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宋朝真的重文轻武?任何王朝武力都是第一位的,宋也不例外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33
转发:0
评论:0
宋朝真的重文轻武?任何王朝武力都是第一位的,宋也不例外,宋朝重视对武将的限制,这是真的,但是说宋朝重文轻武,就不对了。宋朝对军事还是

  宋朝重视对武将的限制,这是真的,但是说宋朝重文轻武,就不对了。宋朝对军事还是非常重视的。

  宋朝是在五代十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而五代是由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发展而来的。从唐朝后期到五代,都是武将拥兵自重,完全掌握一个地区的军事,行政,人事,财政权力,才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所以,从五代开始,其实历代就已经开始重视加强对藩镇武将的控制,逐步削弱其权力。比如由朝廷派出的文官执掌地方行政,财政也逐步由朝廷控制,人事任免的权力也逐步由中央掌握。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削弱了武将的权力。

  到宋朝建立后,这个过程基本完成,而且对地方的权力进行了多个条线的分割,包括司法,行政,财政权力都由中央通过不同的条线进行交叉控制和制衡,以避免地方权力过大,危及中央。在军事权力的控制和防范上,尤其严格。以至于形成了后来人所说的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

  在宋朝初期,这种对地方权力的分割应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也造成了将领的权力过小,在对外战争中运转效率不高,战绩不佳。最极端的宋太宗时期,甚至前线将领作战时的具体部署乃至寻找时的阵型,都要由朝廷下发。

  但随着宋太宗的去世和生长于深宫,到了对军事并不了解的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这种由皇帝直接控制军队的作战行动的情况就开始改变,而逐步形成了由朝廷任命高级文官担任最高统帅来负责指挥军事行动的局面。

  这其实也是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常态,即国家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一般都有高级文官统筹安排和全权指挥,将领只负责具体的执行。

  比如魏晋时期领兵出征的诸葛亮,司马懿,诸葛瑾,诸葛恪,陆逊,陆抗,夏侯玄,羊祜,钟会等人,实际上都是文官,而不是普通的将领。既担任过郡太守,州刺史,也担任过征东将军,镇东将军之类的军事职务。刘备称汉中王之后,诸葛亮为军事中郎将,别人称呼诸葛亮也是“将军”。

  只是在唐朝时期,因为长期持续的大规模战争一直在进行,才逐步形成了由武将在边境地区包揽军事,人事,行政和财政权力的格局。

  尤其是在宋仁宗时期的对西夏的战争中,事权不一受到许多人的批评,朝廷也开始任命宣抚使来负责战区的统一筹划和指挥,而且权力实际上是一直在不断扩大。

  比如夏竦,庞籍,范仲淹,韩琦等人,都曾以文官担任战区最高指挥的任务。后面也有文官一直指挥军事行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不重视军事。尤其是在古代条件下,地方上会经常出现军事行动的需要,文官在地方上也需要保境安民,经常进行剿贼,平叛之类的军事行动。宋朝也不例外,这些事情都需要有人来做,不可能不重视军事。

  但宋朝相对不同于前朝的地方在于,宋朝才开始出现严格的文武分途,文官和武将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朝廷认为,文官属于流官,朝廷更容易控制,因此也更愿意把临时性的军事指挥权交给文官,由文官来统一指挥武将执行军事任务而已。

  而当全国性的战争一旦发生的时候,因为一百多年来的文武分途,武将不熟悉地方行政和财政运转,文官中有能力指挥大规模军事行动的人毕竟也是少数。

  所以,在面对金国入侵这样的危机面前,即便朝廷愿意重建藩镇,无论文官还是武将,也都没有这样的能力。最终在战争中形成的则是张俊,韩世忠,岳飞,吴玠,吴璘这些武将拥兵一方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朝这么的重文轻武的真的不会杀读书人吗
还不知道:宋朝真的不杀读书人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宋朝是很多人又爱又恨的时代。爱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恨其懦弱受欺委曲求全。但对于读书人来说绝对是最幸福的时代。宋朝不仅为读书人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而且对待读书人是相当的宽容。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有宋一朝是从来不杀读书人,那么这种说法是真的吗?之所以会有这样说法是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在临死前曾立下三条祖训。一为善待柴氏子孙。二为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三为不加农田之赋。而这其中第二条就被认为是读书人的福利。毫无疑问,正是宋太祖赵匡胤留下的祖训,给了读书人崇高的地位,也奠定了贯穿宋朝的治国基调。但值得注意的是,赵匡胤留下的祖训是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不可杀,而不是读书人。事实上读书人和士大夫差别还是很大的。准确的说,读书人是一个群体,而士大夫是一个阶层。只不过,要想成为士大夫,读书是唯一的途径。宋代的文化空前繁荣,就连青楼女...
· 宋朝为什么重文轻武呢?宋朝走向灭亡的最大原因
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后人看前朝历史,正如事后诸葛亮,挑起来错误百出。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封建时代的皇帝不担心军队实力不够强大,而是怕它太强大,以至于自己无法控制,威胁自己的宝座。只要有一支军队,足以地方小规模的叛乱,就可以使皇帝安心了。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了宋朝强干弱枝的禁军、厢军制度。唐朝时中央军队为南北衙军,归宦官控制。毕竟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到了唐朝中后期,皇帝的废立就由宦官说了算。唐末五代,皇室衰微,禁军多为藩镇军队,因此才上演了一出出大将篡夺皇位的闹剧。北宋立国之初,为了防止悲剧重演,宋太祖采纳了宰相赵普的建议,收回了节度使的军权,将各地的精兵都选调到京城,由中央统一指挥,成为宋代的禁军。由于禁军是挑选地方军...
· 宋王朝为何重文轻武?其中隐藏一历史悬案
赵光义在继位之初,坊间就有斧声烛影的说法广为流传。种种谣言不胫而走,说者眉飞色舞、指手划足,似乎亲眼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发生;而听者屏声敛息、瞠目结舌之余频频点头作恍然状。虽然赵光义想方设法转移公众视线,正确引导舆论,终究不能使流言完全平复。针对这种情形,赵光义祭出了统治者百试不爽的必杀技——科举!必须对广大士大夫阶层广施恩泽,方能收拢人心,以为已用。熟读史书的赵光义深知科举取士是一条强有力且收效奇快的措施。网络配图赵匡胤在位时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不过平均每年考中进士科的只有聊聊数人而已,只及盛唐时的一半左右,甚至比五代时期也要少上许多。这固然是与他严格选士有关,但也和五代尚武之风有莫大干系。赵宋虽然草创,江山粗定,但是人们还没有从五代习弊中走出来,人们既不注重学问之事,士大夫也并不热衷于入世为官,这也是赵匡胤一朝难以网罗到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赵光义拿定主意,立即着手改革科举制度,扩
· 宋朝的城管很忙碌:连大也管
宋朝的城市管理者,寻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既能保护市民社会的繁荣,又能维护城市的秩序。在中国,“城管”两个字有着特别复杂的意义:他们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是一种尴尬的存在,他们被视为弱者的天敌,他们从事的这项职业被污名化。宋朝的城管真的也是这般凶悍吗?士兵客串城管延安城管双脚跳踩商贩脑袋一幕,把城管这个职业再度推向的风口浪尖,尤其是这名城管是临时工后。其实,“临时工”并非当地政府推卸责任,在这些年政府“简编定岗”的背景下,编制有限,政府部门大量工作往往依靠雇员来完成,临时工问题不仅仅关乎官德,更多则是用人制度问题。古代公务员数量控制得更厉害,因此古代的“城管”,基本上都是临时工,宋朝甚至还让士兵客串城管工作。当然,城管早在宋朝前就出现了。这个职业的出现,前提当然是先有城市。《庄子·知北游》中有记载:“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这里面说的“监市”,即市场的监管者,类似今天的城管。可见,在...
· 宋朝首都之误:北宋的国都是“汴京”不是“汴梁”
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隆力奇杯第12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有一道知识题:说出北宋、南宋的首都分别是哪两个城市。大赛评委老师点评时说:"北宋都城开封汴梁。"开封古称汴梁,但是北宋时,并无汴梁之称。这是一个"通俗错法",因青年歌手大赛影响极大,老师的点评也极有权威性,故借此对这一流传极广的错误给以纠正。开封其实是个很古老的地名,但原来不是叫开封,而是叫启封。春秋时期,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筑了一个"启封"城,取"启拓封疆"之意,以后这地方就叫启封了。到了西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改启封为开封,原因汉景帝名叫刘启。中国古代有种避讳制度,就是皇帝、圣人的名字中的字,别处不可以再用,就得用同义字、同音字代替,或者写的时候少写一笔或增加几笔,如姓邱的邱,本是姓丘,因为孔子名丘,就给丘姓加个耳朵。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启封从此改成开封。《辞源》"汴梁"条:"地名。今河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