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捐官的名目大体可以分为哪几种?都有谁会买官?
捐官,也就是纳捐买官。这项制度始于秦,是专制国家施行的一种用捐款换取官职的手段,也是明清官吏的来源之一。清代的“捐官”名目繁多,大体分以下几种:
(恶搞漫画)
一是“捐实官”。这种花的钱最多,但也不是捐了官就能当差,而是有机会时补缺,没有缺的时候就等着吧。不管捐的是京官还是外官,程序都是这样。这时候,捐官只是有了个虚衔,没有实权,要想补缺,得去吏部报到,称为“投供”,然后抽签分发到某一省候补,当然也需要更多的银子去活动关系。
(吏部执照)
二是“捐出身”。大概有两种:一是“记名”,主管官吏记下你的个人信息,恭喜你,这代表你有做什么什么官的资格。如果你们家很有钱,你也不想费力去做什么官,那就不用再花钱了,你已经可以穿着官服出去显摆显摆了。(纨绔子弟既视感!)第二种是捐“虚衔”、“顶戴”。这是一种类似荣誉职称的东西,你可以享受一些特殊身份才有的配置,比如穿戴这种官品的官服呀,使用官用的车辆马匹呀等等。
三是“官再捐官”。顾名思义,就是捐官的人本来就是官来着,比如后补的官花一笔钱可以补缺,被革职的官花一笔钱可以复职。
四是“捐考试资格”。就是花一笔钱买一个“监生”,取得考举人的资格。“监生”,就是网子监中读书的学生。这种“监生”是拿钱买的,所以经常被社会上的人看不起。
(清代捐官证据)
捐官的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商人,做生意发了财,但社会地位低,被人看不起。这时候捐个官就可以抬高身价,与地方官称兄道弟、平起平坐,出去办事面上也倍儿有光。另一种,虽是官宦子弟,但科举考试老是考不上,家里也一般般,不是什么大贵族,总得有个谋生之道,那就捐个官吧。
清代捐官之风大盛,而冗员大多数得不到实职。花钱补上实缺的呢,大多没什么才干,平庸至极。更有甚者,“千里为官只为财,”为了贿赂上司,也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之欲,他们只会变本加厉,搜刮民脂民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