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一块璞玉为何价值连城?和氏璧由来介绍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78
转发:0
评论:0
一块璞玉为何价值连城?和氏璧由来介绍,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在一些神话传说中妲己为了这块和氏璧也是不断地付出只为能够得到它,你知道这块稀世珍宝的由来是什么吗?本期民间故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和氏璧为中国古代一块着名的玉璧,相传为楚国人卞和所发现。据传和氏璧本身是纯白色的玉璧,但楚国地区以及可能是和氏璧产地的中国陕西蓝田县均不出产白玉,所以它的颜色和花纹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和氏璧加工后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秦、汉、魏、晋、隋、唐的传国玺,最后在中国南宋末年的中下落不明。由于玉器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玉璧本身的价值被民间广泛传颂,成为诸多中国文化中典故、成语的来源。

  和氏璧最早见载中国东周末年着作《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楚国人和氏在楚地的山中发现一块外裹岩石的美玉,将这块玉献给当时的君主楚厉王,而楚国王室御用的玉匠声称和氏贡献的只是一块石头,欺骗了君王。于是楚厉王下令将和氏左脚砍去。

  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将该玉献给他,武王命令玉工鉴定这块玉石,鉴定的结果是和氏所贡献的仍是一块石头,结果和氏右脚被砍掉。

  最后和氏带着玉石回到楚山,在那里他恸哭了三日三夜,新即位的楚国国君楚文王派人询问事情的缘由,和氏说“我并非因被砍去双脚而伤心,而是宝玉被认定为顽石、忠臣却被认为是骗子,这才是我所伤心啊”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才看到了这块玉,于是楚文王将该玉璧命名为“和氏璧”。

  《战国策》记载和氏璧一直是楚国国宝,楚威王时代和氏璧被赐予攻打魏国有功的昭阳令尹,一次昭阳在设宴招待门客时将和氏璧取出供宾客参观,此时宾客中有人突发起哄,并趁乱偷走了摆在桌上的和氏璧。昭阳的门客指认张仪是盗走和氏璧的人。

  昭阳在经过拷打讯问后放走张仪,张仪在成为秦国相国后曾为此向楚国展开报复,但和氏璧自此就下落不明。此后和氏璧经人之手,辗转来到赵国。依中国正史《史记》记载前3世纪时期和氏璧被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惠文王所有。

  与赵惠文王同一时期的秦国君主秦昭襄王在得知和氏璧归属赵国王室后,于前283年向赵国派遣使者,希望以15座城市来换取和氏璧,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的由来。

  赵国并未立即答应交换和氏璧,赵国政府在商议后派遣蔺相如为代表携和氏璧出使秦国。蔺相如经过2次对秦王的试探后认定秦国是想借其强大的国力为后盾,取得玉璧后拒绝向赵国割让城池。于是蔺相如派他的副手穿上平民的服饰,走小路带和氏璧回到赵国。而蔺相如本人则平安回到赵国。

  前228年,秦国吞并赵国,和氏璧最终为秦国所有。前221年,秦灭亡了周朝的六个最大的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朝代。作为秦帝国国威的象征,和氏璧被雕琢成为传国玺,并刻上了秦帝国丞相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

  自此和氏璧成了皇帝的宝印和天授皇权的象征。在秦朝之后的数百年间,传国玺成为中国历史上被承认为正统帝国的条件之一,即使改朝换代时也不例外。从秦朝开始,共传了1000多年。

  和氏璧与随侯珠并称,始有成语随珠和璧、随珠荆玉的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和氏璧是哪国的和氏璧的由来
和氏璧是哪国的和氏璧是怎么来的据记载,和氏璧本应该是楚国的,但后来到了赵国。和氏璧刚开采出来时的名称,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是和氏璧的出生地,位于湖北省南漳县巡检镇荆山。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故名。洞由巨岩天然巧成,石型圆润,石表青翠。洞上方有玉坑、濯玉涧、凤凰池等多处胜迹。洞中可容数十人,岩壁有“青螺石帐”镌字,置身其中,仿佛入玉珠帐里。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像。(以分文字译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安徽蚌埠市)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逐出国都。厉王死,武王继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
· 和氏璧的由来和氏璧名称的由来及相关历史典故
和氏璧的由来:和氏璧,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块玉璧,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人卞和发现,因此称为和氏璧。历史上的和氏璧更是有着许多经典的故事,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据传和氏璧本身是纯白色的玉璧,但楚国地区以及可能是和氏璧产地的中国陕西蓝田县均不出产白玉,所以它的颜色和花纹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和氏璧加工后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秦、汉、魏、晋、隋、唐的传国玺,最后在中国南宋末年的中下落不明。由于玉器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玉璧本身的价值被民间广泛传颂,成为诸多中国文化中典故、成语的来源。历史、传说与典故和氏献璧和氏璧最早见载中国东周末年著作《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楚国人和氏在楚地的山中发现一块外裹岩石的美玉,将这块玉献给当时的君主楚厉王,而楚国王室御用的玉匠声称和氏贡献的只是一块石头,欺骗了君王。于是楚厉王下令将和氏左脚砍去。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将该玉献给他,武王命令玉工鉴定这块玉石,...
· 暨家寨,楠溪江深山里藏着的一块“璞玉”
“暨家寨,一个建在垄上,下临绝壁的村落,它遗世而独立,是楠溪江源头的一处世外桃源。”这里是明末清初仙居的暨氏人家为避免战祸迁居于此,为永嘉县境内唯一暨氏集居地。踏入村中,就有远人村、墟里烟之意,老人守着古村的晨昏,让这个村庄更有历史错落感。一听暨家寨这名字,似乎带着武侠的元素,而它的地势,也确实像武侠小说里描述的那样险要,四面环山,寨门外是一个“V”字型的山谷,村口横一垄,下临悬崖绝壁,一路出入,而村子就建在这个小山坳中。山寨两侧是悬崖,布满峡谷和瀑布。从山脚徒步攀登,步行十几分钟便到了寨口。暨家寨古老又稀奇的木制寨门是用六根木头支撑的,铺着两层的瓦片,像个牌楼,左边是歇息的木亭廊,右面是垒石基座,书写的匾额夺人眼球,很有种占山为王的草莽气息。寨门两旁翠竹簇拥,一碧千里。寨口的一块宣传木牌上记载着暨家寨的历史:明末清初,暨氏祖先为避战乱,从仙居迁徙至此,他们依山伴水建起了家园,又用勤劳的双...
· 探秘古代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下落之谜
春秋战国时期“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件玉璧也被战国各诸侯国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宝”。各个诸侯国为了把玉璧据为己有,想尽办法互相争夺,许多条无辜的任命甚至搭在了这块玉璧上,然而这件珍贵的玉器最后竟不知落到何处,成为历史上一大疑案。最早记录和氏璧的是《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名叫卞和,一天他在荆山采到一块玉璞,为了表示自己对君主的忠心,他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厉王。玉璞是一种天然玉料,如果不经锯割,外表看来和普通的石块没什么区别。楚厉王找来相玉家进行鉴定,但是玉工没有识辨出来,认为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没有什么价值。于是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戏弄自己,命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并把卞和驱逐出楚国。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玉工仍鉴定为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足,又过了几十年,武王之子文王继位。这时的卞和还想去献宝,无奈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又被砍...
· 与“璞玉”有关的诗句有哪些璞玉有关的诗词
与“璞玉”有关的诗句有哪些璞玉有关的诗词《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译文】唱惯《巴人》曲的人怎肯应和《阳春》雅曲?楚国人从来就轻视珍奇的玉石。【出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唐代·李白荆山有玉犹在璞,未遇良工虚掷鹊【译文】楚国的山上有美玉仍然被石头包藏着,没有遇到优秀的工匠就只能白白的得不到赏识。【出处】《送人》——唐代·李咸用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译文】精雕细琢、精益求精,雕琢了再雕琢,一片玉器值万两黄金。【出处】《题郑宁夫玉轩诗卷》——南宋·戴复古玉在山而木润,玉韫石而山辉。【译文】珍珠沉到河底使河流越发美丽,玉石蕴含到山石里面使大山闪耀光辉。【出处】《增广贤文》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译文】这山如果藏有美玉,那么它上面的花草树木就会显得特别的滋润有光泽,深潭里能孕育出明珠的话,那么山崖也不会变的苍凉贫瘠。【出处】《劝学》先秦·荀子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