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被秦所灭有六个国家,为何亡秦必楚?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1
转发:0
评论:0
被秦所灭有六个国家,为何亡秦必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楚国被灭后,广泛流传在楚地的一则政治预言。后来的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楚国被灭后,广泛流传在楚地的一则政治预言。后来的故事果然如预言所说的那般:

  先是楚人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并建立张楚政权。他们虽然失败,但却拉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继之而起的项羽和刘邦,一个灭亡了秦国,一个建立了西汉,这两个人都是楚人。

  于是问题来了,被秦所灭的一共有六个国家,为什么是楚人最终推翻了秦朝?

网络配图

  一

  陈胜吴广起义后,楚地人民纷纷响应:

  《史记·高祖本纪》: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

  《史记·陈涉世家》: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陈王奋臂为天下倡始,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响应,家自为怒,人自为斗,各报其怨而攻其雠,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

  由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楚地反秦势力非常广泛,数千人的小团伙非常多,可谓遍地开花。与之的是其余五国,他们参与反秦事业的热情度远远不如楚地。

  一则,其余五国反秦主要是以旧贵族为主,不像楚地那样有广泛的基层民众的参与。而且,像赵国的反秦运动,还是陈胜所派遣的将军武臣等北略赵地,对赵人进行反复劝说后才发动起来的。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二则,五国的反秦运动与其说是反秦,不如说是复国运动,灭秦并没有被他们放在首位。

  为什么会这样?

  二

  一种说法是,六国之中,楚人对秦的仇恨最深,因而才有后来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以及火烧阿房宫的行为。

  楚人为什么这么仇恨秦国?

网络配图

  亡国之恨当然是很大原因,但不止如此。秦灭楚,依靠了很多诈术,这让楚人非常痛恨,典型的便是楚怀王客死秦国之事。这件事楚人始终铭记在心,不敢忘怀。

  正如范增游说项羽的叔叔项梁时所言: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也。

  因为有这样的国仇家恨,所以楚人反秦最为积极主动。那么,这就是全部的真相吗?

  当然不是。要说仇恨,三晋对秦的恨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三晋,即韩、魏、赵三个国家,因为是由晋分离出的,所以历史上把他们称之为三晋。

  三晋之中赵国对秦的仇恨众人皆知,长平一战,四十万赵军全部被坑杀,两国人民可谓是血海深仇。韩、魏两国情况也大体如此。

  所以,要说仇恨,山东五国都有,并不是只有楚国最深。但事实又清楚明白地摆在眼前:楚国是反秦事业的发源地,在各路起义中,楚国动员最广,民众参与度最高,而最后取得胜利的同样是楚人。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因此,亡秦必楚并不是一句空言。那么,为什么最终是楚人灭了秦国呢?

  三

  首要的原因,当然是楚国实力最强。

  战国后期,楚国国力虽然有很大衰弱,但在山东六国之中还是做第一把交椅的。长平之战后,六国之中能与秦国抗衡的,只有楚国。

  《战国策·楚策》记载,长平之战后,虞卿曾对魏王说:“夫楚,亦强大矣 , 天下无敌。”这里说楚国天下无敌,当然有些夸张,属于纵横家常用的口吻。

  但从虞卿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长平之战后,楚国的实力位居山东六国之首,为各国所重视。正因如此,所以在公元前241年发动的五国合纵攻秦事件中,楚国是合纵之长。

网络配图

  也因为这一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非常注重对楚地的防范。其主要的措施有两种,一是巡游,二是移民。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常说“东南有天子气”,因此常常东游以压制之。东南即是楚地,由此可知,秦始皇对楚地十分关注,时刻提防此地会发生暴动。楚人刘邦据说常常因此不安。

  在巡游楚地时,秦始皇想方设法地去破坏、此地的天子气,极尽凿地脉、改地名、掘污地表之能事。金陵、丹徒、曲阿、由拳等地都有秦始皇东游时掘地厌天子气的记载。

  除了巡游外,秦始皇采用的另一项手段便是移民。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曾经迁移天下豪强十二万家到咸阳,其中以齐、楚居多。这么做,显然是为了将这些齐楚贵族与故国民众隔离开来,最大限度地防范他们的复国行为。

  虽然在这里,齐、楚并称,但我们知道,自乐毅伐齐后,齐国再也不是那个能和秦国并称东西二帝的国家了。它更多是以文化见长,而楚则是以武力为主,所谓齐文楚武。

  虽然在七国争霸之中,楚国最终为秦所灭,但其潜力仍在,所以当陈胜起义后,楚人才会一呼百应,形成燎原之势。

  四

网络配图

  除了国力问题,亡秦必楚的另一个因素便是,秦国对东南之地控制最弱。

  在传统中国,由于交通技术、信息传递技术的落后,虽然号称是中央集权,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其实是相当有限。随着距离首都越远,国家的控制力度就越弱。

  我们知道,项羽和刘邦都有过逃亡的经历。项羽的叔父项梁因为杀人,而逃往吴中避仇。刘邦因为押送邢徒失职,便干脆与追随者一道隐藏在芒、砀山之中,而由吕雉去送饭。

  流动人口的多少,常常是衡量一个地方统治稳定与否的重要指标。从史籍来看,除了项羽、刘邦外,整个楚地还有很多关于“亡人”的记录。

  众多“亡人”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政府对人口管理的失控。特别是“亡人”中还有像项梁这样的楚国名将之后,更说明帝国在这一地区控制力之薄弱。

  因为国家强制力较弱,才会出现陈涉起兵后一呼百应的场景。而三晋等中原腹地,稍有异动,就会面临国家武力的迅速干涉,根本不会形成扩大化的局面。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亡秦必楚的预言为何成为现实?揭亡秦必楚的原因
秦国雄兵百万,并吞天下,尽灭六国,始皇帝这个始字就在于他这个王朝想要千秋万代,何以二世而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为何成为现实。“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国人熟知的典故,陆游在《金错刀行》中写道: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蒲松龄的对联中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亡秦必楚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可能当时也有“亡秦必齐”“亡秦必韩”这样的说法,但是因为最后还是楚亡了秦,大家就很少提了。这个原因是很小的方面,而且即使当时有他国亡秦的说法,“亡秦必楚”也是呼声最高的。理由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时候打的是“大楚兴,陈胜王”的旗帜,在攻占陈地后,他们建号为“张楚”,取“张大楚国”的意思。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的时刻,打出自己的旗号显然有招徕天下英雄的意图,很显然,陈胜吴广选“大楚”的旗号,这说明“楚”在当时是最有号召力的。二,我们大家都有这样一种心理:我们会妒嫉跟我们相仿...
· 大秦灭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原文标题:大秦灭亡的三个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谣谶】亡秦者,胡也。——《史记?秦始皇本纪》【释义】那使秦朝灭亡的人啊,就是“胡”人啦。公元前221年,无所不用其极的秦王嬴政终于实现了他统一中国的梦想。也就在这一年,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就更改称号为“皇帝”,中国历史上的这些形形色色的“皇帝”,也就是打这儿来的。接着,为了进一步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他就不走寻常的路。他先是将自己的命、令分别改为“制书”、“诏书”,自称作“朕”,并追尊他的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这还不算完,他还自负地整了这么一套说辞诏告天下:“人死之后,依据行事定立谥号,是儿子评议父亲、臣下评议君上,非常没有意义嘛。从今往后,朕命令废除谥法。朕就是始皇帝,后世依次记数,由二世、三世直到万世,如此无穷地传承下去。”这个秦始皇想得太完美了:只要他们家族血脉不断,秦朝天下永远是他们家的。可是这人生不如意之事者十之八九,...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秦朝末期,陈胜吴广起义,各路义军纷纷配合,项梁率军攻秦。范增去拜见项梁说:“秦灭六国,楚国最冤,楚南公说过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都会报仇雪恨消灭秦国的。”于是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米心为楚怀王,得到楚人的拥护而迅速壮大实力。【成语示列】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金元帝国之梦,岂久长哉?柳亚子《济南惨案纪念日感赋》序
· 大秦帝国灭亡的三个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公元前221年,无所不用其极的秦王嬴政终于实现了他统一中国的梦想。也就在这一年,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就更改称号为“皇帝”,中国历史上的这些形形色色的“皇帝”,也就是打这儿来的。接着,为了进一步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他就不走寻常的路。他先是将自己的命、令分别改为“制书”、“诏书”,自称作“朕”,并追尊他的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这还不算完,他还自负地整了这么一套说辞诏告天下:“人死之后,依据行事定立谥号,是儿子评议父亲、臣下评议君上,非常没有意义嘛。从今往后,朕命令废除谥法。朕就是始皇帝,后世依次记数,由二世、三世直到万世,如此无穷地传承下去。”这个秦始皇想得太完美了:只要他们家族血脉不断,秦朝天下永远是他们家的。可是这人生不如意之事者十之八九,恐怕他秦始皇到死也没弄明白吧。还有更悲哀的是,有些事情操心费力地做了,倒往往适得其反,比如他想用严刑峻法整得天底下的老百姓都对他彻底服气...
· 大秦帝国灭亡的三个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公元前221年,无所不用其极的秦王嬴政终于实现了他统一中国的梦想。也就在这一年,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就更改称号为“皇帝”,中国历史上的这些形形色色的“皇帝”,也就是打这儿来的。接着,为了进一步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他就不走寻常的路。他先是将自己的命、令分别改为“制书”、“诏书”,自称作“朕”,并追尊他的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这还不算完,他还自负地整了这么一套说辞诏告天下:“人死之后,依据行事定立谥号,是儿子评议父亲、臣下评议君上,非常没有意义嘛。从今往后,朕命令废除谥法。朕就是始皇帝,后世依次记数,由二世、三世直到万世,如此无穷地传承下去。”这个秦始皇想得太完美了:只要他们家族血脉不断,秦朝天下永远是他们家的。可是这人生不如意之事者十之八九,恐怕他秦始皇到死也没弄明白吧。还有更悲哀的是,有些事情操心费力地做了,倒往往适得其反,比如他想用严刑峻法整得天底下的老百姓都对他彻底服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