在这支进攻秦朝大本营的军队里,收编着刚刚投降的20万秦兵。当部队行至新安古城安营扎寨时,在军营中流传的“小道消息”,引发了旷古罕闻的大。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告诉记者,距离新安古城百余公里的山西晋城高平西北隅,是秦兵和赵军大战的遗址,那里是秦白起坑杀40万赵军的地方。而在相隔54...
· 王莽儿子为何在父亲门口泼狗血其中有何隐情
自古以来,狗血都有驱邪避灾之功效,尤其是黑狗血,《春秋考异集》谓:“狗,斗精之所生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有记载,“开始规定三伏节令,在城郭四门杀狗,禳除暑热瘟疫。”倘遇上“妖人”使用法术,如剪纸为马、撒豆成兵,也可将狗血泼去,破其妖术。所以说,平白无故往别人家门口破狗血可是要命的事情,但是往自家门口破狗血,古往今来,屈指可数呀!王莽的儿子王宇就是一个特例。网络配图王莽是新朝开国之君,可是这个哥们思想太过超前,折腾了几年,就把新朝给折腾没了,自己也把命给搭上了。许多人都认为王莽是古今穿越第一人,的确,这个可能性不排除,毕竟他的“丰功伟绩”在历史上记得清清楚楚,而且,王莽前后为人、为政风格可谓迥异,从谦卑恭逊到乱臣贼子,他竟然蒙骗了所有人,这就有点值得怀疑了(奥斯卡面对王莽的演技都要甘拜下风了),所以,只能说明王莽灵魂中途被人“掉包”了,也就是真正的王莽被穿越回去的人给顶替了。网络配图...
· 项羽为何宁死而“不肯过江东”?其中有何隐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宋朝才女李清照吟诵项羽的一首五言绝句,是历来诗歌表现西楚霸王英雄气概和悲壮人生的扛鼎之作。短短四句二十个字,准确地概括了项羽这个人物一生精神追求最本质的东西,活着,就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当鬼中英雄;落魄苟活,大丈夫所不为也!李清照也算女中豪杰,与楚霸王似乎心有灵犀。她一语道破了项羽这类英雄好汉的人生信条和理想境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在被困垓下、四面楚歌之时的慷慨悲歌,在乌江边毅然放弃逃生而挥剑自刎,并非英雄末路、完败认输,相反成为他气冲霄汉壮丽人生大戏的最高潮。单从表象上看,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血性刚烈之举,实在是令人为之赞叹的,于是自楚汉相争以后,他的大英雄形象就永远定格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美好而理想化的东西,人们往往不约而同地小心翼翼来维护,时间愈久远愈是不忍去触碰,生怕破碎似的;甚至连一点小小的质疑,都担心刺破...
· 康熙皇帝为何特别重视苏麻喇姑?其中有何隐情
顺治十二年(1655)天花肆虐,皇室中凡是没有出过天花的成员全到紫禁城外避痘,后来的清圣祖康熙、当时1岁多的皇子玄烨也到宫外的一处宅第避痘。从此直到年幼的康熙出痘痊愈返回皇宫,其间无论刮风下雪,苏麻喇姑每天骑马往返皇宫和玄烨避痘所之间,充当玄烨的启蒙老师,手把手教导他写满文,还教育他为人处事的道理。从某种意义来说,如果没有苏麻喇姑,就没有后来的英主康熙皇帝,也就不会有康乾盛世。苏麻喇姑终身未嫁,在宫中生活了70多年。有电视剧说她曾爱上康熙的老师——才子伍次友,其实这又是小说家之言,且不说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个人,就算有这个人,两人也不可能相恋。康熙7岁左右才回到皇宫,正式受皇子教育,当时苏麻喇姑已经近40岁了。在当时,这个年纪已经可以做祖母了,很难想象苏麻喇姑会像怀春少女一样燃起爱火。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庄太皇太后病逝,苏麻喇姑悲痛万分。之后她笃信佛教,将对孝庄的感情全部转移到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