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混泥土的古代是如何建房子的?
中国的古建筑在建筑史上是辉煌的一笔。古人取材于身边的物品,将土 、木完美融合,使建筑有了自己的灵魂。
远至旧石器时代,人们还未掌握建筑的技艺,最有效的建造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就是寻找一处山洞。如北京猿人,他们便是群居在山洞中。至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地取材,逐步搭建起自己的房屋。河姆渡遗址有大量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在这里还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榫卯”结构。《通志·三皇纪》记载:“厥初,先民穴居野处,圣人教之结巢,以避虫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实,故号'有巢氏',亦曰'大巢氏'。”有巢氏教人在树上搭建房屋,干栏式建筑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方地区为去湿气、避蚊虫采用的是干阑式建筑,而北方多是穴居式建筑。穴居式建筑使用的主要材料则是黄土,有的直接在断崖处挖洞,类似于现在的窑洞。有的则是在平地向下挖出有一定面积的穴,有深穴,有半地穴,再用黄土笼盖住巢穴,这样就形成的简易的房屋。有些房屋以木为骨,用木头搭构好房屋的基本形制,再用泥土覆盖住,这种方式被称作“木骨泥墙”。
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类型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2种 。
抬梁式木构架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支梁,梁的两端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穿斗式木构架是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夯土版筑”是古代建筑最常见的筑墙技术。所谓夯土版筑,就是用木棒(亦称夯杵)将黄土用力夯打密实变硬而建造起来的楼房。夯土造屋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我国这种夯筑技术的最古遗例是在河南省汤阴县叫做白营子的地方,它是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末期的遗址。商代以后,这种技术被各个领域广泛应用,许多规模宏大的宫室和陵墓都是用夯筑技术建造的,特别是夯土台基成为建筑物的必有通式。
现代的建筑皆由钢筋水泥打造,看似比土木坚硬,但却是少了土木的一种韧性。这种韧性未尝不是古人骨子里自带的,自然、等级、中庸等等传承了千百年的性格在建筑中都能够一一显现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