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国子监逐步衰败,成了科举的附庸,形同虚设,有何作用?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8
转发:0
评论:0
国子监逐步衰败,成了科举的附庸,形同虚设,有何作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中国社会,意味着古代中国读书人的最高追求便是从仕。在此情

  “学而优则仕”的古代中国社会,意味着古代中国读书人的最高追求便是从仕。在此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教育的学校,有私学和官学之分。而国子监则是全国士子都向往的最高学府,它的主要职责主要有两个,一是代表朝廷管理中央官学的核心机构,二是培养官僚后备人员的基地、为朝廷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智囊团。

  清代对国子监的管理尤为重视,主要机构有绳愆厅、典籍厅、典簿厅等负责具体的工作,是在祭酒的领导下开展教育管理活动。祭酒作为掌管国子监的主要领导,主要职责是做礼部和国子监之间联系的纽带,代礼部管理国子监,全面负责国子监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配合皇帝来国子监讲学,主持庙学祭祀活动,负责为监生月考命题等。

国子监逐步衰败,成了科举的附庸,形同虚设,有何作用?

  当然,这些工作不仅由祭酒一人完成,清代朝廷设置一满一汉两位司业辅佐祭酒开展工作。绳愆厅主要负责“凡教官怠于师训,生员有戾规矩,并课业不精,禀膳不洁,并从纠举惩治。务要夙夜尽公,严行约束,毋得徇情,以致废弛”,及负责师生的教学活动以及后勤卫生等,主要负责人是监丞,在清代有一满一汉两人担任。典籍厅,顾名思义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图书馆,典簿厅则相当于现在的财务处、后勤处,负责管理各种票据和文件,当然还有博士负责具体教学工作。可以看出,清代国子监的组织结构已经较为完善,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互为关照,共同培养学生成为维护中央集权统治所需要的人才。

国子监逐步衰败,成了科举的附庸,形同虚设,有何作用?

  有清一代,担任过祭酒、司业不乏有比较著名的学者:刘墉、纪昀、王懿荣、吴伟业、王士祯等,他们无不是德行、学识称著于时的硕德大儒,大多是进士兼翰林出身。国子监到后逐步衰败,成了科举的附庸,形同虚设。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遂废。但是不可否认,国子监为封建王朝培养了一批适用的人才,对繁荣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朝的科举制度,科举的作用
千年科举历史的分水岭我们探究宋代士人的心性——这个“心性”不是儒教用语,而是mentality(心理状态)的译语——时,最大的问题是科举。作为一个士,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成为官僚居人之上,而宋代在制度上使之成为可能的是科举考试。同是父亲早逝、后被母亲和母亲周围的人(娘家或后夫)养育的范仲淹和欧阳修的成功故事象征性地说明了科举的权威。两人都是科举中进士,后在官界步步高升,最终成为士大夫们的领袖人物,君临士大夫阶层。范仲淹的政敌吕夷简、欧阳修批判的骈文家杨亿,虽然都有守旧派的印象,但是其实都是科举中举后进入官界的新官僚。唐代科举允许事前请托。考生把平时做的诗写的文章进呈给考官推销自己的现象很普遍。宋代真宗时禁止,考官只能阅匿名的考卷。更有欧阳修当考官的嘉祐二年(1057),科举考试突然要求用古文写答案,一直学习骈文写作的考生们一时大闹。但是这次考试却有苏轼、苏辙兄弟以及张载、吕惠卿等后来扛起时代大...
· 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了,百年来人们一直对它褒贬不一。其实,当我们冷静、科学、理性地对它重新审视,不难发现,它蕴涵着十分珍贵的可供借鉴的基本原理——选考。所谓选考,即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它与现代西方人事行政学中的“考选”(Selection)概念大体相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考试的做法起始甚早,如乡兴贤能过程中的射选,贤良的策问,秀、孝的策试等等,皆可视作不同类型的考试。不过真正严格意义上的考试,却是自科举制开始的。因为这之前的种种考试,大多只是通过此种形式来确定授官等第或检验举主荐贤的态度,而非试有黜落,故还不算真正的考选。科举制时代,“一切以程文为去留”(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换言之,即白丁能否释褐为官,全凭考试成绩为转移。这样,考试就成了选官唯一的决定性因素,而只有这种考试,才属真正的考选。以考试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作出的最佳选择。考选制度,应该是也必须是包含着这样几...
· 土田附庸
土田附庸「土田附庸」一句,出自《诗·鲁颂·宫》篇,其云:「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土田附庸」是指附属在土地上作为仆庸的耕作者。分封制度下,封君拥有三批属民,一是担任官司的人,一是分配的殷遗民,一是附属在封地上的原居民。「土田附庸」即指其中的第三批。
· 附庸星
历史也门占星术的附庸星的设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2年,来自也门示巴王国的无名氏牧民观测到当年3月5日出现的日全食,他用南阿拉伯字母记载了此次日食并设立了附庸星/附属行星。之后,示巴王国的祭司们把太阳、月亮、金星、火星和土星五个天体放在重要位置,同时平分了水星和木星,也门占星术的附庸星基本定型,之后以它为基础发展成西洋占星术的守护星、擢升行星和“行星喜乐”(PlanetaryJoy)。1631年,东非埃塞俄比亚的天文观测者通过观测两次月全食,将传统上不属于占星术的地球编入也门占星术的行星当中,并取代金星成为双子座新的附属行星。工业革命之后,也门占星术与西洋占星术先后接纳天王星(1781年发现)、海王星(1846年发现)以及1930年发现的冥王星(2006年降级为矮行星)。20世纪上半叶,艾丽斯·贝利(AliceBailey)将七射线融合于西洋占星术的守护星与也门占星术的附庸星而冶为一炉,创造...
· 国子监
沿革作为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在先秦以前,周代称辟雍,虞舜时称上庠,五帝时称成均,汉以后称太学。隋朝初期,设立国子寺,不久改称国子监,并同时赋予主管全国教育行政职能。而在以前,太常兼有管理全国教育事务职能。隋、唐等朝国子监内往往又设太学、国子学等。招收留学生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日本政府遣子弟入监,增建国子监号舍。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秋,琉球中山王遣其子日孜每及陪臣之子等至京,入国子监读书,“琉球于诸夷为最笃,国家待之亦为最优。”国子监进入清朝时代后,亦招收朝鲜、俄罗斯、中山王国、日本等国派遣人员来华,故设有号舍,专供留学生居住。清代特设琉球学馆,作为琉球学生读书居所。各地发展中国北京国子监辟雍殿中国隋以后各朝都在京师长安、洛阳、开封、南京等设国子监。宋时,只招收七品以上的官员子弟为学生,在建太学前为国家最高学府。明初于京师应天府设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立有校规,对监生的生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