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代的马政制度是如何确立的?推展进程发展如何?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1
转发:0
评论:0
清代的马政制度是如何确立的?推展进程发展如何?,大家都知道,满清狩猎风气尤盛,可以说满洲人自幼成长于马上,因此满清八旗军队的

  大家都知道,满清狩猎风气尤盛,可以说满洲人自幼成长于马上,因此满清八旗军队的特色也是善于骑马作战。从康熙皇帝到嘉庆皇帝期间,清皇室十分热衷于木兰秋狝,每每都是浩浩荡荡的人群骑着马前往木兰围场狩猎。因此,清朝专门有管理马匹的规定,设立了上驷院和太仆寺两大马政机构。清初沿袭明制,设立了御马监,康熙年间改为上驷院,上驷院的主要职责是掌管御马,以备皇帝巡幸、谒陵及木兰秋狝时乘用。

清代的马政制度是如何确立的?推展进程发展如何?

  马场

  上驷院要负责的御马大约有二万多匹,根据御马的用途不同将其分为两类:内马,即用于皇家乘骑;仗马,主要用于庆典、仪仗。因御马的身份非常尊贵,所以清朝专门有蒙古马医官负责御马的健康。太仆寺分两翼牧厂,其主要的任务是繁殖和训练马匹,以备朝廷军用和差用,设牧长、牧副、牧丁负责管理马群。太仆寺两翼牧厂施行三项马场管理制度:即巡察制度(每年派本寺堂官查验),分群制度(不同种类马匹分开管理),均齐制度(所有牧厂的马匹均实行一样的赏罚制度)。

清代的马政制度是如何确立的?推展进程发展如何?

  马匹

  在满洲贵族统治集团内部,享受的马匹数量与其品级有关,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廷制定了十分明确的出征时所备战马之数。规定亲王出征时,马四百匹,郡王三百匹,贝勒二百匹,贝子一百五十匹,镇国公六十五匹,将军八十匹,副将军七十匹,护军统领、前锋统领、副都统皆六十匹。最少者护军、领催各备六匹,共需官马二万七千七百余匹。

  此外,在八旗兵与绿营兵中,存在不同的马政制度。在清朝,八旗军队的地位要远远超过绿营,其享受的马匹待遇也有区别。据统计,全国各地驻防满洲八旗的官牧之马,大约有十万多匹。满洲八旗,每旗养马二百匹。蒙古八旗,每旗养马一百匹。八旗都有单独的牧厂草场,根据该旗所辖地方牧养马匹。清代八旗养马,一般是“春冬大料,每匹四支谷六升、草二束。夏秋小料,每匹日支谷四升、草一束。”清代绿营中官员的例马也是按照官阶的大小来分配的,具体为提督二十匹,总兵官十六匹,副将十二匹,参将八匹,游击六匹,都司、守备各四匹、千总、把总各二匹。清代绿营的营马,主要由各有关绿营牧厂所牧马群拨给,这些绿营牧厂的规格与条件自然不如八旗。清朝各朝绿营马匹,以雍正朝最多,约在十二万匹以上;光绪朝最少,仅八万二千余匹。

清代的马政制度是如何确立的?推展进程发展如何?

  横店影视城的八旗骑兵演练

  不过自嘉庆朝开始,清朝国力渐衰,不仅停止了木兰秋狝,马政制度也渐废弛,这与牧厂的衰落有关。牧厂衰落的主因是贪污的盛行,嘉庆以后马乾不敷,马兵团喂养不宜,无力赔补,马匹遭变卖之事时有发生。至清末,马政制度荒废,客观上也反映了清军战斗力的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骑士制度是如何兴起的?又是怎么进一步发展的
维斯特洛大陆上虽然有七个国家,但是他们的制度和风俗是基本一样的。即使是最边缘的多恩,也和其他六个王国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说到权力的游戏,最使人注意的一群人就是所谓的骑士阶层。在权力的游戏世界里,获得一个骑士的身份是得到荣华富贵的第一步。只有获得了骑士的身份,一个所谓低下出身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为贵族的机会。对于所有人而言,骑士的身份都是一种荣耀。即使富贵如统治维斯特洛的七大家族,他们的后代也会遵守骑士的传统,也会把骑士的胜利当做自己的辉煌。但是,喜欢权力的游戏的观众们或许不知道,骑士制度并不是维斯特洛大陆的土著制度。在几千年前,维斯特洛大陆上只有崇尚自然的森林之子和相对还弱小的先民居住。那个时候还没有所谓的贵族和贫民。在很久之后,安达尔人从东方来到维斯特洛。这个时候,包括骑士制度在内的一些维斯特洛现有文化才出现。换句话说,安达尔人带来了这一切。对于维斯特洛大陆来说,安达尔人是入侵者。在几千年...
· 解密:土司制度的由来而土司制度是如何消失的?
中国少数民族的土司的制度由来已久,说起土司,不是我们现在吃的吐司,是少数民族的一个管理制度。土司制度对于中国少数民族的管理具有巨大的意义,因此,今天简单跟大家说一说土司制度。一般历史界认为,土司制度始于元代。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元朝没有“内汉外夷”的意识,在元朝的民族等级制度之下,也不可能产生“华夏”―“夷狄”的对应概念,因此也就不可能有“土官”与“流官”的区别。但是土司制度不仅仅包含“土官”、“流官”这种说法,实际上,小编猜测中央政府也不是为了区别华夷才设立土司制度的,关于元朝任用土司土官是否制度化了的问题,尤其是是否具有区别“土官”“流官”意识的问题,可能值得继续研究。但是元朝有意识地任用酋长担任“土司”、“土官”,实行“以夷制夷”的政策,却是事实。因为土司制度实质上是王朝利用当地民族集团的上层以间接统治的形式处理周边民族问题的一种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它与“华夏”“夷狄”的意识并没有直接的...
· 大政奉还:加速了日本的发展进程
幕府将军大政奉还的目的日本19世纪中期,由于幕府统治已经失控,失去了统治日本的能力,维新派人士的不断发展壮大,其中以坂本龙马为首的代表人物,更是向幕府提出要将政权交还给朝廷的要求,当坂本龙马将大政奉还的要求书写成信并寄送给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后,德川庆喜便一口答应了大政奉还的要求。为何德川庆喜会如此轻易答应大政奉还的要求,幕府将军大政奉还的目的是什么,幕府将军大政奉还的目的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幕府将军大政奉还的目的最终实现了吗?德川庆喜幕府将军德川庆喜提出大政奉还后,在公元1867年11月10日,日本的明治天皇答应幕府将军的提议,收回了政权,但却没有握有实际权力,幕府将军之所以答应大政奉还主要基于以下两个目的。其一、幕府将军提出大政奉还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消除倒幕派讨伐的借口,幕府的统治失控,无法将日本的统一管理,日本出现了四分五裂的先兆,国家经济萧条、军事停滞不前,种种情况致使倒幕的支持声越来越...
· 蒋琬理政:蒋琬是哪国的大臣?是如何死的?
蒋琬(?—246年),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宰相。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蒋琬初随刘备入蜀,被任命为广都长,后因不理政事激怒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蒋琬免于一死,后重新被启用,诸葛亮将其悉心培养,并密表刘禅可以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死后,蒋琬继其执政,拜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延熙元年(238年),受命开府,加大司马,总揽蜀汉军政。曾制定由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但未被采纳。延熙九年(246年)病卒,谥号“恭”。蒋琬是诸葛亮去世后指定的治理国家的接班人。蒋琬无疑是一位治国安邦的大才。蒋琬上任后,守国安邦十二年直至病死,充分展现了他的优秀才能和忠贞为国的奉献精神。蒋琬自小勤奋好学,聪颖过人,为乡里称道。年少志高远大,不重政绩,被刘备责罚差点要处死。承蒙诸葛亮爱惜免于一死。蒋琬被免...
· 门阀制度是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
“门阀”,其实古代的“官二代、官三代”的书面称呼。它又称之“门伐”,即门第阀阅。就是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始于西汉中期,“任子制”是一大标志。所谓“任子制”,顾名思义,就是任用子弟为官的一种制度。据《汉官仪》所载:“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意思为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只要任满三年,就可以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官。东汉汉章帝时期,门阀特权制度化已经开始初具端倪了,表现的方式是选官先要以阀阅为前提。王符在《潜夫论·交际篇》中讲道:“贡荐则必以阀阅为前”。“门阀”真正的制度化应该是在魏晋时期,其标志是曹魏时期的九品官人法的颁布和西晋门阀政权的建立。《文献通考》中记载:“自魏晋以来,始以九品中正为取人之法,而九品所取,大概多以世家为主,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故自魏晋以来,仕者多世家。”曹魏时期推行的九品官人的制度,它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州郡大小中正都是由当地著名的世族或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