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为何只有秦国成功了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2
转发:0
评论:0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为何只有秦国成功了,威震天下的秦军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在大争之世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为何只有秦国成功了

  威震天下的秦军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在大争之世的战国时期,秦国正是靠着精锐的秦军一扫海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这支新锐的秦军正是秦国商鞅变法的产物,秦国通过变法成为一个崛起的西方大国的同时,山东六国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变法,那么为何只有秦国通过变法成为强国并吞天下,而山东六国毫无招架之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揭露山东六国是如何变法以及为何只有秦国成功的原因。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为何只有秦国成功了

  齐国临淄复原图

  齐国是传统的东方大国,是齐国首开变法风气,春秋时期管仲开始在齐国变法,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由于管仲推行改革,齐国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之后齐国“九合诸侯”“尊王攘夷”确立霸主地位,但是齐桓公死后,诸子争立,齐国内乱,霸业衰落。田氏代齐后,齐威王任用邹忌进行,但是只注重吏治,选材,官场风气有所改变,但是难以触动齐国根本,因此变法成效不大。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为何只有秦国成功了

  李俚变法

  战国七雄当中第一个变法的是魏国,魏文侯任用李俚,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作为战国诸侯中第一个变法者,魏国的国势,在魏文侯在位的时期达到了一个巅峰。他在位的50年,是魏国雄霸天下,称雄于诸侯的50年。非常可惜的是,李悝死后人亡政息。在魏惠王(魏文侯之孙)晚年时期,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变法所带来的最后利好全部败光,魏国走向衰落。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为何只有秦国成功了

  韩国位于列国夹缝之中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但是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楚国和秦国包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由于底子太差,即使变法也不能一飞冲天,申不害死后,变法同样人亡政息,最终被秦所灭。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为何只有秦国成功了

  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

  燕国地处北方,国小势微,长期被南方的齐国压制,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决心兴复燕国,报仇雪耻。招贤纳士给以优厚待遇,筑黄金台,吸引各国贤士们奔赴燕国。燕国在短时期内招揽了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苏秦、乐毅、邹衍、剧辛。后期又以乐毅改革国政,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秦、韩、赵、魏五国伐齐,获得大胜,五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燕昭王又任用秦开,起兵袭击大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大大开拓了燕国的疆域。燕昭王死,燕惠王即位后,乐毅逃亡赵国,变法人亡政息。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为何只有秦国成功了

  吴起变法

  面对中原各国纷纷变法的形势下,楚悼王任用吴起为楚国令尹,推行变法,雷厉风行,立竿见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正当变法顺利进行时,楚悼王不幸病逝。早就对变法怀有刻骨仇恨、蓄意杀害吴起的旧贵族势力,乘机作乱,围攻吴起。吴起伏在楚悼王尸体上,旧贵族用乱箭射杀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遗体。随着楚悼王与吴起的死去,楚国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也就夭折了。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为何只有秦国成功了

  骁勇善战的赵军

  赵国,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放弃中原人的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国力大强。赵于东北攻灭了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强国,但是在秦赵长平之战中相持三年,赵军因国内粮草短缺而主动出击,结果中了秦军埋伏,被坑杀赵军40万,赵国元气大伤,无法阻止秦军东出。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为何只有秦国成功了

  并吞天下的秦军阵列

  纵观六国变法历史,有半途而废的,有人亡政息的,有实力不济的,有运气太差的,而秦国从列国变法竞赛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秦国选择了正确的改革方案(商鞅变法),选择了正确的人才(商鞅)执行,有强有力的的后盾(秦孝公)支持,又刚好人亡政不息,又在赌国运的的长平之战中战胜对手,而周围又没有刚刚完成强有力的变法后的强国,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促进了秦国完成变法,进而统一华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实施变法为什么只有商鞅变法成功了
还不知道:为什么商鞅变法成功了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许多的变法。在战国这个大变革时代,尤其如此,各国为了强国,都进行了各自的变法。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齐威王的“人治”,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燕国燕昭王时期在乐毅主持下的变法。但是,在这些变法中,没有一个比得上秦国的商鞅变法,哪怕在后世,人们对于商鞅的为人处世有着这样那样的批评,但是却不得不承认他的变法是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变法,并且影响最为深远。那么,为什么商鞅的变法成功了,而与他同时代的人,甚至他之后的变法却都以失败而告终了呢?小编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秦国在当时国力最弱为什么说秦国国力最弱成为了他成功的一个要素呢?在当时,七国的势力已基本形成,其他小国造不成影响,就不作数了。在当时,以经过李悝变法,并且拥有吴起编练的魏武卒的魏国实力最为强悍...
· 战国时期只有秦国变法了吗?变法和改革的区别是什么?
战国时期只有秦国变法了吗?变法和改革的区别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诸侯畏惧。——(西汉)刘向《战国策》春秋战国,是中国走向大一统的过渡时期。如果要用两个字形容这段历史的话,那就是“战”和“变”。何为战?各诸侯国变法示意图其实就是被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各自为政、相互攻伐,这些被分封的诸侯国本来是用来巩固王室统治的,但自从周平王东迁之后,周朝的“礼”已经无法在维持统治,诸侯国为了生存和强大,只有吞并小的诸侯国,扩充自己的土地和人口,战争自然无法避免。何为变?说白了,就是变法,也就是对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大换血,变法不仅能强大国家,还会革掉旧贵族的命,所以这条路各个诸侯国走得并不顺当。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个人的话,人得了小病,打个针吃药就能好,这就是改革,假如一个人生了大病,必须要通过开...
· 战国时期为什么是大秦先成功变法了呢?
今战国相攻,大伐有德。《尉缭子·兵教下篇》这句话,是源自于先秦时期的一本兵书里,这本书的全名叫做《尉缭子·吴子》。相传,此书是先秦一代军神吴起所写,而或许常人不知道的是,在我国军事史上,此书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孙子兵法》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由此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此书的历史地位,而笔者所要说的重点,就在于这句话中所提到的“战国”二字。何谓战国?在历史上,我们一般将春秋与战国合称为东周时期,那是因为,在宏观意义上,春秋与战国都是乱世,都是周王室衰微之时,可如果真的是一样的,那我们为何又将其分成春秋与战国来区别看待呢?而作为当时之人,也就是上述所提到的那本兵书的作者吴起,又为何将自己所处的时代称之为战国呢?其实,吴起的那句话,已经很明白的说明了什么是战国?这么说吧,如果说春秋时期,人们所最追求的和所坚持的,还是道义,是荣誉的话,那么战国时期,就如吴起所说的,国与国之间,则是以互相征伐,互相争夺利益...
· 商鞅帮秦国变法成功为何却落得灭族的下场?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之初,为了赢得民心,便在国都咸阳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声言,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便赏他十金。事小而赏重,大家都感到奇异,谁也没有干。商鞅又宣布:“能搬到北门去的,赏五十金。”重赏出勇夫,有一中年汉子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木杆搬了过去,就得到了五十金。商鞅以此表明他说话是算数的,接着便颁布了变法的命令。网络配图新法施行一年多,很多人包括太子都不守法,一再犯法。商鞅说:“变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贯彻执行,是由于上层有人故意反抗。”便想拿太子开刀,刑之以法。但太子要继承王位,是不能施行的,因此就开罪于他的两个老师,一个被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当时商鞅甚得秦孝公的宠幸,权势极盛,太子无话可说。商鞅的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大大充实了秦国的势力,武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由一个小国变成大国。然而,商鞅正处在仕途得意之时,秦孝公死了,太子继位,是为秦惠文王。他...
· 解密:变法成功的秦国功臣商鞅为何不能保全自己
商鞅最早不叫商鞅,而是叫卫鞅,或公孙鞅。后来因为帮助秦国变法有功,被秦孝公封到商地,从此才称之为“商鞅”。在中国历史上,商鞅很有名,原因就是做了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其实,这个被后人赞誉有加的“大人物”实在有盲目投机之嫌。所谓的变法,也并非己之初愿,凑巧遇到秦孝公这样一个渴望“摸着石头过河”的明主,才让商鞅得以施展抱负,闪耀在了璀璨的历史舞台上。没到秦国之前,商鞅(公孙鞅)并不被人看好。不是其他诸侯国不想图强,关键是对商鞅缺乏信心。商鞅自以为有些本事,却得不到发挥和施展,内心十分苦闷。尤其痛苦的是,七尺男儿还要为如何填饱肚子发愁。走投无路,商鞅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了秦国,最初并没有想要变什么法,只想谋个一官半职混口饭吃。到了秦国之后,秦孝公倒是很高兴。正好没人陪着聊天呢,见来了一个“老外”,就说那你既然来了,就讲点有趣的事吧!见秦孝公挺热情,商鞅的精神头就上来了。但讲点什么呢?把握不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