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药王医王是谁你知道吗?伏羲、神农、黄帝是医王!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2
转发:0
评论:0
药王医王是谁你知道吗?伏羲、神农、黄帝是医王!,医王药王都是指的谁?医王药王是什么人?中国古代既有医王,也有药王,但清以后常

  医王药王都是指的谁?医王药王是什么人?中国古代既有医王,也有药王,但清以后常把医王和药王混淆起来,使人误以为伏羲、神农、黄帝也是药王。实际上,他们是医王,在古代医药神中的地位比药王高。

  “医王”和“药王”所指历史人物各不同

  在中国人心目中,健康长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一,最早提出“五福”的古老经典《尚书》,就把“寿”和“康宁”摆在重要位置。因此,保健康、保长寿的医药之神,一直都是人们供奉和崇拜的偶像。

  医药之神其实都是人,民间更喜欢称他们为“医王”或“药王”。很多人以为,医王和药王没什么区别,医王就是药王。其实,这两个名称虽然含义上没多大区别,但所指的人却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上,被奉为医王的只有三个人,即伏羲、神农和黄帝。而很多名医都被奉为药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东汉的邳彤,唐代的孙思邈、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老师)等。

  此外,道教还奉铁拐李为药王,佛教奉星宿光为药王菩萨,奉电光明为药上菩萨。

  三皇被尊“医王” 民间祭祀隆重

  医学界通常称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因他们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圣王,即远古时期部落联盟的伟大首领。他们被奉为医王,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医学界认为他们是我国医药文化的开创者,伏羲画卦而分阴阳,是《易经》的原创人;神农尝百草,辨药性;黄帝召集臣下,探讨各种养生医药问题。古人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为《三坟》,并视之为可以保障人民健康的中医宝典。如唐代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原序》中说:“夫释缚脱艰,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所谓“三圣道”,就是指三皇遗文。

  作为先医的三皇,自古即被医家奉为至高无上的医王,其地位高于后世所出现的药王。他们很早就已被神化,从元代开始,从官方到民间均祭祀三皇。据《文献通考·群庙》记载,元成宗贞元初(公元1295年),朝廷下诏命各地通祀三皇,由当时的名医主祭,其礼仪如祭祀孔庙,非常隆重。虽然明洪武年间曾一度停止,但至永乐年间又重建三皇庙,“十医从祀,以医官主之,以为万世医药之祖,遂与历代帝王并祀不废矣”。明世宗嘉靖十五年,又在紫禁城内建圣济殿,专门供奉先医之神(即三皇),岁时致祭。

  清顺治元年,朝廷重新制定祭祀先医之神之礼。清初,称三皇庙为医王庙,后又称为药王庙,遂将医王和药王混淆。《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畿辅通志》称:“顺天府药王庙,祀伏羲、神农、黄帝,而秦汉来名医侍。”又称药王庙在天坛北面,庙内塑三皇像,下首左为孙思邈,右为韦慈藏,侧立十名医,包括三皇时的岐伯、雷公,春秋战国的扁鹊,汉代的淳于意、张仲景,三国魏的华佗,晋代的王叔和、皇甫谧、葛洪等。可见扁鹊、孙思邈、韦慈藏等人虽有药王之称,其地位均不及三皇。但近代以来三皇庙多被拆毁,导致人们只知药王,不知医王。

  药王庙会在明清前已成药材集市

  清代之前,药王以扁鹊、孙思邈、韦慈藏名气最大。近代以来,韦慈藏的名气不及扁鹊和孙思邈。扁鹊姓秦,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因医术精湛,在世时已名扬天下,被誉为神医。秦太医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鹊,使人刺杀之。扁鹊死后,葬在老家鄚州(今河北沧州任丘市西北部),后人便在鄚州建药王庙纪念他。据高士奇《扈从西巡日录》记载:“鄚州城东北有药王庄,为扁鹊故里。药王庙专祀扁鹊,香火最盛。每年四月,河淮以北,秦晋以东,各方商贾,辇运珍奇之属,入城为市。妙伎杂乐,无不毕陈,云贺药王生日。幕帟遍野,声乐震天。每日搭盖席蓬,尺寸地非数千钱不能得。贸易游览,阅两旬方散。明万历间,慈圣太后出内帑增建神农轩辕三皇之殿,以古今名医配食,自是药王之会弥加辐凑。”这段记载表明,药王庙会在明清以前已演变成药材集市,这种习俗至今仍盛行,药王庙已成为很多地方招徕四方客商的医药品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北宋医王庞安时
庞安时(约1042~1099),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被誉为“北宋医王”。庞安时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医术精湛,能急病人之急,行医不谋私利,常让来诊者在自己家里住下亲自照料,直至治愈送走,他晚年参考诸家学说,结合亲身经验。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对仲景思想做了补充和发挥。其突出特点是着意阐发温热病,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这对外感病学是一大发展。庞安时少时即喜医方,潜心研究《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学专著。旁涉经史百家,融会贯通,排除理学思想的干扰,因而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真知灼见,尤其是在伤寒病上有卓越的贡献。他因其苦钻古典医学和大胆实践探索,表现在临床时无论医药针摩,都“挥洒自如”,疗效显著。但他也是一个典型的不受前人的理论束缚,坚持苦学多思,大胆探索,因而在中医事业有许多建树、许多创新。象开设病坊,留诊病人,这是北宋时期中医...
· “北宋医王”庞安时,一针救难产孕妇
庞安时(约1042~1099年),字安常,号蕲水道人,是蕲州蕲水县(今湖北浠水县)人,与李时珍同乡,被誉为“北宋医王”。庞安时从小擅长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年少博览群书展露才华庞安时的父亲是祖传的医师,曾经拿《脉诀》来教他,年少的庞安时却说:“看这本书是不够的。”他自己找来了黄帝、扁鹊的脉学理论来钻研。没多久,便弄通了医书中的道理,还能提出一些新颖的看法。每次他和别人辩论问题,从来不落下风。他的父亲非常吃惊,因为当时庞安时还不满二十岁。图为宋代马远的《山径春行图》。后来,庞安时生了一场病,出现了耳聋的症状。于是他更加努力地研读《灵枢》、《太素》、《甲乙》等珍稀医书。因他博览群书,到了后来,在经史百家著作中,只要是和医学有关的,庞安时无不知晓。受扁鹊影响颇深庞安时曾说:“世间上凡是可称为医书的,我都读过,其中扁鹊讲的道理最深刻。他将治疗的方法融于《难经》一书,但写得并不详细,大概是希望后世...
· 庞安时生平简介,北宋医王学术内容一览
庞安时(约1042~1099年),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被誉为“北宋医王”。庞安时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医术精湛,能急病人之急,行医不谋私利,常让来诊者在自己家里住下亲自照料,直至治愈送走,他晚年参考诸家学说,结合亲身经验。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对仲景思想做了补充和发挥。其突出特点是着意阐发温热病,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这对外感病学是一大发展。人物简介庞安时(约1042~1099年),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取黄帝、扁鹊脉书研读,不久即通晓其说,并能阐发新义,时年不满20,后安时病耳聋,进一步钻研《灵枢》、《太素》、《甲乙经》等医籍,经传百家与医药有关者,亦无不涉猎,融会贯通。庞安时兼收并蓄,颇有心得,而尤精于《伤寒论》,以善治伤寒名闻当世,苏轼曾赞其“精于伤寒,妙得长沙遗...
· 王涛简介唐朝医学家名医王珪的孙子王涛生平
王涛,(生卒年不详)唐朝医学家。是名医王珪的孙子。曾任给事中、邺郡太守等职。勤奋好学,博览古医书多方求教名医,尤以治疗妇科和儿科病见长。著有《外台秘要》一书,记载很多古医方和各种传染病,并特立妇科和儿科专章。
· 中国人是“羊的传人”伏羲、神农与羊的血缘关系
羊,是人类最早开始狩猎和驯养的动物之一,在早期具有崇高的地位,为古人所敬重,所以“羊”很自然地被选入十二生肖之列。事实上,“羊”在中华文明的进程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甚至超过“龙”,中华人文祖伏羲、炎帝便与羊有“血缘关系”,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里从不缺少“羊的基因”。在西方,羊甚至是上帝的化身,《圣经》中称“羔羊是万主之主”。在中国,羊虽然不是上帝,但其地位一样不低,中华人文始祖与羊便有“血缘”。我们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一说法其实是后来的事情,在“龙”这种传说中的动物没有出现之前,“羊”曾是不少部落的图腾,也就是说“龙的传人”之前是“羊的传人”。网络配图中华人文始祖并不只一位,教科书中有“三皇五帝”一说。“三皇”是哪三位?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主张是燧人、伏羲、神农;东汉皇甫谧《帝王世纪》则称是伏羲、神农、黄帝。其差别就在燧人与黄帝二者之间,伏羲和神农属地位巩固,列入“三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