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俗话说“旗民不结亲”,揭秘清朝“满汉通婚”艰难之路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91
转发:0
评论:0
俗话说“旗民不结亲”,揭秘清朝“满汉通婚”艰难之路,满清入关之前,即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根本不存在禁止满汉通婚的规定。不过当时

  满清入关之前,即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根本不存在禁止满汉通婚的规定。不过当时满族人聚族而居,与汉人交流也比较少,满汉通婚的现象不是很常见。顺治初年,多尔衮任摄政王时期,也是允许满汉通婚的,比如顺治五年(1648年),特地颁发谕令曰:“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辑和亲睦,莫如联姻一事,凡满汉官民,有欲联姻者,皆从其原”。

  但是在多尔衮去世后,开始有了禁止满汉通婚的说法。究其原因,有几种说法:一说满族作为统治阶层,需保持本民族血统的纯正,如《辽阳县志》曾载:“顺治以来…满人与民人不交产、不结婚,意在保持生计及种族(即民族)”;一说因满人与汉人语言、风俗存在不同;一说与入关之初激烈的满汉矛盾有关;还有一种说法是怕满族女子嫁给汉人后影响满族人口的增加。

俗话说“旗民不结亲”,揭秘清朝“满汉通婚”艰难之路

  不管出于何种考虑,清朝禁止满汉通婚的确有了条定,比如乾隆二年(1737年)谕内务府:“向来包衣管领下女子,不准聘与包衣佐领下人;包衣佐领下女子,不准聘与八旗之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又强调了这一禁令,将禁止与满人通婚的范围扩大到了蒙古人、锡伯人等,“蒙古、锡伯、巴尔虎、汉军包衣佐领下之女,照满洲例,禁止与汉人结亲”。乾隆三十一年,又明确规定宗室女性不得与满族之外的民族通婚:“宗室之女不得与八旗别载册籍之户结亲云,即开户也”。

俗话说“旗民不结亲”,揭秘清朝“满汉通婚”艰难之路

  从乾隆朝的谕令可以看出,其并未对宗室男性作出相关规定,而在实际嫁娶中,宗室与旗人娶汉族女性为妻的情况并不少见。清朝的选秀女制度并未将汉军排除在外,于是很多汉军旗人之女都与宗室男性通婚,比如康熙及乾隆帝的母亲就是汉军旗人。清朝很多皇帝都有汉族血统,比如历来对乾隆皇帝究竟是满人还是汉人一直众说纷纭。此外,即便是宗室女性,也有因特定的政治需要而下嫁汉人的。比如顺治皇帝在任中前期,满清政权基础不稳固,因而要借助吴三桂、耿精忠、尚信之等人各地叛乱,为了笼络吴三桂等人,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多尔衮第十四女和硕公主下嫁平西王吴三桂子应熊。十二年六月,和硕显亲王的姐姐下嫁耿精忠。

  在民间,有些地方满汉通婚较为普遍,比如在满汉杂居的东北地区,很多满人都娶了汉人女子为妻,汉人女子采用顶名等隐瞒汉人身份的方式嫁给满族男性,不过满族女子很少嫁给汉族男子。但是在大部分地方,民间禁止满汉通婚较宗室还要严格,一方面与固有的民族观念有关,另一方面清政府对民间的控制更为严格。

  到了清末,尤其是同治、光绪年间,禁止满汉通婚的措令逐渐被废除,这大概与满汉民族间的对立逐渐弱化有关,同时汉人的崛起也是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八旗子弟不结亲:揭秘清朝“满汉通婚”艰难之路
满汉通婚:满族人建立清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推行八旗制度。旗人与非旗人有着非常严格的区别。满洲人都编入八旗;以后又将归顺的蒙古骑兵也编入八旗,称为蒙古八旗;同时又将部分最早归附努尔哈赤的汉军也编入八旗。此外,八旗还包括部分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锡伯族。于是以北方各少数民族和部分汉族旗人为一方,以汉族绝大多数未被编入旗的人为另一方,加以区别。所有在旗的人称不在旗的汉人为“民人”。于是在八旗中形成了一种叫做“旗民不结亲”的风俗。这种风俗在满族内部又被称为“满汉不通婚”。因此,严格来讲“满汉不通婚”并不是指满族人不能与汉族人结婚,而是指八旗内部可以通婚,但是旗人不可以与旗外民人结亲。最初,北方各少数民族只在本民族内部的不同氏族或血缘较远的部族中通婚。自清代以来,各民族之间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逐渐波及了通婚。特别是上层贵族的民族通婚,形成一种导向,以上行下效的潮流推动了民间的民族通婚。比如...
· 溥仪大婚打破满汉不通婚祖制
如果说溥仪的第一次大婚,让他在前半生的爱情生活中充当了悲剧的角色,那么已界天命之年的溥仪再次“大婚”,则让他平生第一次有了真正的家,感到了人生原是充满乐趣的。溥仪被特赦以后,过了几年独居生活,不少人开始关心起他的婚事,很多领导同志也多次过问。作为溥仪的七叔载涛又何尝不关心侄儿的婚事呢。他有意将自己的干女儿介绍给溥仪,于是在政协礼堂请客,安排他们见了面。这位小姐未曾婚配,年轻貌美,打扮入时,仪态不凡。吃过饭,载涛邀请大家到三楼舞厅跳舞。小姐首先热情的邀请溥仪下场,溥仪本不太会跳,但又不好意思拒绝。尽管只是笨拙的跟了几圈,也足以让这位小姐出尽了风头。后来,这位小姐便开始频频不断地找溥仪,一会儿求他写字,一会儿又教他学唱昆曲,一会儿又要逛街遛公园。见溥仪始终未开口,她便主动表示了自己的追求和心愿。原来,小姐的爷爷是穷孩子,后为老醇亲王收留,逐渐提拔起来,做了官,发了财。可是此时的溥仪,对念念不忘...
· 清朝时满汉不能通婚,为什么乾隆的女儿能嫁给孔子的后裔
乾隆皇帝有个女儿,是孝圣贤皇后所生,两人对她十分钟爱。这位公主脸上有个黑痣,据相术说这个黑痣主灾,破灾的唯一办法是将公主嫁给比王公大臣更显贵的人家,这就只有远嫁孔府了。因为只有衍圣公可以在皇宫的御道上和皇帝并行;皇帝到曲阜时,也要向衍圣公的祖先——孔子,行三跪九叩大礼,这都是别的王公贵族所没有的荣耀。因此,乾隆第一次到孔府时,就说定将女儿下嫁孔府。但满汉不能通婚,为了避开这个族规,乾隆便将女儿寄养在中堂大人于敏中的家中,然后又以于家闺秀的名义嫁给第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孔府的后人称她为于夫人。《孔府内宅轶事》还说:孔宪培的名字是乾隆赐给的,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二月和公主结婚。结婚前,从京城到曲阜,百官运送嫁妆每日不停,整整运了三个月。结婚时,孔宪培亲自入京迎娶,乾隆召见并赏赐大批礼物。公主所寄养的于敏中全家也随同迁往孔府居住,从此孔府里就有了这户外姓亲戚。按照孔府家规,衍圣公的兄...
· 八旗子弟是哪八旗?揭秘清朝八旗等级排名
满人跟女真人是同种族,旗人则是清代对于被编入八旗的人的一种称呼,清代的八旗以满族为主体,还包含了汉族跟蒙古族的其他民族。八旗中除了清朝皇族的宗室以外,还包括八旗满州、八旗蒙古及八旗汉军,八旗汉军及八旗蒙古由归附的汉人跟蒙古人所组成。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努尔哈赤在创业时,只有一支黑旗军,后来接收了邻近的一大批部落组成新的一旗红旗,努尔哈赤将自己原有的黑旗部队交给兄弟舒尔哈齐,自己统帅新建的一旗红旗,以后他收编了实力曾经很大的满族哈达部,哈达部很大,不能编入原来两旗,所以另建了第三旗白旗,白旗旗主由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担任。这就是最原始的三旗。舒尔哈齐和褚英先后被杀,努尔哈赤将三旗分为八旗,白旗被一分为三:正蓝旗,21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正白旗,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镶白旗,旗主是褚英长子杜度;黑旗被一分为三:正红旗,旗主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镶红旗,旗主是代善...
· 清朝八旗中哪个旗地位最高?并不是正黄旗
160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最初,只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4旗。到1615年,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制度得以完备。后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按照满八旗制度,建立了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他们与八旗满洲一起,构成了八旗军的整体。那么,在八旗中,哪个旗的地位最高呢?在清朝入关之前,皇帝直接统领两个旗,即正黄旗和镶黄旗。毫无疑问,这两个旗的地位最高。其余6旗由皇帝的子侄率领,地位略低。清朝入关后,随着正白旗旗主多尔衮被顺治皇帝清算,正白旗也被顺治皇帝纳入统领,于是皇帝亲领的旗就变成了3个,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它们被统称为“上三旗”。地位最高。其余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白旗、镶蓝旗被称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分领,地位较次。很多人认为,在“上三旗”里面,一定是正黄旗地位最高,是不是这样呢?其实并不是。在“上三旗”里面地位最高的是镶黄旗。这是因为,清太祖努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