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袁崇焕为什么要向崇祯皇帝吹牛“五年平辽”?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15
转发:0
评论:0
袁崇焕为什么要向崇祯皇帝吹牛“五年平辽”?,自从萨尔浒之战以后,后金击败数十万明军主力部队,此后攻城略地,更是一发不可收

  自从萨尔浒之战以后,后金击败数十万明军主力部队,此后攻城略地,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明朝末年的东北形势,就如熊市的垃圾股,一路下跌,但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割肉抛出解套,都是尽力维持,到了崇祯年间,东北形势堪忧,明朝末年的知兵者其实不多,能治兵的更是寥寥无几,经过孙承宗、熊廷弼等名将的苦心经营,总算在山海关前筑起了一道以宁远为中心的战斗防线,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关宁锦防线”。

网络配图

  此时,蓟辽督师袁崇焕向崇祯皇帝朱由检献出了“五年平辽”的方案,什么是“五年平辽”呢?基本方案就是继续以关外的宁远为中心,守护山海关,同时,延宁远北上,高墙壁垒,步步为营,说白了,他是想用筑城的办法,将中军大帐一直修到皇太极的盛京(即沈阳)去!结果列位看官都是知道的,袁崇焕非但没有实现这个战略,相反被朱由检凌迟处死,那么,袁崇焕为什么实现不了“五年平辽”方案?崇祯皇帝为什么要杀了他呢?

  袁崇焕是当时明军的著名将领,而且还是进士出身,可以说是“文武全才”,据说,崇祯皇帝朱由检为此专门在平台召见了袁崇焕,原则上基本同意了这套方案,当然,也有说法是袁崇焕为给崇祯皇帝宽心,故作此说,袁崇焕向朱由检夸口,说五年平辽,那么这套方案有无可行性呢?我们仅就这套方案的理论而言,笔者认为,理论上是可行的,步步为营的战略巩固明军在关外的根据地,并压缩满洲八旗的活动范围,如果时间、空间皆利,确实可以将明军的中军大帐修到盛京去,辽事确实可以五年平定。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不过,理论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这套战略需要大量的开支,每修一座城,甚至每进逼一寸土地,都是在烧钱啊!明朝末年的财政状况,那是糟透了,不但要支付对付满洲的,还要平息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捉襟见肘啊!明朝实在无力支付实施这套方案所要付出的。

  笔者想说明一下,明朝末年的经济其实是非常发达的,江南一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兴起,可以说,明朝是“国穷官富”“国穷商富”的局面,如果明朝利用行政力量在民间筹措资金,是可以大有收获的,魏忠贤收工商税,虽然说这个坏蛋是为了自己捞钱,但是想客观上满足了“辽饷”的征收,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也从皇宫、官员、富商手里获得了大量的财产,这些事实都说明,朱由检当时就应该动用行政力量筹措资金,已经到了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采取非常手段也是无可厚非,可是他就是没有这么做,这不得不说是政治失误。

网络配图

  看来袁督师是个理想主义者,乐观主义者,可是没有钱,“五年平辽”从何谈起?袁崇焕是明朝末年的名将,他非常清楚东北局势所需要的军事方略,在袁崇焕自己的心目中,他应该明白,这套方案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可行性的,那么他又为什么要向崇祯皇帝朱由检进献这套方案呢?

  我们来看看袁崇焕这套方案体现的战略思想,在对满洲的作战中取守势,所有的明军精锐兵力向山海关和宁远方向集结,并且提出替“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的基本作战原则,还主张以坚城利炮加强防守,消耗满洲兵力,明军主要的“红衣大炮”基本都在宁远城中(据称是十一门),事实证明,此举非常高明,在宁远大战之中,努尔哈赤正是在坚城之下,被红衣大炮所伤,最后伤重导致去世,然而,此举依然非常耗时耗力耗钱,特别是耗钱,这是朝廷所不能容忍的。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同时,袁崇焕要求朱由检同意自己推举的亲信,原则上朱由检是答应了,要知道,明军的管理制度是由军事将领和特务机构(东厂或者锦衣卫)派出的监军共同掌管,当然这都是“五年平辽”的包票所起的作用,袁崇焕本来就是蓟辽督师,是东北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如此一来,袁崇焕的亲信部将也成为大明最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的主要负责人,关宁铁骑已经变成了亲一色的“袁家军”,其实,袁崇焕的任务并不重,但是在“五年平辽”的大策略下,袁崇焕已经从朱由检手里要到了对大明最精锐的部队的绝对权力,即统帅权、人事权、财政权和军事战略任务,这其实也是袁崇焕最想得到的。

网络配图

  这十余万的明军精锐部队,由袁崇焕及其部下率领,每年朝廷还要供给大军数百万两银子和无数粮草,威力最大的火炮也要随时供应,然后在财政能力良好的情况下,部队才能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以山海关和宁远为出发点,逐渐收复失地,打败满洲八旗(然而朝廷的财政能力就没有好转过),在这些权力袁崇焕都拿到手的前提下,他的军事任务的底线仅仅只是守住宁远和山海关,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可是袁崇焕给人就是这么一个印象,这与皇帝给他的权力是不相匹配的。

  袁崇焕始终是在按“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的原则指挥作战,他在东北应该说干得不错,宁远一战就是最好的战例,但是袁崇焕手上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朱由检不是傻子,而且很聪明,他会为“五年平辽”的大策略而兴奋不已,但是兴奋过后,他会意识到权力的落空,而且,还有一件事情让袁崇焕权力过大的问题更加突出化,那就是袁崇焕擅杀毛文龙,毛文龙与后金作战多年,屡有战功,而且在部队中有一定威望,也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比如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等皆是毛文龙的部将,不管毛文龙是不是该杀,对于处理这样一位特殊人物,袁崇焕先斩后奏,虽然袁崇焕是东北地区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他拥有这个权力,但袁崇焕不请旨擅自作主斩杀大将的行为,却让他人特别是朱由检感到,袁崇焕是拥兵自重,杀毛文龙是想一家独大啊!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之后,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等归顺满洲,毛文龙大军对满洲八旗的牵制作用已不复存在,而且,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三人的投降,使得明军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他们还献上了明军的作战情报,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带去了明军的火器制作方法,这对于满洲八旗兵马来说,是如虎添翼,此消彼长,可见,袁崇焕此举实在不明智,更不用谈什么“五年平辽”了!

  由于袁崇焕在“关宁锦防线”上的坚守,使得满洲八旗不能顺利入关,于是皇太极使用反间计,让一个太监偷听到有关袁崇焕投降的话语,甚至让他看到与皇太极的书信,然后回去向朱由检打小报告,利用朱由检多疑的心理,让朱由检自毁长城,杀了袁崇焕,这是很多小说和电视剧里的桥段。

网络配图

  笔者认为,可以做故事看,但绝不是历史,因为破绽实在太明显了,让一个太监来行此事,如此千里迢迢在敌我双方的绝对重地,北京盛京两头跑,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个故事明显是模仿了《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的故事(皇太极曾下令要将《三国演义》作为军事教材研究),朱由检虽说多疑,但从其消灭魏忠贤的举措而言,他在政治上是成熟的,要是连这一点是非都分不清,那不是执政能力有问题,那是智商的问题!

  那么,朱由检杀袁崇焕的原因,更多的是袁崇焕在辽东的权力太大,已经到了自己作主的地步(擅杀毛文龙,导致毛军众将投降了满洲),而且袁崇焕战功不少,军队威望也非常高,对自己的统治实在是个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说,朱由检也非杀袁崇焕不可。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袁崇焕为什么敢立下五年平辽生死状?真相是什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袁崇焕凭啥立下五年平辽生死状:宁锦防线掐死了后金生命线的文章,欢迎阅读哦~1627年,17岁的朱由检即位,是为崇祯帝。崇祯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一是逮捕了被称为“九千九百岁”的大太监魏忠贤,铲除了魏忠贤余党。二是重新起用曾经被魏忠贤的名将袁崇焕,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一次,袁崇焕回京上疏陈述兵事。崇祯帝亲自召见他,询问平复辽东之策。袁崇焕回答:“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崇祯帝很高兴,说:“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这就是著名的明史公案“五年平辽袁崇焕”。二众所周知,从萨尔浒之战后,崛起于辽东白山黑水之间的后金就开始欺负大明王朝了。到崇祯帝即位之际,大明王朝已经丢掉了山海关外绝大部分城池,只剩下锦州、宁远、松山等几个孤零零的据点。...
· 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大梦被皇太极戳破:己巳之变
崇祯二年己巳之变发生的背景:历史学家通常把皇太极于崇祯二年(1629)的第一次入口征掠称为“己巳之变”。这次战役在明清易代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从宏观上来说,它标志着双方战略形势的又一次重大转变。明朝的堡垒推进、经济封锁和外交联盟政策都在此役后逐渐瓦解,永久性地失去了战略主动。从微观上来说,此役又带出了好几个关键的话题:如督师袁崇焕之因反间而被逮杀;如山、陕、甘等地勤王军之哗变,成为明末农民起义之关键力量;如崇祯又被迫再次加饷,终于陷入财政死循环;甚至因为此役的缘故,九边严防北寇,西北等地得不到米粮接济,饥民大起,从而使得无业游民李自成得以起事,最终成为明朝之掘墓人。种种前因后果,皆在这次事变中交错缠结,令后来读史者叹惋不已。这次战役从崇祯二年十月二十七日金兵入口开始,直到崇祯三年五月底阿敏等人全数退出关外为止,历时七个多月,本文按各种史料略述其发生的背景情况。天启六年(1626)八月十...
· 袁崇华为什么能夸下五年平辽这样的海口?原来是这样
1627年,17岁的朱由检即位,是为崇祯帝。崇祯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一是逮捕了被称为“九千九百岁”的大太监魏忠贤,铲除了魏忠贤余党。二是重新起用曾经被魏忠贤的名将袁崇焕,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一次,袁崇焕回京上疏陈述兵事。崇祯帝亲自召见他,询问平复辽东之策。袁崇焕回答:“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崇祯帝很高兴,说:“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这就是著名的明史公案“五年平辽袁崇焕”。二众所周知,从萨尔浒之战后,崛起于辽东白山黑水之间的后金就开始欺负大明王朝了。到崇祯帝即位之际,大明王朝已经丢掉了山海关外绝大部分城池,只剩下锦州、宁远、松山等几个孤零零的据点。袁崇焕竟然夸口“五年平辽”?凭什么?大臣们当场不好反驳袁崇焕,背后里就不免犯嘀咕。会间休息时,给事中许...
· 崇祯皇帝为什么要将“御边干将”袁崇焕凌迟
与皇太极相比,崇祯帝的表现要差多了。各路兵马的败报频繁传来,令崇祯帝又急又恨,而更多的是无奈。他一度竟躺倒不干了。他不理朝政,不见群臣,急得大臣们直跺脚,顺天府尹刘宗周上疏劝说道:“国势强弱,视人心安危。乞陛下出御皇极门,延见百僚,明言宗庙山陵在此,固守外无他计。”刘宗周说得很对。在这种时候,你做皇帝的一举一动,对人心士气影响很大,只能鼓气,绝不能泄气。这位刘宗周,也是犟脾气,他从清晨把奏疏呈上去后,就跪在宫门外,等候崇祯帝的答复,一直跪到太阳落山,崇祯答见群臣后才站起来。网络配图战局的每况愈下,又令朝中的党争激烈起来。袁崇焕被逮捕后,便有人跳出来挖他的后台。有两位御史,一姓高,一姓史,率先跳了出来,攻击阁臣钱龙锡。这两位御史,本是阉党,在被起用时,钱龙锡曾竭力反对。因此他们便用袁崇焕之事来攻击钱龙锡,说袁崇焕斩杀毛文龙,与后金议和诸事,都是钱龙锡幕后指使,要求皇帝治其罪。双方吵得不可开交...
· 崇祯皇帝为什么这么恨袁崇焕?把袁崇焕最后给凌迟处死
说起明朝的话,我们往往会把目光聚集到当时的朱元璋身上。因为我们都知道明朝这一个朝代是朱元璋一步一步给打下来的。而很多人就算是不注意朱元璋的话,他也会被当时的朱棣引起注意,因为我们都知道朱棣这一个人,他夺了自己亲侄子的皇权,然后然后当上了明朝的第三个君王。所以说这两个人算是明朝里面比较鲜明的存在,而还有这样的一个人,他在明朝的君主里面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存在,不过不是因为他功绩有名。而是他是实在是不得不提的,因为他就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我们都知道崇祯皇帝他最后是被逼死在煤山上面,自尽身亡的。对于这样的一个皇帝,他其实有着非常好的治理才能,可是却没有一个好的时局。之前给他造成了一种难以挽回的局面,那局面实在是太困难了,所以说他实在是没有能力把这个局面给挽回回来。很多人可能评价说袁崇焕如果当时在的话,一定能够不让崇祯在煤山自尽的,可是袁崇焕却被崇祯给下令凌迟处死了。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要下令凌迟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