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人是如何调动情趣的?古代女子房事神秘八件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8385
转发:0
评论:0
古人是如何调动情趣的?古代女子房事神秘八件套,情趣用品,常常是年轻夫妇枕边的玩具。而对于患有性冷感的女性和性功能障碍的男性

  情趣用品,常常是年轻夫妇枕边的玩具。而对于患有性冷感的女性和性功能障碍的男性,抑或是中年不易的夫妇等,切具有很好的改善的效果。那么古代人是如何解决患有性冷感的女性和性功能障碍的男性的呢?据说古代房事中常出现神秘的八件套。

  古代男女也深谙其理。尽管中国古代的不少统治者对民众实行性禁锢和性封闭,但是,也不能认为中国的古代社会在性问题上是十分封闭与保守的,这种看法就像过去外国人总认为中国人全是男人拖长辫、女人裹小脚那样。

  其实,中国在春秋战国期间,人们对闺房之事并未视为隐私,可以公开谈论,甚至宫廷里讨论国家大事时也谈论。到了汉代,性便被视为男女的私事,不公开谈论了,但也未视为丑事。

  在唐代,性风俗更为开放。而只是到了宋代理学盛行以后,中国社会才实行了其八百年的性禁锢与性封闭,但也是禁下不禁上,表面上禁而实际上禁不住。总括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所受到儒、佛、道教的熏陶甚深:儒家视性为人类自然的本性与需要之一;佛家认为诸天神佛大部分都是男女同体、集雌雄于一身的;道家更进了一步,视男女交合是采阴补阳、长生不老之道。

  传至现代的一些中国古代性书籍,在当时具有十分先进的内容。应该说,中国古代性文化从总的看来,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是十分丰富、复杂,但又是曲折发展的。对性是不能强行压制的,对于自然的需求如果加以压制,其结果只能物极必反,而且可能是病态的加强。

  据说古代女人出嫁时随嫁的嫁妆中,就有一些娘家人为姑娘准备的洞房花烛夜准备的情趣用品,这是因为那时结婚的女子一般年龄都很小,且长期闭门家中,特别是和外界交流沟通夫妻事甚少之故,方便的同时取悦下新姑爷。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古代女子陪嫁的神秘“八件套”性用品:

  1、古代女子房事中的“春宫”瓷器

  别看这个小瓷器,这可是娘亲在女子出嫁时陪嫁的“压箱底”物件。这用来干嘛的呢?打开看到里面大尺度的男女瓷器就知道,这是用来让女子学会夫妻之间的床第之事。

  2、古代女子房事中的情趣内衣

  这就是一个开裆裤,但它可不是为了大失禁的人特设的,而是古代新娘的洞房专用品。由于古代大多是父母指婚,新郎新娘在洞房前一般都没有见过对方,所以第一次见面时就要脱光衣服实在有些尴尬。女方父母以此开裆裤作为嫁妆,让女儿在第一次房事时穿上,既可以减少心理障碍,又可以让男方在第一次时,不会因为女方脱光衣服感到太兴奋而早泄,或者因害羞而难以正常发挥。真是费了苦心。

  3、古代女子房事中的藏有春宫画的新鞋

  除了情趣内衣,古代女子出嫁的时候,随嫁物品当中总会有几双娘家人亲手缝制的新鞋,这个鞋子看似是普通常见,其实鞋底暗藏玄机。原来鞋底都画春宫图,目的则是为了避免洞房花烛夜的两人因为没有而相互尴尬,特地画出清晰图用来指导如何的。唉,古人真是用心良苦啊!

  4、古代女子房事中的神秘盒子

  其实这种古代女子的梳妆盒,里面的珠宝都是娘家的陪嫁,陪嫁少了,女子去了婆家就没有地位了。还是现在男生负责买房好啊,时代不同了,男生成了最苦逼的群体。谁让高房价大家买不起呢!神秘暗盒里暗藏玄机战国时期的女子已开始铅粉扑面、黛黑画眉把自己变媸为妍。不打扮的妖艳点,如何吸引夫君的持续宠爱?

  5、古代女子房事中的小脚瓷鞋

  一眼就看上了一双黄色的小脚瓷鞋。这一对小瓷鞋,5x5.5x12cm,比率协调,金黄色打底,上绘有牡丹、芍药、梅花等不同的花卉,有大红、浅紫、深蓝、淡绿共有五色。鞋内有篆体朱红款,字体端庄秀丽。更令人称奇的是小鞋边缘处包有薄银护口,利用鞋帮和鞋底护口之间的衔接,饰有银龙银凤,飞翔状,共捧一鲜红的珊瑚珠。鞋尖处用薄银条卷焊有一展翅的蝴蝶,鞋帮前口处也有一小蝴蝶纹饰。小瓷鞋烧制的繁缛奢华,包银又匠心独到,这对刺激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6、古代女子房事中的白手帕或者白绫或者其他类似的东西

  据说古代女子在新婚之夜后要出示沾有落红点点的白绫以证明其清白,如果新婚之夜后她不能出示好像后果很严重的哦!据说新娘出嫁其娘家的陪嫁品中就有一件作这种用途的白绫!

  7、古代女子房事中放置性药物的器具铜盒

  这是男女双方在房事中使用的性药物,但里面具体装的什么无从考证,根据古典书籍和现代小说中的描述,里面的药物很有可能是用来给男的壮阳的,另外也有可能是一种催情药粉,方便新姑爷和新娘更快进入状态,促进双方“交流”。

  8、古代女子房事中的银托子

  这是娘家人送给新姑爷的“大礼”,说的通俗点就是女方送的男性器。有人就好奇了,结婚陪嫁物弄这么个玩意儿干啥使?如果你能想到女性每月不可避免的月经、女人怀胎后十月男人的性饥渴就明白了。

  梅第三十八回中有描述:西门庆见妇人好风月,一径要打动他。家中袖了一个锦包儿来,打开,里面银托子、相思套、硫黄圈、药煮的白绫带子、悬玉环、封脐膏、勉铃,一弄儿淫器。那妇人仰卧枕上,玉腿高跷,囗舌内吐。西门庆先把勉铃教妇人自放牝内,然后将银托束其根,硫黄圈套其首,脐膏贴于脐上。妇人以手导入牝中,两相迎凑,渐入大半。

  银托子是整部梅中戏份最重的工具,也是西门庆最长使用的工具。在小说中它的使用方法是银托子目前没有什么好争议的,因为现在还存有实物。可见银托子作为一种性工具流传既为广泛而且长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女子80万积蓄存银行,古代没有银行,古人是如何存钱的?
近日,有女子将自己和父母的80余万的积蓄陆续存入银行中,正所谓财不外露,一般我们都会将自己的钱存入银行,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觉得有钱存在银行里才感到安全,只是现在我们可以将钱存在银行里,而我国最早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银行是在1897年,那么在古代没有银行的时候,古人是如何存钱的?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图源自网络古代最初的货币是以贝壳为主,那个时候贝壳比较稀少,而且轻便,所以大多数都会用贝壳进行交换,只是随着交易的数额逐渐扩大,贝壳肯定是不够交换了,于是人们就开始用铜钱为基础,然后用金银珠宝作为标准进行交易。再就是宋朝的时候,出现了纸币“交子”,因为大量的铜钱实在是不方便携带,所以交子的出现使得古代货币又发生了一次变化,像是朝廷的一些官员就会直接发放交子作为他们的薪资。图源自网络在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的普通家庭他们在手里的钱是比较少的,例如一个农户家庭,他们一个月的收入可能就只有...
· 古代女子来月经是如何处理的?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就已经提到了月经,称之为月事。那时医学界已观察到,女人每月会规律性地出血,就像月亮定期有盈亏,因此称其为月经或月信。“经”和“信”的意思都有按时、有规律的意思。《黄帝内经》还讨论了女人的第一次月经,因为直接说出女人的很不礼貌,所以说“女子十四而天癸至”。因为月经是成形了的水,同时女子属阴,所以称为“天癸”。女子在月经初潮时,由于无知而产生恐惧感,或受周围人们看法的影响,对女性特有的这一生理现象产生不洁、厌恶一类的负面感觉。再加上男性觉得流血不祥,慢慢地月经也就形成一种禁忌。因此《礼记》有不可在月经来潮时的“月辰避夕”的观念。《玉房秘诀》中也有“月经之子兵亡”的话。即便到了现代,女人们还把月经称为“大姨妈”或者“倒霉”。毕竟,月经总会给女人带来一些尴尬和麻烦。对于欲望旺盛的男人来说,伴侣来了月经更是一个很沉重很沉重的打击,比如冯梦龙收集的一首民谣《身上来》就提...
· 古代疫病高发,古人是如何如何消毒的?
古代常见的疫病有流感、鼠疫、天花、疟疾、霍乱等,疫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且在古代致死率也很高。古人在尚未意识到“疾病”这一概念之前,都将疫病当做是上天的惩罚。但是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古人也逐渐钻研出疫病的应对之策。小谱今天将要为大家介绍古人在消毒这一方面的发展,这在治疗疫病中也占据了重要位置。图源网络古代的消毒主要可以分为日常消毒和疫病等特殊时期的消毒。古人杀菌消毒的意识很早就已经产生了。据秦代出土的竹简记载,凡来秦国的宾客在入城时,其车乘和马具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不同的医术中记载着不同的消毒配方。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载,如逢大疫,备有太乙流金散,由雄黄、雌黄、羚羊角、矾石、鬼箭羽、丹砂组成,晴天用布裹一刀圭(刀圭是古代量取药物的用具,一刀圭也形容少量),早上或晚上,放庭中烧,可以消毒防疫。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艾草对消毒灭菌也有效果;张杲《医说》引《集验方》记载燃烧雄黄熏衣物...
· 古代没有银行,古人是如何存钱的呢?
《钱神论》有载:“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表述西晋时期金钱的社会崇拜之高,内包乾坤,外囊天地。中国古代钱币经历由贝壳到铜钱金银再到纸币银票的发展过程,储存也逐渐便利,但古代其实是没有银行的概念的,那么古人是如何存钱的呢?跟着族谱网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图源于网络根据《人类简史》记载,古人最开始的货币主要是贝壳,它轻便、稀少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古人交换的便利性。后来,随着交易数额的增大,贝壳无法满足需求,逐渐衍生了铜钱、金银珠宝等的货币体系。到宋代,纸质货币--交子出现,更利于货币的统一管理和集散。钱币存在形式的变化也连带着促进了货币储存方式的改进。一、隐藏式存钱。主要表现形式是将钱币通过各种手段藏起来。(1)窖藏。古人多用铜钱,他们会将基本生活需求之外的钱币放在罐子里,埋于地下,需要时再挖出取用。富人资产较多,过多的铜钱不利于保存,他们就会将铜钱兑换成金银珠宝,在地下...
· 女子取牙模时被呛身亡?古人是如何养护牙齿的?
近日,一段“新乡一女子躺着取牙模时身亡”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医院回应称与女子家属已协商处理完毕,因签有保密协议不便透露细节,但女子并不是因取牙模死亡。牙齿的健康关系着饮食的顺畅,古人一般是如何养护牙齿的?小谱为你解答。图源网络养护牙齿无非两个方面:提前预防和及时治疗。古人保护牙齿主要有四种办法。我们最常见的办法是刷牙,古人也同样会刷牙。不过古代的牙刷并不像现在这样好用。最开始没有牙刷的时候,古人选择“揩齿”,也就是用手指在牙齿上搓,有时会用盐搓。后来古人用杨柳枝刷牙,唐代王焘的《处台秘要》中记载有“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唐宋时期出现我们现代类似的牙刷,南宋严用和在《严氏济生方》中记载:“每日清晨以牙刷刷牙,皂角浓汁楷牙旬日数更,无一切齿疾”。图源网络古人第二种保护牙齿的方法是漱口,现在也仍旧有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礼记》中有“虚口”的记载,“虚口”是指吃完饭了要以酒漱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