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官倒”起源于何时?交钱就能进国子监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177
转发:0
评论:0
“官倒”起源于何时?交钱就能进国子监,  人们认为大学体制是西方人创造,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就有如大学一般的高等学府,只

   人们认为大学体制是西方人创造,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就有如大学一般的高等学府,只是办学的理念和模式不同,当时也不兴叫“大学”。商朝时的中国大学称为“太学”;周时则叫“国学”,国学是周王办的,诸侯办的则叫“泮宫”;西晋时称“国子学”,北齐易名“国子寺”;隋则改称“国子监”,一直到清末都是这叫法。真正把大学叫“大学”的,在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当然,有人的地方肯定就有肮脏的交易,买卖文凭之事当时也是屡见不鲜,人们也称之为“官倒”,那么“官倒”起源于什么时候呢?请听小编娓娓道来。

  与大学不叫“大学”一样,中国古代的大学生也不称为“大学生”。以明代称谓来说,通称“生员”,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监生”,学生可享受“助学金”,由国家财政支出,因为是用于学生改善伙食,故称为“廪膳”。国子监是朝廷的中央宫学,用现代人的话说,它是中国古代的国家级重点大学,学生比现在博士的水平还高,其学术地位远胜于今国务院“211工程”中确定的全国重点大学。现在的大学生连个工作都难找,但国子监的毕业生可没这担心,不仅包分配工作,很多时候还“包当官”。明代便规定,“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换句话说,上了国子监就能当官,上不了便别想往上爬。

  进国子监,就等于进名牌大学了;鲤鱼跳龙门,需要纵身一跃。国子监的学生通称“监生”,依其来源分为三种来源: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逞逻、交趾、俄罗斯等;三是“捐监”,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监照”,算是监生。

  还有另外一种分类:国子监的学生通称“监生”,依其来源分为四类:一“荫监生”也称官生,是三品以上京官的子弟或皇帝恩准入监的子弟以及土司子弟和留学生。二“贡监生”是由地方官学选拔入监的生员。三“举监生”是在京师会试下第的举人,有翰林院择其优者送入监内读书。四“例监生”通过捐纳钱物而获得监生资格者。说明了教育对象的扩大,也说明教育普及的扩大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上大学的好处多多,但上大学得凭成绩,要考,古今一理。没有成绩,如果有一个不凡的家庭背景,有当大官的老爸、的身份,也可以,特招嘛。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是不是没门了?也不是,但前提条件得有钱——买个入学名额。这便是现在大家常说的“花钱上大学”。

  古时的入学名额叫“员”,生员就是这意思,即今“招生指标”。所谓花钱上大学,就是购买到这种招生指标。招生指标并不是每个朝代都买卖的,最疯狂的年代,是明朝。明朝廷曾经明码标价,以收取“赞助费”的方式,公开出售招生指标,这种行为叫“官倒”。

  皇店,主要是指为皇室经商的商号。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皇帝都指使手下的太监或官吏经商开店,这些皇家店铺资本雄厚,货源充足,并无税赋上缴之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官倒”和“皇店”。明朝万历年间的太监刘若惠在其所著的《酌中志》中,就曾了一些皇店的情况。

  国子监是古代出“贤人”的地方,现在南京、北京的明国子监遗址附近都有“成贤街”就是这原因,招生指标是不应该成为商品的。但是随着国力下降,中央财政严重亏空,朝廷急于搞钱,便开始“教育乱收费”了:凡想上大学、到国子监读书者,不论成绩优劣,不问家庭出身,“军民子弟”只要肯出“赞助费”,就发给“录取通知书”!有意思的是,明朝时收取的赞助费不要现金,只收当时短缺的粮食或是马匹等。

  明万历年间,北京的皇店有6家,由“提督太监”主掌,每年所征白银“约数万两”,“除正项进御外,余者皆提督内臣公用”。皇店每年所进货物十分惊人:“每年贩来貂皮约1万余张,各种布匹140万匹,棉花约6000包。其中,从浙江绍兴进茶约1万箱,还有猪50万头,羊约30万只等”。显然,这些除少部分供皇室享用外,多数均卖出,这种大规模的倒买倒卖,比之今日“官倒”丝毫不逊色。

  “官倒”乌纱帽,在古代中国屡见不鲜,但像明朝这样“官倒”招生指标的,实在少见,可以说开了中国花钱上大学风气之先。国子监的学生,本来因为出身和入学方式不同,叫法便不少,如举监、贡监、荫监、恩生等,自打招生指标可以买卖后,叫法又多了一种 “例监”,这是给通过买指标入学学生的专有称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堂号起源于何时?
堂号之由来久矣,它起源于魏晋,盛行于明清,至今绵延不绝。作为文化现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历来名门望族多以本族堂号,自书或请名人书写于匾额,镶嵌于门楣或悬挂于厅堂。堂号也往往成为某族的代称。堂号的产生,无非是要彰扬祖宗的功德、显示本族有别于别族的特点以及子孙继承和弘扬祖德。我国有名的堂号很多,如孟姓“三迁堂”因孟母择邻的故事而得名,赵姓“半部堂”因北宋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安天下”而得名,周姓“爱莲堂”因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而得名,孙姓“映雪堂”因西晋孙康映雪夜读而得名,等等。堂号本义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它不仅用于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厅堂等处,也用在器具上,如升斗、口袋、褡裢以及农具上,以区别姓氏与族属。仅以中药铺为例,由陈体全、李升佐创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的陈李济,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99)的乐家老店同仁堂,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建于清同...
· 相声起源于何时
相声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相声无疑是一种语言艺术。相声给人带来的欢乐,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无可比拟的。在我们身边,几乎没有谁不喜爱这门艺术。当我们被相声的逗趣而捧腹大笑,为相声的诙谐而忍俊不禁时,是否想到,这门“笑”的艺术是怎样产生的吗?相声艺术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但它有据可查的资料实在廖廖无几。然而,苦心钻研的学者们,在对相声追根溯源中,开始对相声的形成逐步加深了认识。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相声是由唐代的“参军戏”演变而来。“参军戏”由两个人来表演,一名叫“参军”性格痴愚;一名叫“苍鹘”反应机敏。两人表演起来一捧一逗,一庄一谐很有些乐趣。有人说,康熙年间的“象声”即是现在相声的雏形。那时的“象声”,其实就是“口技”。表演时一个人或几个人,用口摹仿动物鸣叫或世间百态,用其逼真、夸张的声音逗人取乐。也有人说,早期相声其实是指相貌之“相”,声音之“声”。顾名思义,是相貌与声音结合为一体,以...
· 茶道究竟起源于何时
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是说人类最早发现茶的药理功效是起源于“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迄今已有约五千年时间了。但从三皇神农氏发现茶可以解毒疗疾,上古的先民们最早把茶当”灵药“用于治疗疾病时起直到西周这一千七百余年至两千年间,却没有留下有关以茶治疗疾病或饮茶、用茶的文字记载。“茶之为饮……闻于鲁周公”。是指的相传周公所著的一部书《尔雅释木篇》里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古茶字“槚、即是苦茶“。此外在西周初年涉及茶事的还有以下重要的历史文献记载:一是,在《礼记地官》里记载西周宫廷里已设置了“掌荼官”司掌宫廷茶事与以茶祭祀宗庙等礼仪活动。二是,《华样国志巴志》记载:在武望伐纣时(公元前1066年),巴蜀(即今之四川东起奉节县,西至宜宾市宜宾县境;南极涪陵,北接陕西汉中地区)部落首领,已将“丹漆茶蜜”连同当地其他大宗土特产作为贡品晋献西周王室。文中还...
· 明朝大学的赞助费:考生可以通过交钱进入国子监
《梅》第二十一回,写到一个陈监生,号两淮,是陈参政的儿子。为了减税,杭州绸绢商的公子丁二官儿,花10两银子请客,请船主陈监生帮忙载货。明朝的监生相当于现在北大、清华的优等生,就读的学校叫国子监。进国子监念书,有四条门路:部分会试落榜的举人,各州县推荐的特殊人才,拼爹的、官二代(嫡亲长辈三品以上),给政府一笔赞助费的富二代。第四种情况,就是花钱买招生指标。明朝中后期,国力下降,财政缺钱,为填补亏空,便乱收费,中央政府节操碎一地,公开下文:凡“军民子弟”,不问成绩,不论出身,只要家世清白,本人档案无违法犯罪记录,并缴纳相应赞助,立马发国子监录取通知书。到崇祯年间,官方卖价开始明确,地方一等秀才要到国子监读书,需赞助银子120两,二等秀才赞助190两,三等秀才(附学生)赞助260两,其他身份还有160两、180两、230两、300两的不等赞助。如果是品行不端的秀才,则需赞助340两;普通老百姓的...
· 国子监
沿革作为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在先秦以前,周代称辟雍,虞舜时称上庠,五帝时称成均,汉以后称太学。隋朝初期,设立国子寺,不久改称国子监,并同时赋予主管全国教育行政职能。而在以前,太常兼有管理全国教育事务职能。隋、唐等朝国子监内往往又设太学、国子学等。招收留学生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日本政府遣子弟入监,增建国子监号舍。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秋,琉球中山王遣其子日孜每及陪臣之子等至京,入国子监读书,“琉球于诸夷为最笃,国家待之亦为最优。”国子监进入清朝时代后,亦招收朝鲜、俄罗斯、中山王国、日本等国派遣人员来华,故设有号舍,专供留学生居住。清代特设琉球学馆,作为琉球学生读书居所。各地发展中国北京国子监辟雍殿中国隋以后各朝都在京师长安、洛阳、开封、南京等设国子监。宋时,只招收七品以上的官员子弟为学生,在建太学前为国家最高学府。明初于京师应天府设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立有校规,对监生的生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