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项羽鸿门宴之后为什么还是不杀刘邦?原因很简单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芈姓,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军事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项羽自刎乌江,一代枭雄就此损落,很多人为他惋惜。很多人会想到,如果当时鸿门宴的时候,杀掉刘邦不是就没有后面的事情了吗?咱们今天来说说,为什么鸿门宴不杀刘邦的原因。
在鸿门宴上,项羽要想杀刘邦,可谓是易如反掌。即使是刘邦返回营中去,项羽仍然有机会、有能力击杀刘邦。刘邦能够全身而退,最根本的还在于项羽从内心深处已经不再想杀刘邦了。鸿门宴实际上是项羽真心来招待刘邦的宴会。因为范增的不死心,才制造了这样的紧张气氛。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第一,刘邦面临的巨大风险,其责任在于刘邦,而不在于项羽,是刘邦对形势判断失误导致的。一是刘邦错就错在没有搞明白一个道理:枪杆子里出政权。你刘邦想做关中王,你有这个实力吗?二是刘邦在利益面前昏了头。其实,人生的最大风险是对利益的过度追求。刘邦陷入危机的导火索就是他派兵守关激怒了项羽。他为什么派兵守关,就是想当关中王,是被关中的金钱和美女迷住了双眼。尽管他从表面上看是退出了咸阳,但咸阳的金钱和美女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的内心。正因为如此,他也没和张良商量,就轻易派兵守关,几乎陷入灭顶之灾。所以说,人在利益面前,往往是敏感的,是弱智的,又是充满侥幸的,总认为没有什么问题,铤而走险。而结果是,这种侥幸心理往往会换来意想不到的恶果。第二,项羽非常明白当前形式,虽然他拥有较强的实力,但并不是当时天下所有诸侯的对手,不满项羽的大有人在,不杀刘邦是为了显示他的气度,以便吸引更多诸侯投靠壮大势力。第三,项羽在内心深处就没有杀刘邦的打算,这是刘邦逃脱的根本原因。
在破釜沉舟之后,各路诸侯都很佩服项羽,都纷纷来投靠,项羽实际上已经成为各路诸侯的总盟主。歼灭了秦朝最精锐的战略机动部队之后,以项羽为首的盟军下一步的作战方向是哪里呢?很显然,就是秦朝首都咸阳,只有拿下咸阳,才说明秦朝被推翻。在这一点上,项羽和各路诸侯的想法应该是一致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
有的朋友讲,项羽破釜沉舟,出发点就是要和刘邦比一比,谁先入关,谁先拿下咸阳,那个时候,刘邦和项羽之间就是竞争对手了。因为楚怀王事先有约,先入关者为王。项羽入关的目的就是想做关中之王。其实并非如此,项羽当时已经是天下之盟主,他如何看得上一个关中之王,他就是为了复仇、为了灭秦、为了彰显自己功勋。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根本就没有把一个刘邦看在眼里,更没把刘邦看成自己的敌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他还认为刘邦是自己的人,因为他和刘邦都是叔叔项梁的手下,并且在一起共同战斗过,合作非常愉快。现在自己代替叔叔项梁成为楚国的上将军,刘邦也自然是自己的手下,所以,他对刘邦既无防范之心,也无打击之意,甚至还有较好的感情基础。这也是后来为什么项伯稍微一讲情,项羽就放弃杀刘邦的一个最重要的感情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