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什么古代的政府越不作为,老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13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古代的政府越不作为,老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中国古代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凡是政府不作为的,不干事的,百姓就会过上好日子

  中国古代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凡是政府不作为的,不干事的,百姓就会过上好日子。凡是政府积极作为的,喜欢干事的,百姓的日子就很苦。

  这个结论太颠覆三观了!难怪在两千多年前,老子会提出一个“小国寡民”的无为而治的主张,应该是老子在那时候,就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道理的。

为什么古代的政府越不作为,老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

  (老子)

  那么,为什么政府作为了,老百姓日子不好过;而政府不作为,老百姓的日子反而不好呢?

  咱们先来看,古代政府都做些什么?

  古代的政府,层级比较少。汉朝的时候,朝廷以下,一般都只有郡县两级。后来有所增加,但大都不是很多。而且最基层的,也就是县一级。以下就没有政府机构了。

  政府机构用来做什么呢?主要有这些功能:一是征收赋税,二是组织劳役。此外,还真没有其他功能了。

  有人说,不是还有审理案件吗?

  不错,政府确实也在负责司法。但是,一者政府人员比较少,根本忙不过来,鸡毛蒜皮的事情,根本没精力做。二者,政府的工作比较杂,什么都有,司法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所谓的青天大老爷,所谓的明镜高悬的审理案件,在古代,其实只有象征意义。

为什么古代的政府越不作为,老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

  (反映汉朝官员的画面)

  那么,基层那么多扯皮纠纷的事情,由谁来仲裁呢?都是地方上德高望重的长辈、有文化的知识分子、退休的官员等等这些人来负责。这些人叫士绅。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们自治处理。也就是说,根本就用不着政府。

  有人又会说,政府不是还要负责一些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建设之类的吗?

  这个肯定需要政府统一组织。但一般这种事做得都比较少,做得太多,也会影响农业生产。

  还有的说,政府要出台一些政策,比如变个法什么的,要推进呀。其实,中国从古至今,变法是非常少的。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是祖先崇拜,祖先的一切都是好的,最好的是三皇五帝时代。所以,从古至今,都是在古籍中找根据,很少有实施变法的。而且,变法成功了的也很少,基本上除了商鞅变法成功了外,几千年,再没有什么成功的例子。

  我们再回过去看政府的两件常规性的工作。收税和劳役。

  毫无疑问,收税越少,老百姓生活越好。汉初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更多的就是减免税收,甚至多年不征税。古代的土地出产有限,财富总额有限,收得少,老百姓的日子就更好过。

为什么古代的政府越不作为,老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

  (商鞅变法)

  再说劳役。除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一些劳役外,王朝中,农民做的很多是无益劳役,比如帮皇帝修豪华的宫殿,比如出去戍边打仗等等。这些对农业生产肯定是有害无益的。

  当然了,如果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土地的产量,这样的有为也是有用的。但是,一来,古代农业生产水平普遍不高,从战国开始的铁制农具,一直延续到近代,还是这样的生产水平。二来,士农工商,古代不重视工商业,不重视科学技术,瞧不上从事工商业和科学技术的人,也因此造成中国古代农业几千年来“不求上进”。

  当政府的有为不是做这些事,而只是做伤害老百姓的事情的时候,那无为而治对老百姓来说就是福音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我想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拆了贺家祖屋。
祖上的老厦房被我拆掉了,这是前几天的事情。我家的老厦房已经破旧的太破旧了,村里边最老的老人都说不清它究竟建造于何年那月。看房前屋后,看椽头、看粗壮的桴子和檐板、看精雕细琢的大青砖,不难看出它当年的富贵气象和辉煌往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身寒门的母亲嫁到我家,她着实的吃惊我家里这两行高大体面的老厦房。青砖蓝瓦立棱体面,檐口是纯卧砖,青砖白灰线,檐口两端雕花象鼻万卷福。东厦房北山墙镶嵌家训名句,西厦房北山墙是飞檐明柱加看花墙的精致土地庙,据说就那个砖雕土地庙的做工,方圆几十里实为罕见。东厦房南侧山墙挂砖雕“福”,西厦房南侧山墙挂砖雕“寿”字。两个字巍峨大方,曾经在其左上和右下处,分别有阴阳篆刻印章两枚,因年份太久风化模糊不清,难以辨认这两个大字出自哪位高人之手。一到晚上两排厦房,六间屋子,油灯映红了一块块的白色窗格子,冬看烧炕烟,夏有透凉风。家中东侧的厦房拆落较早,那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期,...
· 古代老百姓是如何的?古代是否有部门
首先说一下古代“”的方式——。第一种的方式是“登闻鼓”制度。这是吏民击鼓的一种方式,在衙门(汉代称牙门)的左侧置一大鼓,有冤者(往往是蒙冤被押犯的家属)可以击鼓,由官员加以记载上奏。这种制度起于汉朝。第二种方式是拦驾。一般是者手举状纸,跪在皇帝、大臣或者官员车驾、轿子所经过的路上,拦驾,希望能够除恶扶善,平反昭雪。但是,由于官吏贪赃枉法者居多,因此,大多数官吏不问冤情虚实,一律先按“冲突仪仗罪”责打数十大板,对于不实者更是加重处罚。第三种方式是临刑。一般是指被执行死刑的人在临刑时,以求监斩官明查申冤。但这种,在君主专制社会大多不被监斩官所理会。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三种方式之外,百姓叫冤的方式还有很多,只不过除以上三种之外的方式都只是个别的适用,并没有在民间普及开来,所以没有在后世广为流传。相传,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登上皇位不久,他有个侄子倚仗皇势在街上欺负民女苏小娥。有个身材魁梧的汉子,见到一大堆...
· 古代老百姓是如何维权的?
当今时代,我们都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维权”一词更是在2000年左右,才出现的特有新词,并已成为一种为公众利益及个人权利进行诉讼的文化。由此联想到古代,那时的老百姓是如何维权的呢?古代的“维权”,通常称为“喊冤”。击登闻鼓、拦驾喊冤、临刑喊冤,是古代“喊冤”的三种方式。击登闻鼓,这是百姓击鼓喊冤的一种方式。在皇宫的左侧放置一大鼓,有冤者(往往是蒙冤被押犯的家属)可击鼓喊冤,由官员加以记录上奏。这种制度起于汉朝,而且为以后历代所效法,并不断完善。如宋代设登闻鼓院,专门受理百姓申告冤枉。明、清都设有登闻鼓院,并且规定,如果百姓击鼓申冤被认为的确是冤案,则由通政司奏请昭雪。否则,就认为越级上诉,由通政司送刑部加一等治罪。拦驾喊冤一般是喊冤者手举状纸,跪在皇帝、大臣或者官员车驾、轿子所经过的路上,拦驾喊冤,希望能够除恶扶善,平反昭雪。但是,由于官吏贪赃枉法者居多,因此,大多数官吏不问冤情虚实...
· 古代火折子为什么一吹就能烧起来?
火折子,这么一个牛逼的东西到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小编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终于能够具体的为我们科普一下了。古代的火折子是用很粗糙的土制纸卷成一个紧密的纸卷,用火点燃后再把它吹灭,这时分里面虽然没有火苗可是依然能够看到隐约焚烧的火星,就像是灰烬里的余火,特别易燃,只要在需求焚烧的时分一吹就能使其复燃。有钱人家的火折子就更高级了,首要选用红薯浸在水中泡浓,取出锤扁,再泡加棉花,芦苇缨子再锤,晾干,加硝,硫磺,松香,磷等易燃物质和多种香料而制成,最后折成长扁筒,晚上提前点着放在竹筒里,没有明火但又不会灭,始终都有火星,又由于有磷等易燃物品,用嘴一吹,它就会与氧气充分触摸从而发生反响,然后就点着了。火折子便于携带,而且想用就吹,能够说古代的火折子简直就是在夜黑风高的晚上杀人越货干坏事的必备神器了。火折子的原理在物理学上就是“复燃”,指的就是已经焚烧的东西由于缺氧而处在一种半燃半灭的状况,当遇到氧气后...
· 古代的火折子的制作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一吹就能冒火?
古代的火折子的制作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一吹就能冒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说到火折子,相信大家对这名称多少都有些耳熟了,这是我国古代一件非常常见的东西,那么这么厉害的东西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其实古代的火折子是用非常粗糙的土质纸卷成了一个非常紧密的纸卷,然后用火将其点燃再吹灭,这个时候虽然没有了火苗,但是却有着隐约还在焚烧的火星。就像是灰烬里的余火,特别易燃,只要在需求焚烧的时分一吹就能使其复燃。有钱人家的火折子就更高级了,首要选用红薯浸在水中泡浓,取出锤扁,再泡加棉花,芦苇缨子再锤,晾干,加硝,硫磺,松香,磷等易燃物质和多种香料而制成,最后折成长扁筒,晚上提前点着放在竹筒里,没有明火但又不会灭,始终都有火星,又由于有磷等易燃物品,用嘴一吹,它就会与氧气充分触摸从而发生反响,然后就点着了。火折子便于携带,而且想用就吹,能够说古代的火折子简直就是在夜黑风高的晚上杀人越货干坏事的必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