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用意,仅仅是为了抵御外来入侵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05
转发:0
评论:0
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用意,仅仅是为了抵御外来入侵吗,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因为秦刚刚统一天下,所以秦军士气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

  然而胜利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继续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三十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形成了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

  那么秦始皇为何放弃进攻,而选择修筑长城呢?

  事实上,任何一种军事力量都是由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所支撑的,在秦军的背后是一个刚刚被整合起来的黄河流域铁器时代初期的农耕文明,这就决定了秦军乃至日后所有从中原发家的军政集团都无法做到对匈奴-鲜卑--蒙古等一系列草原游牧势力的彻底消灭。

  地理学上讲到:“长城走向与400毫米等降水线相重合”。这条线对于中国古代史而言,是最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与它能够相提并论的可能唯有秦岭淮河一线了。这条长城线,虽然对于我们现代工业文明而言并不是一个足以影响到社会结构分野的分界线,但它对于以成熟的农耕文明为古代文明主体基石的古代史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这条长城线以北,就是古代农耕文明所无法存续的气候环境,若想在这种环境下维持军事存在,就必须付出远超黄河长江腹地十倍百倍的成本来:农耕人口必须靠迁徙、降水稀少必须靠河流绿洲、寒冷环境只能产出远低于中原的产量、服装被褥的生产也需要靠黄河流域产出补给,若不是河套平原的连片阳坡河边绿洲的存在,蒙恬戍边压根就不可能实现。

  换言之,农耕文明在河套平原存在的情况下,能够做到戍守边塞便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向阴山以北地区的扫荡与征服就更是难上加难。从秦汉帝国的巅峰时期——汉武帝一朝不断打击匈奴,以至于后期国力虚耗到流民四起的程度,就可以看出“灭匈奴”对于秦汉两个帝国的成本是何其之大。而且,秦朝在空间上其实仅仅是以黄河流域作为基本盘的政权,其对南方长江流域乃至关东地区的治理“熟度”远远不够,而匈奴在此时虽然尚未完全控制塞外之地,但也是冒顿单于夺位并拳打四方之前,实力未必能够小觑。从空间资源调集程度上讲,刚刚经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黄河流域未必能够负担得起跨气候带的远征作战,并一举挫败刚刚成为阴山霸主的匈奴。

  更何况,秦军的主体构成依旧是战国步卒,并不具有在战略机动性上能够在漫漫草原抗衡并歼灭全民皆兵、全兵皆骑的匈奴主力之条件,在获得优良马种与天然马场以前,在阴山与黄河之间建筑边塞堡垒(秦长城的基本形态),充分利用步卒的守城优势,把一个个边塞相呼应地连缀在河套平原上,并充分利用北方的各处山脉(从燕山到阴山)才是秦王朝在前述自然地理环境下的最优选择。

  加之匈奴远在蒙古高原,倘若秦军出动,势必使得补给线加长,不利于后勤的供给,对于战争的持续有很大影响,再加之六国灭亡后关东需要安抚,南方也需要加大投入,出于种种考虑,秦始皇于是没有进攻匈奴,而且修筑了长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长城只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内陆的齐国长城
齐国长城春秋时期,诸候纷争,在各诸候国中,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齐在春秋前期,已是东方的大国。史载,其疆土已“东至大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今临朐),北至于无棣。战国期间,齐国地盘进一步扩大,为防外侵,齐国修筑了蜿蜒千里的齐长城。其中,在诸城境内的一段,西南自马耳山入境,沿马耳山、石人山、七泉山、茁山、拔地盘、黑溜顶、摘星楼、马山、磊石山至台家沟南岭入胶南县境,经郝戈庄、皇华、桃林、瓦店、桃园6个乡镇,境内全长60余里。齐威王六年(前351),齐国为防楚国入侵,于国境南部边陲群山之巅筑城墙以为防,后世人称“齐国长城”。《齐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清乾隆《诸城县志》载:“城因山而起,起平阴之防门,缘太山北麓而东,蜿蜒千里,至日照藤家庄后入县境,又东二里,则分流山也。历马耳山、寿芝山、茁山、拔地盘、黑溜顶,为南北大路,西计六十余里;由此而东更历摘星...
· 战国长城的修筑
春秋以前,各诸侯国直接控制的只有国都所在城邑及其附近地区,彼此孤立自守,各城邑间或居民点间都有大片的荒地。因此,当时偏重于“点”的概念。春秋战国之交,这一情况开始有了改变,在一些重要城市之间陆续建立起比较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这就加深了“线”的概念。进入战国时代特别是战国中期以后,城邑星罗密布,规模越来越大,大片荒芜的土地也得到了开垦,这才逐渐有了“面”的概念。各国内地长城的修筑,实际上就是战国军事上“线”和“面”的概念之形成作用于国防建设的必然结果。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战争运动性的增强和作战地域的延伸,各国统治者在重点守御关塞要津和防守城邑的同时,也需要建筑更大规模的防御工程,来尽可能阻止敌国军队深入到自己的腹地,捍卫整个国土的安全。于是,他们就利用建筑河流堤防的经验和技术,将边境上原有的大河堤防连接险要之地加以扩建,将原先的水利工程改造成为军事上的防御设施。其中规模较大、延伸...
· 修筑长城的目的:揭秘古代修筑长城的真实原因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长城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建于十四世纪的明长城。据201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数据,历代长城总长为21196.18千米;而国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公布明长城调查数据,中国明长城总长为8851.8千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人,没有谁是不知道“长城”的。绵延万里的城垣巍立在群山起伏之间,“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无数登上长城者最好的抒怀之语。所谓的长城,也称长墙、长垣,其实就是拉直、拉长的城墙,或者说是以中央王朝为核心、面向北方的浩大城防。长城自公元前七世纪前后开始修筑以来,到17世纪才基本停止,时间跨度达两千多...
· 秦始皇修筑长城死了多少人?
至少是数百万人。万里长城的修建是中国历代王朝修建的结果。所以具体会累死多少工人,历史没有记载。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总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北齐为修长城一次征发民夫一百八十万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征发民夫数万、数十万乃至百万人修长城的记载。资料中说“有多少人为建造长城而被饿死,累死,甚至被指挥的人打死,几百万人修建长城,最后只剩下几万人了”所以应该说死人有百万以上。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极为雄伟的防御建筑工程。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候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万里长城”的名称,始于秦朝。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派蒙恬伐匈奴开始,到始皇死后,秦二世赐蒙恬、扶苏死的时候(前210年)为止,共用5年时间筑成。据史籍记载,秦统一六国后,始皇派蒙恬将军带30万人...
· 追寻历史真相:秦始皇为何要修筑长城
导读: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无人不感叹它的浩大与伟岸,但是你否是直到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真实原因?如果说秦始皇修筑长城只因一句荒唐谎言,你信吗?作者张永廷和张馨文在《秦始皇为何要修万里长城》一文里,告诉我们这看似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是真实的,皆因一句“亡秦者胡也”的谎言而修建。“亡秦者胡也”,万里长城因一句谎言而修一提到万里长城,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尽管秦始皇不是历史上修筑长城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但在人们的印象里,长城与秦始皇有着不解的渊源,提到长城就不能不说秦始皇。网络配图秦始皇是一个有着强烈危机感和忧患感的帝王。当上皇帝之后,他并没有因的成就而陶醉,相反却一直忧心忡忡。大秦帝国是在暴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对的声浪即使很小,但大规模爆发却从未间断。如何谋求大秦帝国的长治久安,是他的心愿也是他的心病,这件事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