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代对于官员的贪污是怎么处罚的,原来是这样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834
转发:0
评论:0
清代对于官员的贪污是怎么处罚的,原来是这样,中国历朝对于官员的选拔不断进行尝试创新,以此希望选拔出精英,治国理政,虽然在

  中国历朝对于官员的选拔不断进行尝试创新,以此希望选拔出精英,治国理政,虽然在此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官吏选拔程序,但掌握权力后难免有些官员会“变质”。为此,中国各朝代都会设立官员监查机构,以减少官员贪污受贿,如御史大夫、御史台、都察院等,与监查机构相配套的则是各种律法。通过监查机构与配套律法的实施,以期最大程度的防止官员贪污受贿。

  《大清律例》经过清代几经修改扩充,最终作为清代的基本法典,其中对于官员的贪污受贿在刑律-受贿一则中作出了详细的处理:

  一、克留赃物:凡巡铺官吏收缴盗贼赃物不上交官府,处以笞刑四十,若将赃物收归己有,则以枉法罪论断。若军人犯之,则杖八十,论盗罪。若胥吏侵吞盗赃,照不枉法律断之,从重处罚。

  大清律例

  二、私受公侯财务:凡官员私下收受公侯财物,若犯之,则处杖一百,罢免官职,发边充军,若再犯则直接处死刑。若公侯与受贿者再犯,公侯则上书自裁,受贿者处以绞刑、斩首或充军。

  三、因公敛财:若没有上司明定,官员因公擅自敛财者,则杖六十,若数额巨大,则绞监候。官员非公务敛财者,以不枉法罪论,无俸禄者则处以杖一百,流放三千里。若京城或外省衙门私自罚取民间财物,则计赃论罪。

  四、家人索贿:官吏不加约束,及家人与借贷者往来,一并治罪。官吏家属奴仆哄抬物价,收受贿赂,若官吏知情处以同罪,不知者无罪。

  五、监察官受贿:凡监察官收受财物,罪不至死。但若枉法,以及贪赃数额达八十两以上者处以绞刑;若不枉法,贪赃数额达一百二十两以上者,处以绞刑。

  官衙大堂

  六、官吏收受财物:凡官吏枉法不枉事者,罢官,不再起用。凡出差巡查官吏,在出差巡查地受贿,以婪赃纳贿例治罪,同时,其所在总督巡抚以不查之罪处之。凡各部院衙门书办招摇撞骗,侵犯国法者,处斩,知情者发配云贵两广。凡差吏勒索贫民,若赃物一两一下者,处杖一百;若赃物一两至五两,处以杖一百戴伽一月;十两以上者充军至绞刑;若犯有人命不论赃款数额,处斩监候或绞监候。凡官员贪污受贿,其月俸若达一石以上,其收受赃物数额一两以下者处杖七十;贪赃数额达一两至五两者,处杖八十;贪赃数额十两者,处杖九十;贪赃数额达十五两者,处杖一百;贪赃数额达二十两者,则处杖六十并判徒刑一年……若达八十两者,处绞监候。凡无俸禄或月俸禄不到一石者,不枉法,贪污一百二十两以上处以杖一百,流放三千里。如顺治十七年(1660年),山东巡抚耿焞贪污一案爆发,由于其已死,因此没有给予明确判决,涉案人员贾一奇由于贪赃数额巨大判绞监候,杨桂英贪赃数额达十两以上,革职查办,杖四十,并流放至宁古塔。

  七、在官求索财物:凡土改归流及边疆偏远地区,若官员骚扰及受贿,则以挑动边患重中处置。凡文武官员勒索土官,则徒三年,就近充军。凡云贵、四川、两广等地方官敛财、强买卖,则徒三年以上及就近充军,若无强买卖,则照常处置。

  八、官员事后收受财物:若事后收受财物,且枉断者,以枉法论处,若无枉法,以不枉法论处。其中无俸者较有俸者罪减一等,若官员枉法严重,则从重处罚。若官吏依律为民,则不追夺诰敕。

  九、坐赃致罪:无论公私,官员皆不应收取的的财物,官员若收受,乃为坐赃罪。坐赃一两以下者,判笞二十,一百两以上者,判杖六十并徒一年,五百两者,处杖一百,徒三年。

  虽说清代有法典专门应对官员的,但法典是否应用也是在最高统治者的一念之间,如康熙时期的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徐乾学,其在湖广巡抚张汧案件中受连,但在康熙帝的包庇下,最终不了了之。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余国柱,公然勒索下级官员,同时与纳兰明珠结党营私,买官卖官,按照清律最起码也是流放或充军,但在康熙帝的旨意下也只不过是罢官。因此清代虽有明文细律防止和惩处官员,但依然只是“人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宋朝对官员是怎么处罚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要问哪个朝代的吏治最成功,肯定非宋朝莫属。宋朝出现了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包拯这样一些数不清的彪炳千秋的大政治家。宋朝的官员们大多都敢仗义执言,他们的政治人格是最健全的。宋朝官员们的现象,在历朝历代的比较中,也是最少的。宋朝的农民起义虽然很多,也有官逼民反的现象,但是这些农民起义的规模都不大,而且很容易就被平定了。之所以规模不大,又容易被平定,根本的原因,就是官员造成的社会矛盾没有那么尖锐。有一种观点认为,要想保持良好的吏治,就应该用重典。只有严厉惩治,才能保持风清气正。但是宋朝却很少用重典,宋朝对官员和知识分子都比较友善,很少像秦朝、明朝那样严酷杀戮。宋太祖立下的“不准杀文人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誓碑,虽然并不完全确定其真实性,但是宋朝确实很少对官员进行残酷的肉体处罚。没有进行残酷的肉体处罚,而宋朝却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吏治氛围,那么宋朝是...
· 清代小说家李渔是如何防盗版的呢?原来是这样
顺治八年(1651年),暂居于南京的李渔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传奇大集《怜香伴》。根据以往的经验,李渔断定这本书一旦付梓上市,立刻会引来无数非法书商的猖獗盗版,到时候,自己呕心沥血熬出来的成果,又只能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虽说遭盗印后可以状告那些无良书商,但自己必然也要遭受损害,而且盗版商远不止一两家,要一家家地找出来对簿公堂,既费时又费力,这对于惜时如金的李渔来说,是极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呢?李渔坐在房间里,整整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李渔挥笔写了一份诉状,并装束一新,接着便对家人众仆说要去南京府衙告状。家人忙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李渔回答说:“昨日我有一批新书从兰溪老家运往南京,不料刚一进入南京地界就被强盗劫去了。遭遇这种事情,我岂能不去衙门报案?”家人众仆人一听,可吓坏了,这哪儿跟哪儿啊?在房间里坐了一个通宵想法子,该不会脑筋用过头想傻了吧?先不说你在这一年里根本没有回...
· 计步器是怎么计算走了多少步的?原来是这样
廖勇,是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工程师。他表示,“最开始的计步器是机械式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跟摆锤一样。因为人在走路的时候是会把那个摆锤带着动。它动一下,基本上就是人在走一步。然后摆锤动一下,和金属接触通电,就记了一步。”智能手环和计步软件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原来,计步器是依靠摆锤与金属的接触,才能记录我们的步数,可是现在流行的智能手环和手机里的计步软件也是这个原理吗?廖勇解释道:“现在的手机手环里面,它一般是用一个非常小的芯片,叫三轴加速度传感器。通过这个加速度传感器,可以测量手机或者是手环在三个不同方向上的加速度。然后通过对这个加速度的值进行计算,就可以大概测出走路的步数。”那么,这种加速度传感器是怎么知道我们走路的步数呢?“有一种特殊的材料,叫压电陶瓷材料,根据作用在上面力的大小产生不同的形变,就可以产生不同的电压变化,通过作用在上面的力来测量出加速度,然后通过加速度就能够判断出人在走路的...
· 包公原来是这样的——砚台的故事
世人皆知,包公是清官。《宋史·包拯传》记载,包公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我们知道,端州最有名的特产是砚台。此前历任官员到端州,都会搜刮大批砚台,一部分收入囊中,一部分送给故友亲朋,一部分献给朝廷大佬。而包公呢?“岁满不持一砚归。”上任时两袖清风,离任时清风两袖,连一方砚台都不带走。徐志摩诗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稍作调整可咏包公:“悄悄的他走了,正如他悄悄的来;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方砚台。”宋代端砚,长19.5厘米,宽12.3厘米,厚3.8厘米,传为北宋书法家米芾所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个民间故事是这么讲的。北宋时,端州每年要向朝廷进贡十方砚台,而地方官中饱私囊,将进贡数量私自增加了几十倍,多出来的那些砚台,自然成了地方官的私有财产。包公到任后,又将贡砚数量减少到了十方,自己一方都不要,端州百姓都很高兴。到了包公离任那天,成千上万的端州...
· 包公原来是这样的——嫂娘的故事
在明代词话和清代评书中,包公有两个哥哥,大哥名叫包山或者包忠,二哥名叫包海或者包全。两个哥哥都结了婚,大哥大嫂忠厚老实,二哥二嫂奸诈自私。包公出生后多灾多难,父亲不喜欢他,二哥二嫂怕他长大后分家产,想方设法谋害他,多亏大嫂多方保护,包公才得以长大成人。所以,包公对大嫂感激终身,亲切地喊她“嫂娘”。幼年包公的多灾多难是艺术虚构,他的嫂娘当然也是虚构出来的。套色版画《包公赔情》,讲的是包公误铡侄子包勉,向嫂嫂赔礼道歉的故事。读者黎萍女士供图浙江宁波天一阁原藏《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叙录包氏祖先及历代子孙:始祖包业,二祖包袭,三祖包士通,四祖包令仪。包令仪生有三子,长子包莹,次子包颖,三子包拯。故事中的包公有两个哥哥,宗谱里的包公也有两个哥哥,看起来故事很可信。但是,按包氏宗谱记载,包莹和包颖都早早地夭折了,包公成了包令仪事实上的独子。所以,包公不可能有嫂嫂,更不可能有嫂娘。包公的儿子倒是有一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