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年货买了不少,你知道关于汉朝就已经有年货了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8
转发:0
评论:0
年货买了不少,你知道关于汉朝就已经有年货了吗?,从古代传统热闹的赶年集,到今天方便快捷的天猫年货节。办年货的形式一直在变,但
  从古代传统热闹的赶年集,到今天方便快捷的天猫年货节。办年货的形式一直在变,但是年货之于过年的意义,一传2000年。  

  谈年货的历史,要从汉朝开始。

  古代的春节,尤其是夏商周三代,由于历法的变化,并不一定是在农历正月初一。

年货买了不少,你知道关于汉朝就已经有年货了吗?

  直到汉武帝时期,才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春节的日期才算固定下来。

  在古人最早的认知中,春节不是一个吉利的日子!

  “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一直到九月初九,按照古人观点,都是阳中之阳的日子,是灾难性的日子。”

  这就跟竹子一样,遇到节了——竹子哪儿都是光滑的、顺的,就节那个地方是疙瘩的,所以,这种日子叫节,所谓春节,就是春季里最不吉利的日子!

  日子不好过,但还得过,所以人们就想出各种过节的办法:驱鬼辟邪、祈福迎祥。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种过春节的习俗。

  两汉:饺子+爆竹

  春节形成于汉朝,过年期间最传统,也是最必不可少的年货,饺子和爆竹,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

  沿袭上古到秦一脉的建制,祭祀是汉代春节的主要节目,主要是求个一国人整整齐齐。

年货买了不少,你知道关于汉朝就已经有年货了吗?

  过年饮食习俗上,汉朝人着重在防病、健身的作用。

  比如,将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五种辛香料放在一起吃。

  东汉一代医圣张仲景,把这些祛寒的药材用面皮一包,就是饺子。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如……爆竹。

  《通俗编排优》记载:“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

  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火药的配方还在炼丹术士手上的时候,汉朝人用火烧竹,毕剥发声,以驱除山鬼和瘟神。

  唐、五代:屠苏酒+春联

  爆竹确实很好玩,到了唐代还是很流行。估计王安石就很喜欢玩:“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年货买了不少,你知道关于汉朝就已经有年货了吗?

  唐代的“年夜饭”,岁宴之上,必不可少的节物有屠苏酒,敦煌文书中所记录的节候赏物,就有“岁日赏屠苏酒、五辛盘、假花果,胶牙饧”。

  这种家家迎新的屠苏酒,据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主要是为了“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跟汉代的饺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安石放了爆竹,喝了点小酒,又来了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根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

  神荼与郁垒

  后来的桃符发展分为两支。古代普通人不认字,神荼郁垒就画成画吧,就成了门神画。

  另一支,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感觉学士文笔不行,就自己来了一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这是五代的事了。

  两宋:世界CBD的年货海

  大家都知道宋朝人会过日子。

  《清明上河图》中,开封就是11世纪的曼哈顿,世界的CBD。

  在宋朝过年,需要购买的年货还真不少。

  《武林旧事》第三卷有一节《岁晚节物》,罗列了一大堆年货清单:

  腊药、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春帖、天行贴儿、金彩、缕花、幡胜、馈岁盘盒、酒檐、羊腔、果子、五色纸钱、糁盆、百事吉、胶牙饧。

  “锦装”即新衣服。《东京梦华录》云:“正月一日年节,……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

  “新历”即新历书。宋代历书由朝廷颁行,详载一年节气与吉凶宜忌,每到年尾,须扔掉旧历,换上新历。据《宋史·礼志》,大臣历书一向由皇帝赐给,民间则享受不到这一待遇,只有去市场上购买了。

  以上清单当中,衣服、肉类、果品、门神、金彩和金银纸也是咱们现代人过年要办的年货,但是桃符、幡胜、糁盆、酒檐和百事吉放到今天就显得颇为稀罕了。

  清、民国:赶年集,办年货

  到了清朝,过年之前有专门的集市,叫做“年集”。

  《京都风俗志》: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如桌几笔墨。人丛作书,则卖春联者。五色新鲜,千张炫目,则卖画幅者。

  以及芦棚鳞次,摊架相依,则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积满道,各处皆然。人家铺肆,择日撢扫房屋,谓之扫房,整顿内外一切什物,买麻秸、栢枝、米面、菜蔬,果 品、酒肉,鸡鱼,凡食用之物,置办一新,以预过年。

  沈太俟在《春明采风志》中对老北京年货市场、备年景象也有记载。

  写道:“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走马,风筝、鞬毛、口琴、纸牌、拈圆棋、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买办一切,谓之忙年。”

  孙犁 《画的梦》:“年集就是新年之前的集市。赶年集和赶庙会,是童年时代最令人兴奋的事。”

  孙老先生1913年生人,他的童年,在民国。这个时候就有照片了。

  民国之前,正月初一就是元旦。民国政府建立,定了新历1月1日为元旦。

  但是过了2000年春节的中国人不管这个,依旧年三十守岁,年初一磕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年货
另见年货大街(年宵市场)年夜饭
· 年货的由来,古代过年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准备年货?
今年的春节来的格外的早,在民间为了迎接农历的新年,人们会做很多准备,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采办年货,那么你知道年货的由来吗?古代过年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准备年货呢?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图源自网络春节置办年货是寻常人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其中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总之就是春节所要的必须的物品,都被称之为“年货”,其中采购年货的过程被称为“办年货”。办年货的由来已久,如果说真的要找出年货的起源,那应该是在汉朝开始,因为从汉朝开始,人们才开始流行过年的。在汉朝以前,并没有历法严格规定,南北各地的风俗时历也不同,一些地方岁首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正月朔日,而是二十四节气的立春。直到汉朝以后,正月初一被认定为一年的开始,过新年的习俗活动在民间越来越广泛。既然有了过新年的习俗,那么年货也就来了。图源自网络古人办年货一般是会提前10天左右开始准备的,因为古代交...
· 临近新年,备年货热潮将至,古人都准备哪些年货?
备年货是每年临近年关必不可少的热闹活动。各处集市琳琅满目,放眼望去皆是中国红。年货种类繁多,货品细碎,过年要准备的又太多,往往各家各户都会往集市多跑几趟以时常添补。古人一般都备哪些年货呢?跟着小谱一起来探究。年货涉及各类吃穿用度,不光有给家人添置的新衣零食,还有给客人准备的酒水礼品。最重要的,还有一系列的年红,如春联、年画、窗花等。古人备的年货是不是比我们现在还多呢?图源网络置办年货的习俗古已有之,最早或可追溯至汉代。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为稳定的大一统时期,因此很多文化、习俗等都是从此时产生的,置办年货也是如此。古代把备年货叫作赶集,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一般在旧历新年前腊月二十五。年货包括但不限于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等。其实每个朝代备年货的习俗有一定的差异。无论是古代还是如今,年货无外乎吃喝、用品等,这里所说的不同表示某个朝代相比于其他朝代较为显著...
· 秦陇文化—陕西—办年货
关歌传统剧目。写平时好吃懒做又爱耍钱的浪子王二,春节来临前拿其妻靠平时给人纺织积攒的钱,明说到集上办年货,暗里却进赌场耍钱,结果输得一干二净。年货没有办下,回家后胡拉乱扯,编谎欺骗妻子。妻子气得啼哭不止,撇下孩子离家出走。王二自知理亏,悔恨不已,决心痛改前非,抱起孩子,赶上妻子,赔情认错。小旦、小丑唱做工并重戏。1980年史玉中改编。1982年由华县赤水文化站首演,导演任艺振,作曲王俊友。渭南市文化馆存改编本。
· 马年说马:广西约有40万人姓马买年货必备"宝典"
广西约有40万人姓马据《广西马氏概况》资料显示,2008年广西总人口5049万,广西马氏人口约占广西总人口数的0.8%,粗略估计,广西马氏人口约40万。王光荣教授介绍,马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马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而在广西这个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则相对较少。王光荣教授是那坡县人,彝族。他告诉记者,在广西少数民族中,彝族中也有姓马的,但是分布不是很多。据他所了解到的,在那坡县百省乡有两个寨子属于马氏聚居村,两三百名居民姓“马”,而根据彝语谐音取汉姓,有的也姓“麻”。此外,广西壮族也有姓马的。地名南宁中山路原叫马草街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广西一些地方地名带有“马”字,比如马山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南宁的中山路,是一条因美食而出名的路。很多人都未曾想到,这条街过去曾被称为“马草街”。马草街,顾名思义就是卖草的街道。据老一辈回忆,中山路临靠邕江,很多通过水运运到南宁的货物,都是靠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