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是阴谋还是真心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86
转发:0
评论:0
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是阴谋还是真心,关于刘备白帝城托孤一事,《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样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於

  关于刘备白帝城托孤一事,《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样记载:

  章武三年春,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这简简单单的几句遗言,算是成就了一段千古公案。有人以为这是刘备果真有心让贤,而诸葛亮后来没有“自取”更彰显了他的竭忠尽义高风亮节;也有不少人以为刘备表面话说得大度,其实起了疑心故意试探诸葛亮,或者逼他不得不表决心。

  除去刘备病中胡言的可能性,私以为以上两种动机解释,至少都把刘备甚至诸葛亮自己看得不够高明。

  第一,诚心让贤说。

网络配图

  可能吗?这里我们可以把这君臣二人的道德如何都剔除不管,单以天下形势与蜀汉事业的发展而论,便可知刘备不可能让,诸葛亮也不可能取。先要明白刘备能凭小小一个益州称帝的根本是什么?很确实的一点是,刘备姓“刘”,在那个把血脉正统看得无比重要的时代,这始终是蜀汉政权的一张王牌。曹操终其一生也不曾称帝,而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样是这个道理。而曹丕的称帝则是建立在曹操一生事业平定长江以北中原地区的基础之上,哪怕这样,还是让刘备在汉献帝禅位第二年就抓住这个机会自己称帝了。曹丕的选择智与不智很难说,但至少他称帝时该具备的条件是基本具备的。

  刘备说诸葛亮的才华是曹丕的十倍,且不说这比例真确与否,可就算诸葛亮才华百倍千倍曹丕,他又怎么有曹丕那样的称帝条件?所谓“益州疲弊”,偏安一隅,蜀汉唯一存在下去并且可以理直气壮自居正统的理由就在于这是一个刘氏政权,如果诸葛亮也当一次曹丕,把刘氏变成诸葛氏,那岂不是放弃最大的王牌,自己把自己化正为逆?道德上被划为与曹魏等同甚至更低,而实力更是远远不如,安能久乎?这时就算诸葛亮把自己的安国之才发挥到极致,也在益州不过延长几年苟延残喘,再想南征北讨就是绝对出师无名自取灭亡了。

  也只有项羽那样的一介莽夫,会为了一时痛快给自己找这种麻烦。诸葛亮不必“才十倍曹丕”,他也不会在连曹丕的条件都没有的情况下硬去做曹丕之事。反观诸葛亮后来一生行事,一直紧抓着刘氏正统这张王牌不放,北伐时堂而皇之打着“讨贼兴复”的旗号,连后世人都要忍不住从道义上来同情蜀汉,觉得占据了中原正统的曹魏反是奸贼。

  若刘备果有知事知人之明,他应该早早地就明白这一点了。蜀汉想要存在、想要做大,就必须姓刘。诸葛亮不可能篡位,就算要篡位也得等到他北伐成功平定中原之后。估计刘备兵败快死的时候,就算说说“终定大事”的大话,总是不至于真去顾虑到万一发生了这种奇迹要怎么办的……

  因此得出结论,让贤不过空口白话耳,刘氏不可能让,诸葛也不可能接。

  第二,怀疑试探说。

  接上面的,诸葛亮假如稍有政治远见,也不会在这种情况下起篡位之心,那刘备又何必多此一疑?既然疑了,那说明他连诸葛亮基本的政治远见都怀疑,又说什么“君才十倍曹丕”,又怎么能安心把一生事业托付给一个这么没远见的人?

  诚然,当局者迷,诸葛亮地位太高才华太大,自来君主没有不多疑的,况且刘备死都快死了,怀疑一下也是可能的。

网络配图

  可若诸葛亮真有异心,又岂是靠刘备的一场托孤好戏就能堵回去的?有人以为刘备一句“自取”其实是逼得诸葛亮不能“自取”,平心而论,这句话真有那么大的力量吗?更不必说刘备话一说出来本身就带了两种理解方式,以诸葛亮的智计完全可能反而把这段话为己所用,让刘备假的也变成真的。

  因此,如果刘备真是怀疑诸葛亮,他这话就更是空口白话,唯一的作用就是在临死的时候跟诸葛亮挑明了我不是真地信任你,在本就严峻的形势之下,把自己辛苦数年建立起来的鱼水君臣之情给毁了。就算诸葛亮不至于被他的不信任给逼反,一旦寒心,日后只竭忠不尽智,刘备也是得不偿失。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刘备如果真地怀疑了,倒不如不用诸葛亮,甚或杀了他,而不必大为不智地做这种很可能适得其反的试探,更不应该当着那么多人试探。

  说到这里,那刘备真实的动机可能是什么?

  窃以为刘备说这番话,不是给诸葛亮听的,而是给刘氏子孙以及蜀汉大臣听的。刘备为了蜀汉能存在发展,必须给诸葛亮莫大的权柄,让他有机会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但是这就等于把诸葛亮放在了权倾盖主的地位上,刘备死后他凭什么常保这样的地位?会不会有人指着他说闲话?周公尚有恐惧流言之日,更不必说诸葛亮一个出身茅庐的外姓人了。说实话,当我读到诸葛亮的结局是累死的,惋惜之余,也松了一口气,至少没被小人害皇帝杀,看多了功臣受戮,觉得在那种暗流汹涌的时代诸葛亮已经算是善终了。

  刘备看清了前路的艰难,于是趁着自己还剩一口气,给了诸葛亮一把尚方宝剑。告诉他“君可自取”,不是真地让他自取,而是让别人都听到了,就算诸葛亮要取而代之都是我允许的,那取而代之以下的事情,谁也别来质疑他的权力。特别叮嘱自己的儿子“事之如父”也是为诸葛亮铺平道路的意思。此外,这话里对刘禅也有一层告诫,让他不可能随随便便把诸葛亮废了,也不敢在各种事情上做得太过分。想想看刘备临死的时候怀疑的就是他“不才”、不“可辅”,如果此言成真,诸葛亮自取当然是不能的,但他是不是可以从刘备其他的儿子里另立?

  在历史上,刘备的这句话也的确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终诸葛亮一生,刘禅没有什么大的翻腾,“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始终有点战战兢兢的意思。蜀中的大臣也都接受诸葛亮有这样的权力,至少没有什么明面上的反对。如果没有刘备的托孤,诸葛亮是否能轻易取得这样的地位?

  而诸葛亮自己是怎么想的?从他的反应来看,他应该也理解刘备的意思,对自己应该是信任,而不是不信。“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仔细看这句话,怎么不像对刘备直接的回答?尤其是“自取”这样的话,如此敏感,诸葛亮居然连一句“绝无此心”的惶恐之言都没有。只能理解为他是听懂了刘备的意思根本就不在自取这个问题上,而是要把蜀汉的未来都压到自己身上,所以他感动“涕泣”,回答让刘备放心,自己一定竭忠尽节,死而后已,并没有多余的一言一行。而不是像个愚忠的老顽固一样大惊之下说陛下怎么能拿我的满腔忠义去比曹丕那奸贼,然后撞柱子表忠心去。

网络配图

  相比之下,《三国演义》中写“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大幅加大了诸葛亮的反应,其实反而显得君臣之间确有嫌隙,把诸葛亮的答言也变成了恐惧的反应,而不是自然流露的肺腑之语。那么诸葛亮后半生所做的一切又算什么呢?愚忠主子?还是被刘备将了一军不得不干下去?

  私以为诸葛亮的境界不止于此。观其少年时代何其潇洒,作为一介布衣又是晚辈却让刘备三顾茅庐才肯出山。况且沙场之上,智计迭出,岂是冬烘腐儒之辈?若看出刘备对他并非真心信任,自早当飘然远去,重归陇亩,不必留在这里强自逆天而行,至少不必一次又一次地北伐,最终把自己都累死。

  而诸葛亮如此一心为了刘氏天下奋斗,也可以反映他对刘备的作为确实是真心实意的感动,甘愿逆天以酬知己。此种拳拳之情岂能被片面的阴谋论一笔抹杀?

  但另一方面,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危险越大,刘备说出“自取”的话来哪怕是出于真心的托付,日后也未必不会给诸葛亮招祸。准确地说,如果诸葛亮处理得好,刘备已经给了他最好的条件;处理不好,一句“自取”就成了贻人口实,诸葛亮只怕不做什么就背上千古骂名。但要以此为据来指责刘备,未免也过分了,毕竟此时他只是一个将死之人,没有控制今后全局的能力。剑已经给了诸葛亮,诸葛亮能不能披荆斩棘,会不会反被所伤,就看诸葛亮自己了。

  事实是,诸葛亮很敢用也很会用这把尚方宝剑,几年之后,诸葛亮北上,临行上《出师表》,开篇便是大段的谆谆告诫,给刘禅订立行事准则,可见诸葛亮在当时是什么样的地位。其中又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至少在诸葛亮自己看来,刘备的托孤并非害他、压榨他,而是真地“知”他,相信以他的“谨慎”应对得来。那我们如今也就不必特为武侯不平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并非是阴谋
关于刘备白帝城托孤一事,《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样记载:章武三年春,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备这简简单单的几句遗言,算是成就了一段千古公案。有人以为这是刘备果真有心让贤,而诸葛亮后来没有“自取”更彰显了他的竭忠尽义高风亮节;也有不少人以为刘备表面话说得大度,其实起了疑心故意试探诸葛亮,或者逼他不得不表决心。除去刘备病中胡言的可能性,私以为以上两种动机解释,至少都把刘备甚至诸葛亮自己看得不够高明。第一,诚心让贤说。可能吗?这里我们可以把这君臣二人的道德如何都剔除不管,单以天下形势与蜀汉事业的发展而论,便可知刘备不可能让,诸葛亮也不可能取。先要明白刘备能凭小小一个益州称帝的根本是什么?很确实的一点是,刘备姓...
· 刘备临终前为什么要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他是什么意思?
还不知道刘备对诸葛亮说君可自取的用意是什么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三个月后,刘备不顾赵云等大臣的劝阻,执意出兵东征孙吴,虽然在战事初期,刘备取得了较好的进展,蜀军曾一度占领秭归,只可惜蜀军跨境作战时间太长,军心不稳,陆逊在刘备防备松懈之际火烧连营七百里,就此彻底葬送了蜀汉大批精锐。刘备战败后退至鱼复,改此地为永安,并修建永安宫,驻兵镇守于此。只可惜一年以后,刘备重病不治,他深感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将诸葛亮从成都叫到了身边,准备托孤。刘备在床上对诸葛亮称,诸葛亮的才学是曹丕的十倍,定然能成就大事,若他的儿子刘禅可以辅佐,则希望诸葛亮尽心辅佐,若刘禅没有这个才能,诸葛亮可自取。当时诸葛亮泪流满面,跪倒在地,称他自己定当竭尽所能地辅佐刘禅,至死方休。在此之后,刘备将刘禅唤到跟前,命刘禅待诸葛亮如同父亲一般。后世人为,刘备在临终前对...
· 刘备之死的真相是什么?白帝城托孤究竟是“真心话”还是“阴谋论”?
刘备之死的真相是什么?白帝城托孤究竟是“真心话”还是“阴谋论”?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刘备之死,正史记载:章武三年,夏四月癸巳,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一个“殂”字,完事——然而不知怎么死的。于是,后世对刘备之死的认知是:死于白帝城,但不知怎么死的。然而,三国后千年,鄯善出土的一本古书足以重塑人们的认知。考古学者在新疆鄯善发现了迄今最早的裴注三国志抄本,因新疆干燥的气候得以保存千年。鄯善裴注三国志抄本:《步骘传》鄯善裴注三国志抄本:《虞翻传》这部残卷中,有句正史无载的内容涉及刘备之死: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下痢:东晋《肘后备急方》:痢疾之简称;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以其泄利不爽,名之下痢。意思明白:刘备如厕出了问题。但刘备随后说自己因下痢而转杂他病,并因此致命(殆不自济:自己不行了),显然,刘备可能得了某种绝症,进而由肠胃引发全身病变,可能是胃癌或肠...
· 揭秘刘备推辞称帝是真心还是假意?
?刘备称帝前,属下大臣搞了一大堆天象符瑞和图、谶明征,以说明刘备续汉是天意,但尽管如此,刘备还是推辞不许,是诸葛亮给他说了东汉初年故事,刘备这才接受了帝号。那么,刘备的这番推让是真心还是假意呢?刘备称帝的背景以及部下的动作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完全占有了汉中之后,在群臣的推举下,自称汉中王。第二年,魏国的曹丕称帝,蜀汉国有传闻汉帝已经被害死了,刘备就在成都发丧。此后不久,有十几个臣子列举了一系列天符祥瑞,要刘备“奉天顺民”,登上帝位。按照《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说法,刘备没有同意(先主未许)。后来,诸葛亮给刘备说了东汉初年刘秀和大将吴汉、耿弇(yan)的事情,说这些将领大臣们辛辛苦苦跟着大王您,不就是为了自己也得个一官半职吗?您要是一直这样推让,人家为什么不去跟随别人而非要跟着你!就这样说动了刘备。诸葛亮又和太傅许靖等人一道上书力劝,刘备这才接受了大臣们的意见,继位当了皇帝。那么,...
· 刘备托孤是真心的吗实则为刘备对诸葛亮的生死考验
刘备托孤是真心的吗实则为刘备对诸葛亮的生死考验刘备虽然以仁义著称,但坐上皇位以后任凭你之前再怎么仁义,首先考虑的也是如何能保住自己的位置。所以刘备建立蜀汉称帝以后,各种阴谋论就都出来了,说蜀汉对刘备威胁最大的人就是关羽和张飞,所以关羽被困樊城时刘备才故意不派兵营救。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如果刘备真不想救关羽,那后面也没必要替关羽报仇了,关键是刘备伐吴大败还把自己的命也给搭了进去。这皇帝都还没当几天呢,所以刘备并不是这样的小人。不过刘备托孤对诸葛亮说的那些话可能就暗藏玄机了,因为这是对诸葛亮最后的考验。刘备能够白手起家,最后建立蜀汉政权延续汉室血脉,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经是个奇迹了。所以刘备一路上到底是靠什么吸引天下豪杰的呢?无非就是和刘备拥有同样的理想和信念,大家都是坚定的拥汉者,还有就是被刘备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最后一类是大家拥有共同的敌人,所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刘备能够一直稳定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