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大明的锦衣卫,二百多年从不抓人审讯,只干一种技术活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72
转发:0
评论:0
大明的锦衣卫,二百多年从不抓人审讯,只干一种技术活,明朝的锦衣卫,给人的印象不怎么好,甚至还有点恐怕的气息,我们也始终不会联想到

  明朝的锦衣卫,给人的印象不怎么好,甚至还有点恐怕的气息,我们也始终不会联想到这个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会和宫廷艺术沾上边,且下属有众多的宫廷画家。

  明初宫廷画家没有自己的任职机构,不像宫廷书法家那样,有类似中书舍人之类的职衔和位置。虽然宫廷画家的创作活动主要是在武英、仁智、和文华三殿进行,但挂名机构却是锦衣卫,职衔都是锦衣卫都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等,但仅仅是领取俸禄工资,不管事。

  有人可能会问,锦衣卫不是明朝的特务机构吗?专管要犯、拷掠囚徒的,宫廷画家怎么会在锦衣卫名下挂着呢?是不是这些人还负责为特务抓人画像呢?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只要看一看明代的职官设置就可以弄明白了,原来明朝的锦衣卫里有个镇抚司,除了掌管本卫的司法之外,还兼管各种宫廷工匠,其中就包括宫廷画家。

  永乐时期,在镇抚司里专门增设了一个北镇抚司,这个部门的确像人们熟知的那样,是个特务机构,专管审讯钦定要犯。

  后来成化时期,为了区别两个镇抚司的不同职能,把原来设立的镇抚司改为南镇抚司,成为专门管理内府工匠的部门。宫廷画家是内府各种工匠的一类,正好挂名这个机构中,从事绘画创作并领取工资。

  因此,宣德时期乃至前后的画家们挂名锦衣卫,并且被授予多种职衔,其实是在管理内府工匠的部门——南镇抚司任职,并非加入特务机构。

  至于宫廷画家为什么没挂名在其他部门,这可能有几个原因:

  第一,锦衣卫是内廷机构,其官员拥有锦衣卫都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职衔,宫廷画家挂名锦衣卫,其实等于有了可以自由进出宫廷的通行证,可以在内廷进行创作活动。相反如果拥有六部等政府部门的职衔,只能在外朝地点办公,没有皇帝的特殊许可根本无法自由出入宫廷。

  第二,锦衣卫是皇帝的特殊警卫部队,拥有锦衣卫职衔的画家,可以随时随地陪侍皇帝作画赏画,甚至可以一同查阅和观赏宫廷收藏的作品。而这样的特殊需求,是拥有六部等政府部门职衔的人无法做到的。

  第三,六部等政府部门人员的升降、调动等,虽然皇帝拥有最终的决定权,但一般情况下必须经过外朝吏部,皇帝无法也不可能完全超越吏部,来直接安排政府部门的人员。但锦衣卫不同,这个机构是皇帝直接控制的机构,升迁、调动几乎都是皇帝个人决定的,外朝人事部门无法干预。因此,宫廷画家挂名在锦衣卫,皇帝就可以直接安排他们的级别和待遇了。

  第四,六部等政府部门人员的职衔,都有较为严格的定额,相关的职责也有较为严格的范围,比如某个部设几个郎中、员外郎,各有哪些职责、负责那哪些政务,都有严格规定,因此皇帝不可能把宫廷画家安排到政府部门任职。

  当然,宫廷画家也不可能在军队之中任职。宦官机构在官员和职责的设置方面,虽然与锦衣卫具有相同之处,尤其是司礼监、内宫监等部门,但宫廷画家从事的艺术活动毕竟不同于宦官,因此也不可能挂名在宦官机构。

  从上述情况来看,虽然部分宫廷画家受到皇帝的恩宠,实际地位较高,颇为荣耀,但他们整体身份并不高,跟其他工匠差不多。

  为了调节这一矛盾,朝廷才给予他们在锦衣卫挂职的待遇,目的是方便其绘画及相关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明朝时期锦衣卫是如何抓人及审讯的?
相信很多人都在看电影的时候听过这句话:“锦衣卫办案,闲杂人等,速速散开。”锦衣卫作为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网络配图那么锦衣卫是如何抓人的呢?作为准军事部门及特务组织的锦衣卫,抓人第一要有来自上面的授权,第二要有底下社会中人的配合,尤其是商家,尤其是服务业的商家,车、船、店、脚、牙的配合。没有他们的情报,特务再牛,也施展不开。那时候,大臣的家丁,没准就是厂卫派来的,所以,大臣回家发句牢骚,说不定皇帝第二天就知道了。还有笔记记载,在太监魏忠贤当政的时代,有三人在饭馆吃饭,两人大骂阉党,一人劝阻,不一会儿,在众目...
· 艾氏编修族谱,续接二百多年的家史传承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家承的编修历史悠久。我在寻根中得知,湖北监利艾氏族谱自1812年(清朝嘉庆十七年)第8修版,到2008年第11修版面世,历经200多年的4个版本,都没有找到我的始祖艾在位一脉的踪迹。可以说,我们漂泊在外几百年,没有找到“家”,是一族没有“谱”的艾氏儿女。我觉得我是家族中的文化人,有创作整理和调研挖掘能力,下决心完成家谱编修,完善我们的家族档案,力争续接入监利艾氏始祖乃至起源祖的世系麾下,容汇到全国的艾氏大谱中,使其成为民族的记忆,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献的一页。2015年年底,我回湖北恩施州采访,顺道到建始县城看望我的恩师张必清。座谈中提到修谱一事,张老师拿出他历经3年所修的待印版让我学习,两件事让我受到震动。一是他在自己的《人生述评》中把我学习成才成为作家,视为他育人骄傲的成果;一是他打破修谱立传只重官员富商的惯例,给家族中每一位平...
· 二百五的来历
二百五的来历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一说来源于战国故事。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终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 二百五 的来历
国人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据考证,大致有以下几个可能的来源:1、源于战国故事。战国时有一说客,名叫苏秦,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终于在齐国被杀。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2、源于唐朝故事。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拿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
· 二百五 的来历?
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原为一员,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员,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今天,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说明了唐长安群众对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典故一戰國時期,蘇秦為說客,身佩六國相印,是幾朝元老,雖然威風,卻也結下了眾多仇人,後來終於在齊國被殺。齊王得知蘇秦被害後十分震怒,決心要捉拿兇手為蘇秦報仇,但經多方偵捕都沒有結果。於是,他想了一條計策,讓人把蘇秦的頭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一道文告說:“蘇秦是個內間,殺了他是為齊國除了大害,當賞黃金千兩,望壯士來領賞。”榜文一上牆,就有4個人前來,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請求賜賞。齊王說:“你們可不許冒充呀!”這4個人一口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