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何汉武帝武则天朱元璋主政时期告密之风盛行?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5
转发:0
评论:0
为何汉武帝武则天朱元璋主政时期告密之风盛行?,有一段时间,网上许多人都在讨论中国的“告密文化”,论者言之凿凿,说“告密”属

  有一段时间,网上许多人都在讨论中国的“告密文化”,论者言之凿凿,说“告密”属于国民劣根性,传统文化是滋生“告密”的沃土——难不成“告密”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而“被告密”则是我们摆脱不掉的历史宿命?但细一想,又觉得不对。以笔者的了解,在传统社会,告密行为一直是受到主流文化排斥的,中国的主流文明与其说是“告密文化”,不如说是“反告密文化”。

  过去处于主流、正统地位的儒家文明,对告密行为可谓深恶痛绝。孔夫子曾问他的弟子子贡:你最讨厌哪些行为?子贡说:“恶徼以为智者,恶不逊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这里的“讦”,即告密。将告密当成正直的表现,是子贡最厌恶的行为之一。

网络配图

  发生在亲人、朋友之间的告密行为,由于直接破坏了小共同体最基本的人际信任,挑战了人伦底线,更是受儒家抵制。曾有人告诉孔子:我们那里有个正直的人,发现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便跑到官府举报了。孔子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亲亲得相隐匿,社会的人伦底线才不会被突破。用汉宣帝的话来说:“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亲亲相隐”的原则自此列入中华法系,并历代相沿。

  ——不要认为“亲亲相隐”是陈腐、过时的观念,现代发达国家的法律,同样非常明确地承认公民不给亲人证罪的“亲亲相隐”权利。

  当然,不能否认,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竞相告密的风气。但我们需要知道,告密行为的鼓吹者是边缘的法家,而非主流的儒家。商鞅主张治国要任用热爱告密的奸民:“用善,亲其亲;任奸,亲其制。合而复之者,善也;别而规之者,奸也。章善则过匿,任奸则罪诛。”商鞅认为,善民重视亲情,会相互包庇;奸民则相信“爹亲娘亲不如秦王亲”,会相互告奸。人民热衷于告奸,罪恶便无处逃遁。

  但有意思的是,商鞅鼓励告密,却不能不将习惯于告密的人命名为“奸民”。可见在当时的道德评价体系中,告密是为人所不齿的。商鞅本人可能对这种道德评价很不以为然,但告密的反道德性质却是商鞅无法否认的。

  历史上,但凡申韩法术大行其道的时期,告密之风便会盛行一时,比如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汉武帝时代、武则天时代、朱元璋时代以及所谓的“康雍乾盛世”。而受儒家价值观塑造最深刻的宋王朝,告密之风则大为收敛——并不是说宋朝就没有告密,而是说告密的行为在宋朝并不受鼓励,士大夫群体乃至君主都自觉抵制告密,以告密为耻。

  宋真宗时,李沆任宰相。一日宋真宗问李沆:“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密启即秘密奏事、向皇帝打小报告。李沆对打小报告非常反感,说:“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李沆认为,只有那些品德败坏的人才会喜欢打小报告。

网络配图

  真宗的儿子仁宗当皇帝时,有一回,谏官韩绛收到同僚林献可送来的一封书信,信中“多斥中外大臣过失”。韩绛身为谏官,觉得应该向皇帝报告,便将这封私信交给宋仁宗:“林献可遣其子取书抵臣,多斥中外大臣过失。臣不敢不以闻。”宋仁宗却说:“朕不欲留中,恐开告讦之路。第持归焚之。”叫他将书信带回去烧掉。

  仁宗皇帝不想了解大臣过失、借以整饬吏治吗?当然不是。但他深知,如果为了掌握臣下动向而纵容告密,对政治品质的败坏将远甚于“中外大臣过失”本身。

  宋仁宗一朝,也是宋代最自觉抑制告密政治的时期。皇祐元年(1049年),台谏官李兑、何郯、陈旭等人上书:“比岁臣僚有缴奏交亲往还简尺者,朝廷必推究其事而行之,遂使圣时成告讦之俗。自今非情涉不顺,毋得缴简尺以闻,其于官司请求非法,自论如律。”意思是说,最近有些臣僚将私人书信上交朝廷,朝廷则凭书信私议调查臣下,弄得告密之风大盛。自今之后,除非事关谋逆,臣僚不得交纳私人通信,有司也不可收缴臣僚私信。宋仁宗批准了这一建议。这大概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申明政府不得缴纳私人信件、据书信私议定罪的立法。

  宋仁宗时代,监察系统非常活跃,台谏官可以风闻奏事,这固然对执政的政府系统构成强有力的制衡,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台谏官动辄上章告讦人罪,甚至根据道听途说“暴扬(他人)暧昧之事”,以致“刻薄之态,浸以成风”。御史吕诲于是上书“请惩革之”。仁宗皇帝从善如流,下诏“戒上封告讦人罪或言赦前事”,禁止官员打小报告揭发人罪。执政官若有过失、罪错,可以公开弹劾,但不应告密。

  后来的宋神宗、哲宗时代,当变法派(他们受申韩法术影响较深)执政时,告密风气大有复炽之势,因为一部分变法派官员认为,新政的推行,需要借助告密的力量。如熙宁七年(1074年),参知政事(副宰相)吕惠卿推行“手实法”,即要求老百姓自行申报不动产,政府再按其不动产征税。这本非恶政,但吕惠卿为防止有人隐瞒财产,又“许人纠告”,鼓励告密。结果在民间大开告密之风,“家家有告讦之忧,人人有隐落之罪,无所措手足矣”。

  因而,“手实法”甫一推行,立即受到有识之士的强烈抵制。不久,宋神宗只好下诏废止了“手实法”。在宋朝士大夫看来,如果一项政策导致民间告密成风,社会便会进入人人自危的境地,敦厚的风俗就会被破坏殆尽,朝廷即使因此多收些税钱又有什么意义?

  被现在许多人视为昏君的宋高宗,也不欢迎臣僚告密——也可能他实际上并不讨厌告密,只是因为主流士风对告密行为不待见,不得不表态拒绝告密。绍兴初年,高宗下诏求言,有些官员即以密奏的形式告讦同僚。高宗说:“自今上书言事,毋有所讳。惟不许因书告讦他人过失。”给告密者当头;泼下一盆冷水。

网络配图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三省与枢密院给高宗打了一个报告:“顷者轻儇之子,辄发亲戚箱箧私书,讼于朝廷,遂兴大狱,因得美官。缘是之后,告讦成风。考简牍于往来之间,录戏语于醉饱之后,虽朋旧骨肉,实相倾陷,薄恶之风,莫甚于此。”一些轻佻的官员出于政治投机之心,将亲戚朋友私信上的谈论揭发出来,自己则因检举有功而获得美差。结果,告讦之风大兴,私人通信、茶余酒后的议论,都有人打小报告揭发;即便是亲兄弟,也可能被出卖。再没有比这种卖友求荣的风气更薄恶的了。

  因此,三省与枢密院提出建议:“乞令有司开具前后告讦姓名,议加黜罚。”即提议朝廷将那些有告密史的官员列入黑名单,“议加黜罚”。宋高宗同意这个建议,“诏令刑部开具取旨”。这大概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在官僚系统中清理告密者。

  宋高宗是一位有污点的皇帝,比如他重用奸相秦桧,比如他冤杀岳飞。但他对告密行为的打击,却表明他至少明白一个道理:再冠冕堂皇的告密,都不可能“告”出优良的治理秩序,因为告密直接败坏了公共治理的根基——人心。

  我们历史上存在过鼓励告密的时期,也拥有过一个明明白白“反告密”的时代——那就是宋代。我想说的是,拒绝告密、抵制告密,其实也是华夏文明的传统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何汉武帝武则天朱元璋主政时期告密之风盛行?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5年第6期,作者:吴钩,原题为:《宋朝的“反告密”》有一段时间,网上许多人都在讨论中国的“告密文化”,论者言之凿凿,说“告密”属于国民劣根性,传统文化是滋生“告密”的沃土——难不成“告密”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而“被告密”则是我们摆脱不掉的历史宿命?但细一想,又觉得不对。以笔者的了解,在传统社会,告密行为一直是受到主流文化排斥的,中国的主流文明与其说是“告密文化”,不如说是“反告密文化”。过去处于主流、正统地位的儒家文明,对告密行为可谓深恶痛绝。孔夫子曾问他的弟子子贡:你最讨厌哪些行为?子贡说:“恶徼以为智者,恶不逊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这里的“讦”,即告密。将告密当成正直的表现,是子贡最厌恶的行为之一。发生在亲人、朋友之间的告密行为,由于直接破坏了小共同体最基本的人际信任,挑战了人伦底线,更是受儒家抵制。曾有人告诉孔子:我们那里有个正直的人,发现父亲...
· 为何汉武帝武则天朱元璋主政时期告密之风盛行?
有一段时间,网上许多人都在讨论中国的“告密文化”,论者言之凿凿,说“告密”属于国民劣根性,传统文化是滋生“告密”的沃土——难不成“告密”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而“被告密”则是我们摆脱不掉的历史宿命?但细一想,又觉得不对。以笔者的了解,在传统社会,告密行为一直是受到主流文化排斥的,中国的主流文明与其说是“告密文化”,不如说是“反告密文化”。过去处于主流、正统地位的儒家文明,对告密行为可谓深恶痛绝。孔夫子曾问他的弟子子贡:你最讨厌哪些行为?子贡说:“恶徼以为智者,恶不逊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这里的“讦”,即告密。将告密当成正直的表现,是子贡最厌恶的行为之一。发生在亲人、朋友之间的告密行为,由于直接破坏了小共同体最基本的人际信任,挑战了人伦底线,更是受儒家抵制。曾有人告诉孔子:我们那里有个正直的人,发现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便跑到官府举报了。孔子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 家谱的发展,哪个时期修谱之风最盛行?
其实讲到家谱,我们都是不陌生的,应该也有不少人家中都保留着家谱吧,家谱它所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起源,世系的传承以及家族人物的情况,正是因为如此,家谱对于我们而言是比较重要的,那么哪个时期修谱之风最盛行?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图源自网络家谱的存在已经有数千年了,只是最开始它存在的形式是不相同的,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家谱的功能也都是不一样的。像是在周朝的时候,家谱主要记载的是一些王室贵族,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是记载家族世系的文字就可以被叫做家谱,所以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录的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的世系,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关于王室世系的家谱资料。图源自网络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修谱之风是最盛行的,因为那个时候的家谱成为了朝廷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重要依据,所以家谱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且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在这个时期,朝廷还专门设立了谱局和谱官,...
· 宋朝时期的消费者有多大奢侈之风渐渐盛行出现
很多人都不了解宋朝人民消费有多少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诸州府的解士人赴省闱》中介绍:此科举试,三年一次,到省士人,不下万余人,骈集都城应一时之需耳。往来于京都的诸州学子人数也是很庞大的,宋代民间音乐活动与科举学子等文人是分不开的,他们不仅是音乐活动的生产者,更是宋代音乐活动的重要消费群体。流动性人口的复杂,消费水平的不同,导致了音乐活动多元化的发展,扩大了市井百姓的音乐活动消费层面,也正因为如此,宋代商业化的音乐活动会得以兴旺。个人消费理念的改变个人消费是将社会生产产品用于个人生活需求的行为及过程,是促进人们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的动力保障。两宋时期,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大幅度增长等社会原因。导致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量增大,也导致了城市中多少不当消费的出现,这给以城市为中心形成的宋代消费市场带来了不少影响。这一时期,社会导向与消费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宋代市民的消费,而统治阶级的消费...
· 唐朝的风情,唐朝怕老婆之风盛行
宰相家的醋坛子梁国公房玄龄惧内,不仅不敢娶妾,就是太宗赏赐的美女,老房也不敢接受。太宗决定帮老房解决这个大难题。他先是让皇后出面,找房夫人谈心,讲了一通男人三妻四妾的大道理,又说皇帝怜惜梁国公年纪大了,想赏几个美女给他享受。这一招,没有奏效。于是太宗亲自出马,对房夫人说:“你是想活,还是想死?想活,就让房玄龄娶妾;否则,就死。”房夫人说:“我宁愿死。”太宗就让人端出来一杯醋,说:“喝了这杯毒酒吧。”房夫人接过醋,一饮而尽,无所畏惧。太宗这下没辙了,说:“这样的女人我都怕,何况房玄龄呢?”糟糠之妻不肯离太宗赐给兵部长官任瑰两个绝色美女,任瑰的夫人不乐意了,在家里虐待两位美女,把她们的头发拔了个精光。太宗听说后,派人送了壶酒来,对任夫人说:“这是毒酒。任瑰堂堂三品官,娶妾是符合规定的。你今后好好对待这两位,就不用喝;要是敢说不,就马上喝了它。”任夫人一拜,说:“我和任瑰是结发夫妻,以前他无官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