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汉代帝陵发现特殊墓葬 竟是一位三国名将之墓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6
转发:0
评论:0
汉代帝陵发现特殊墓葬竟是一位三国名将之墓,在我国历史上,前后共有十三个朝代选择在洛阳建都,因此在洛阳附近古墓数量极多。

  在我国历史上,前后共有十三个朝代选择在洛阳建都,因此在洛阳附近古墓数量极多。仅在洛阳北部的邙山中就有着大小数十万座古代墓葬,其中帝陵数量共有26座。邙山的海拔虽然只有250米,但洛阳地势平坦,邙山一直被认为是上风上水的风水宝地,是古人理想的营茔之所。

  后来由于高速公路的修建,必须要穿过邙山墓葬群,考古人员在勘探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座古墓急需抢救性发掘。这座古墓位于东汉帝陵的核心地带,考古人员俗称其为大汉冢。

网络配图

  大汉冢中的陵墓多为帝陵,但考古人员发现,这座出现问题的古墓,无论是规模行制,还是方位朝向都和其他的汉代皇陵不一样。汉代皇陵的朝向都为南北方向,而这座古墓却是东西朝向,墓道在东,墓室在西,而且它的规模相对较小,根本达不到帝陵标准。

网络配图

  那么这座格格不入的古墓是谁的呢?它为何会出现在东汉帝陵之中呢?要解开这个疑问,只能发掘之后才能得知。挖开表土后,考古人员首先发现了几个大小不同的盗洞,经鉴定,分别为宋代和明清时期留下的。

  这就说明古墓曾被几次盗掘过,墓中的文物也就有可能不复存在了,如果真的是这样,也就意味着不可能找出墓主人的身份。盗洞的发现给满怀希望的考古人员泼了一盆冷水,虽说考古的目的不是为了文物,但文物的丧失最终会导致墓主的身份成迷,给考古发掘带来永远的遗憾。

网络配图

  随着发掘的深入,考古人员的心越来越凉。在墓室和墓道之间本应有一面墙壁,而现场却只散落在地上的几块青砖。汉代的青砖重量在五十斤左右,烧造极为困难,盗墓贼甚至连大部分青砖都盗走了,可见其他文物也肯定不会留下。考古人员彻底绝望了,可就在他们以为解不开墓主身份的时候,却在墓室的土层中发现了一枚印章。

  可能这枚印章太小,盗墓贼没有发现,被遗留了下来。这让考古人员喜出望外,印章为青铜铸造,上面刻有两个字,字体为汉代隶书,考古人员并不认识,后来经过专家的鉴定后,确定那两个字为“曹休”。至此,墓主人的身份终于水落石出了,曹休官至大司马,统帅曹魏全国军队,显赫一时。至于他的墓地为何会出现在东汉帝陵中,考古专家推断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在作祟,也可能就是单纯的看好了东汉帝陵的风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汪广洋之墓葬
据《高邮州志》记载:“相公坟,不详其名、代,或曰,丞相汪广洋坟也,其坟方三十余亩,在城西十五里茅塘港口。”茅港的相公坟为汪广洋坟只是一种说法,州志没有定论。临清博物馆馆长魏辉认定汪广洋的墓在临清八岔路镇杨二庄村西300米汪广洋家族墓群中。汪广洋墓是在2009年12月文物普查中发现并证实的。其依据:一是《汪氏族谱明宰相后裔卷二》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汪广洋长子子持为避牵连,推柩携子侄由山东福山迁至馆陶县杨二庄僦(音就,意租)屋而居,并将公之柩隐葬。二是此墓为圆形砖室穹窿顶墓,为明代墓葬,墓葬出土墓志一方,上有书写但不清晰字迹若干,隐约可见“洋”字,该墓发现遗骨两具,经鉴定为一男一女,其中男墓主人遗骨位置杂乱。由此可以推断,该墓为二次迁葬。三是汪广洋的墓与其后裔墓位置排列符合葬制风水习俗,而且与族中德高年长者的口传位置非常吻合。魏馆长自豪地说,汪广洋墓的发现,弥补了历史对于汪广洋葬于何...
· 陕西平利发现5座汉代及南北朝墓葬
图为现场及散落的墓砖。陕西省文物局摄图为现场及散落的墓砖。陕西省文物局摄中新网西安2月10日电(记者田进)记者10日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该省平利县境内发现5座汉代及南北朝墓葬,佐证了当时文化繁荣、民众繁衍生息的社会形态。据了解,平利县文物管理部门接到线索,在平利县境内一处坡地发现大量墓砖。经过勘察,现场可见暴露汉至南北朝墓葬5处。其中,2处为汉代墓葬,3处为南北朝墓葬。一座可见墓室砖劵形式,现场散落大量楔形绳纹砖、子母口砖,分别饰粗、细、深、浅绳纹。目前,墓葬分布范围为耕地,地表为黄土质,土层深厚,无弃耕迹象,地表无法判定地下情况,保护难度较大。当地文物管理部门表示,这些发现进一步佐证了当时文化繁荣、民众繁衍生息的社会形态。平利县位于陕西东南部,地处陕鄂渝三省交界处。(完)
· 首次发现大型瓮棺墓葬年代可能为战国至汉代
瓮棺,指的是用两个日常使用的陶器倒扣在一起形成的棺材,通常用于葬小孩儿和少年,也有个别用于成人。在棺材底部会有一个小孔,据说是死者灵魂的通道。而此次在北京通州发掘的大型瓮棺墓葬属于成人瓮棺,也是北京第一次发现的大规模墓葬,共62座。网络配图记者从2016年北京考古工作汇报会上获悉,今年北京共有13个文物考古发掘项目开展,发掘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是去年的两倍多。其中,在城市副中心考古中发现了62座战国晚期至西汉的瓮棺葬,这是北京首次发现成人瓮棺,其规模也是国内目前已发掘的瓮棺葬中最大的。今年是北京文物考古丰收年:7万余平方米的发掘面积是去年的两倍,通州副中心考古发现的千余座古墓中79%是战国至汉代的,由此证明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通州就有大量人口,将通州的繁盛历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据介绍,此次考古发现的通州西汉路县故城,是目前所知通州区唯一的秦汉城址,并出土了大量陶片、瓦件以及兽骨...
· 湖南安仁县洋际乡发现汉代古墓葬
文物工作人员正在小心翼翼清理文物已经出土的部分文物2月19日,湖南[注:湖南省-湖南省位于中国南部,长江中游,因大部分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称湖南.-hunansheng]省安仁县文物所接到洋际乡村民反映,洋际村村民在基建工地中发现一座砖室墓葬,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县文物部门立即组织专业考古人员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该墓葬经文物所工作人员鉴定为汉代墓葬,墓口已经暴露,高2.5米,长3.7米,呈拱形,并立即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出土9件完整汉代陶器,分别有陶罐、仓、陶灶、甑等,为当[注:为当拼音:wéidān??解释:1.犹抑或;还是。-weidang]时的陪葬生活用品及冥器。此次次古墓的发现,为研究安仁的汉代历史生活增添了新的资料和线索。■
· 邢台发现93座战国汉代墓葬沙河出土唐钱币
邢台张夺遗址新发现93座战汉墓记者8月9日从省文物局获悉,南水北调邢台张夺遗址考古又新发现战国汉代时期墓葬93座,出土260余件器物。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邢台市文物考古队于2009年在张夺2号遗址区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汉代窑址2座及战国至汉代时期的古墓葬104座。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今年又对张夺2号遗址区域追加了考古发掘面积(现已定名为张夺村南墓地)。之后,张夺村南墓地由张夺村南1号墓地和张夺村南2号墓地组成,共发现战汉时期墓葬93座。出土器物有布币、铜带钩、铜铃、陶鼎、陶坊、陶罐、陶壶、陶钵、陶碗等260余件(枚)。据介绍,战国时期墓葬形制一般呈斗形,竖穴土坑墓较少。葬式以秦人丧葬的特有风俗屈肢葬为主。随葬器物较少,个别墓葬出土有陶鼎、壶、盘等。西汉时期墓葬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砖椁墓两种。葬具基本沿用战国时期方式,但逐渐有了新的变化,如用生土台或四周用单砖垒砌,其上封盖木板来代替木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