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朝直属后裔找到了,20万遗民躲进深山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7
转发:0
评论:0
明朝直属后裔找到了,20万遗民躲进深山,由于战乱等历史原因,中华大地上流传着很大关于种族和后裔的故事,这些人由于战乱

  由于战乱等历史原因,中华大地上流传着很大关于种族和后裔的故事,这些人由于战乱、派遣等原因,一部分人从汉人中剥离,躲进深山自成一统,久而久之我们也就遗忘了他们,但实际上他们还是我们的一部分。今天我们说的“屯堡人”,最早是日本的人类学家发现的,1902年,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到贵州寻宝,发现了与现代文明迥异的新种族,他高兴坏了,以为发现新品种了,后来另一个日本学者也发现了“屯堡人”,地方官对他们说,这些人叫“凤头苗”,因为他们多住在屯堡周围,学术命名为“屯堡人”。鸟居龙藏回去写书,说发现了明朝屯军的后裔“汉裔”,另一个人不同意,说是“苗裔”,两人还打了一架。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查明“屯堡人”的来源很容易,我们要从朱元璋时期的卫所军说起。当时明朝实行“屯军”制度,朱元璋说:“养兵莫如屯田”,所以在中国各地都有屯军。

  明朝的军籍制度也是很方便政府用兵,打仗军户带着家属走,走哪算哪。到一地方武器一放,就化身农民开始种地,给政府省了不少银子。“屯堡人”的形成与明初在西南地区的军事行动有关,让他们戍守边关,保卫大明安全。当时朱元璋也只是想铲除他的老,巩固新兴政权,很快就把屯军这帮人给忘了,这些人娶了当地的女子结婚生子繁衍下来,他们却时刻不忘自己是大明的子民,明朝灭亡后,他们依然替明朝尽忠,为明朝守墓,这项任务执行了三百多年。而安顺就在镇远和云南之间的驿道上,一来适合看着西南边陲蠢蠢欲动的蛮夷,二来安顺是明清交通要道,三来适合屯田耕种,所以这里不是信息闭塞之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帮人形成一个叫穿青人的民族,在清朝初年,穿青人的先民依附当地的土司,成为“私庄百姓”,虽然一般不交赋税,但逢年过节要向土司交纳“年例”,还有“烟火钱”、“磕头钱”,战时还要为土司打仗。

  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部毕节、安顺、六盘水市、黔西南,安顺只是一个来源。朱元璋曾派蓝田率二十万部众,攻打梁王,战争结束后这些军队就留在当地,跟当地的姑娘结婚,这也是穿青人的来源,这些人是非常希望能恢复汉人身份的,对明朝也有着深厚的感情,不像那些依附土司的穿青人。这帮人躲进深山,世代为明朝守墓,忠于大明,虽然服装奇怪点,但他们是明朝的子民,与汉人血脉相连,感情十分深厚。明朝覆亡后,明朝军士的后裔想要复仇,然而他们在深山中与世隔绝太久,已经不知道仗该怎么打了,只好继续回到深山生活。

  在西南边陲,朝廷鞭长莫及,百姓不可能享有跟中原地区一样的福利待遇,穿青人大都沦为土司的附庸,跟奴隶差不多,一辈子都无法脱离这种关系。清初,“改土归流”以后,虽然土司取消了,但大大小小的“土目”仍然是这一地区的土地所有者,也是穿青人的“主子”。

  水西地区在清朝与中原隔绝,但史书对它的记载却是不少,在长达三百多年来,他们跟汉人、满人都是隔绝的,满人的势力每接近一步,他们就后退一步,俨然是一个对立状态。

  穿青人跟水西彝族土司生活状态不一样,土司也没让他们按照彝族的风俗生活,他们将五显神从庙祭变为家坛世代供奉,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民族。婚姻方面他们也有稳定的习俗,虽然他们跟汉人的村子很近,但是不通婚的,因为汉人不愿意通婚。新中国成立后,穿青人一度被划为汉族,他们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身份证,民族一栏上写着:穿青人。

  不过,不少人说自己是纯正的汉族,他们有身为明朝后裔的自豪感,也有身为汉人的自豪感,希望能恢复老祖宗之前的荣光,也希望我们不要遗忘他们,而把他们当成我们中的一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蒙古王公后裔居泉州深山500年
他们隐居泉州深山500多年,现有1973人目前,当地政府决定将他们居住的地方开发建设成特色村寨姓“出”,却500多年没出过深山。他们是一群蒙古族后裔,却不懂得怎么将蒙古包撑起。他们的风俗与汉族无异,却不过元宵节。他们的祖先是谁?为什么深藏在泉州市泉港深山里头?近日,记者驱车前往泉州市泉港涂岭小坝村,探寻这个我省最大蒙古族聚居村。闽最大蒙古族聚居村藏身泉州泉港深山里在324国道泉港涂岭段的路旁,有一块通往蒙古族聚居村的指示牌。由于没有专门去小坝村的巴士,只得雇上一辆摩托车,从指示牌旁边的水泥小道驶进,在蜿蜒盘旋的村道上前行5.3公里后,终于来到了小坝村。这次要拜访的老人叫出其英,今年六十八岁,居住在小坝村甘蔗林自然村。这个宁静的村子坐落在半山腰上,屋舍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在绿树的环抱下,生机盎然。“这里是省最大的蒙古族聚居村。”出其英说,小坝村的蒙古族村民占福建省蒙古族总人口数的90%以上。...
· 寻根找祖的领头人——王隆进
(第三任族长王世贤)各位宗亲、各位族友、大家好!今天是我云贵川三省族民代表为修造我们共同始祖整公之墓落成之事,大家来到这里,相会相聚,我怀着无比高兴的心情前来参加这次聚会,趁此机会,在这里向大家说上几句心里话。对于修造整公之墓,是经过三省族委会共同研究确定修造的,现我对三省族委会及负责修造的几位负责人问一声,你们不辞劳苦,尽心尽力,认真负责,现墓碑落成,工程圆满,你们为家族办了一件大事、好事、实事,我代表全体族民向你们表示衷心感谢!整公坟墓的修造标志着我家族后裔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体现了我们家族的团结。我们所有的族氏感到高兴、欣慰和自豪。同时还应该感谢我水城王氏家族为了续修族谱、理清血缘,寻根访祖,弄清堂号的来源,寻找宗族等工作。整公第二十世孙王隆进同志受族委会的委派,放弃自己的工作,不辞劳苦,历尽千辛上河北,下浙江等地进行考证,查对核准,我珠树堂王氏属姬姓之王,西周文王太子晋后裔,属太原...
· 遗民
遗民不世袭徐介之父徐灏为崇祯进士,曾官武陵(今湖南常德)知县。明亡后,徐介不参加科举考试,终生穿丧服,以遗民自居,“白衣冠垂五十年”。徐介本人虽不当官,他却认为“遗民不世袭”,他曾对应㧑谦说:“吾辈不能永锢其子弟以世袭遗民也,亦已明矣。然听之则可矣,又从而为之谋,则失矣。”。参考书目谢正光:《明遗民录汇辑》
· 烽火三国——公孙瓒躲进塔楼
?公孙瓒杀了刘虞,势力一下子增强了不少。但此人打仗有一套,搞地方治理却不怎么行,尤其在用人上很失败。在公孙瓒手下世家大族出身的人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无论多么有才,都进步缓慢,不少人死于穷苦之地。有人问公孙瓒,为什么不用世家大族子弟,公孙瓒的回答是:“对衣冠子弟以及品格高尚的人,你给他富贵他认为这是应该的,而不会感激你。”看来问题出在心态上,公孙瓒的心态像个小市民。而公孙瓒确实喜欢小市民,他所宠信的大多是平庸之辈,其中尤其以算命先生刘纬台、布贩子李移子、商人乐何当三个人最受宠信,公孙瓒跟他们还结成了异姓兄弟。公孙瓒字伯圭,据说他原来的字不是这个,这个字是他后来改的。一家如果有四个兄弟,他们的字里应该分别有伯、仲、叔、季这几个字,公孙瓒为了表示跟刘纬台等几个异姓兄弟很亲,所以自己把字改成伯圭,其他几个人则分别改为仲、叔、季。有公孙瓒撑腰,这些人很快富了起来,都成了亿万富翁。公孙瓒还跟他们中的人结...
· 走进大王背:贵阳深山里有个“举人村”
说起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乡喇平村的大王背村民组,也许大家并不熟悉。然而,走进下坝乡,当地村民说起“大王背”,言语间无不流露出自豪之情:“那个村的柴姓人家,在清代出了十多个举人,是出了名的‘举人村’。”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大王背村民组,获知这个藏于深山的小小村民组曾经的荣光。石碑犹可考一门多举人大王背距离贵阳市中心约30多公里。汽车过了下坝乡喇平村不久,就拐向通往大王背村民组的山道。尽管大王背距离喇平村仅五六公里,但山道蜿蜒陡峭,称其为羊肠小道也毫不夸张。偶有会车,得退回一二百米,借一处路边土坡才能勉强让道。汽车就这样走走停停、艰难行驶,直到层层大山被甩到脚下,眼前风光无限——大王背到了。站在村口,看这座位于海拔1230米的村子,在葱郁树木的掩映下,一幢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木结构老房子独具美感,如同一幅灵动而质朴的乡村图画。这里仿佛与世隔绝,时光并未让其改变。有着200年历史的柴家大院刚进村,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