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秀才不能当官,为什么古代人还是热衷于科举考试?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0
转发:0
评论:0
秀才不能当官,为什么古代人还是热衷于科举考试?,自从有了科举制度以来,历朝历代的读书人趋之若鹜,都以金榜题名为自己的终身奋斗

  自从有了科举制度以来,历朝历代的读书人趋之若鹜,都以金榜题名为自己的终身奋斗目标,有的呕心沥血,有的寒窗苦读,有一种不考上绝不罢休的劲头。

  由于各个朝代的制度和规定不同,有的即使考上了举人进士也不一定有官当,有相当一部分做为替补队员,等有了空缺才能补上,有的人等了一辈子,也没有等来这么一个机会,这里面还需要送礼打点,有的举人进士清高自傲,瞧不起这种官场上的潜规则,宁可不做官,也不愿做这种龌龊的事情。

  既然考上了,还不能保证有官当,为什么还这么热衷于抖考呢?我们看影视作品,里面常常有一些举人进士虽然没有做官,而他们的生活却非常富裕,什么都不干又拥有很多财产,他们的钱是怎么来的呢。这里面就有你不知道的好处和利益。

秀才不能当官,为什么古代人还是热衷于科举考试?

  科举分四个等级,秀才、举人、进士和状元,每一个等级的待遇不一样。

  先说秀才,考中秀才的,就是国家一等公民了,可以享受以下特权;不论你是种田经商开店,一律兔税,不负担任何徭役,如发生战争,有什么重大工程,都与你没关系。你可以做一个清闲自在人,见官不跪,如果犯罪还能免除拷打等皮肉之苦,无论生话困难与否,可享受国家补助,有低保,可以开私塾当先生,吃喝不愁,生活接近小康水平。

  考中秀才,虽然没有光宗耀祖建功立业,却能受到乡人的尊重,己经有了绅士的派头。这就算出人头地了,有人说“穷酸秀才”,其实,秀才是“酸”了点,但不至于穷。

  虽然秀才是不能进仕途的,不能做官,但考中秀才,也不枉是读书人。

秀才不能当官,为什么古代人还是热衷于科举考试?

  考中举人,

  除了拥有秀才所有特权外,另外还有,当官的机会增加,享受津贴的数目增大,还可以荫庇子孙免税免徭役。清朝雍正时期,每个举人可以免除100至200亩的地税,有免除十几户人家徭役的特权,只要你脑瓜够活,心眼够多,手段够精,成为大财主指日可待。这就是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那些举人啥也不干,动动嘴皮晃晃脑袋就来钱的主要原因。

  如果入仕途,最高可做到地市级。

  考中进士,

  那就是国家特等公民了,是国家培养干部的主要后备力量,是第一梯队,做官起步高,以副县级开始,有封疆大吏的希望,假如有能力,造化好,进入中央领导集团也不是没有可能。即使不做官,以上种种特权,也足够让你非常滋润的消遥自在的过一生。

  当然,考中状元又另当别论,面朝天子,参与国事,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时候到了。

  有这么多好处,谁不好好学习,奋起读书,万一考上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人为什么热衷于科举?
在1400多年前,隋朝开科举,唐朝把科举之风进一步扩大,唐太宗李世民看着鱼贯而入的考生,兴奋的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科举制在封建朝代地位非常高,几乎是寒门子弟走出阶级固化的唯一一条路。然而即便是屡试不中,也有很多人穷经皓首,为之奋斗一辈子,那么就证明科举不止是为了做官这一条路,对于古代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为了功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诗人孟郊写下了高中进士之后的欢畅心情。昨天还是普通老百姓,通过科举,就能够面见皇帝,获得官职,这种巨大的落差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在古代,生产力落后,很多普通老百姓都是挣扎温饱线上,然而一旦科举成功,就能够获得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这个也是最直接的因素。2,为了家族古代的参加科举,是一个家族的行为,类似于风险投资,供养如韩姓,朱姓家族里有学习天赋的人读书,若是科举金榜题名,对于一个家族而言,是非常大的荣耀,这个家族在当地的地位就得到了很大的...
· 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考试?不是不想是不能
在李白的生平里,有件事非常可疑——他终生不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为什么呢?唐代人要出人头地,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王公贵族的后人,可以蒙荫,普通人正规的渠道就是考进士。孟郊46岁终于考上进士了,心花怒放地写了一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堪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代考上进士之后,有两样最荣耀的事情:一个是慈恩塔上题名。还有一个就是游街。放榜之后,所有的青楼张灯结彩,夜夜笙歌,都是新科状元来游。网络配图而李白根本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这跟他的身世有关。在唐代,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唐代考进士,先要通过资格审查。审查的时候,要注明:一、“郡县乡里名籍”,就是要注明你是哪个地方的人?二、“父祖官名”,就是你的父亲,还有你的祖父,叫什么名字,干什么的?此外还规定,如果家里是做买卖的,或者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是做生意的,就不能来考进士。当然,罪犯的后人更没有资格。李白的身世...
· 古代人为什么孝顺?
在很多的古典名著里,就描述了很多古代人对孝顺的重视,例如三国演义里面徐庶老母被曹操所抓,只得离开刘备亲自去救。李逵遇到“假李逵”李鬼,本来打算取其姓名,因为对方说有80老母要养,李逵不仅对其赞赏,还给与钱财。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里,“以孝治国”,孝一直是统治者所提倡的。古代人孝顺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1、社会文化背景宗法制度与儒家思想:古代中国是宗法社会,强调家族和血缘关系的重要性。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将“孝”看做个人品德的最高水准。而孔子也大力提倡孝道。汉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举孝廉”制度,将孝道与选拔官员相结合,孝的社会地位一下子被无限拔高。家庭结构与生活方式:古代家庭结构以大家庭为主,几代同堂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情况下,孝顺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维护家庭和谐、促进家族繁荣的重要手段。2、生存与繁衍的需要提高生存概率:古代生存条件艰难,讲孝有利于人类抱团提高存活概率。子女照顾...
· 古代人不能随便剪头发为什么曹操还要割断头发呢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曹操断发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战乱是很经常的事情,曾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在康乾盛世时期也曾经发生过一百多次的,当然这些没有真的波及到全国,不在事发之地的百姓还可以安心生产,但是在大时期,这些百姓想要安心生产,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这时候就需要统治者出来安抚百姓,让百姓在战乱年代不至于流离失所,三国时期的曹操曾经做过这样的举措。三国时期,分裂的政治局面导致战乱频繁,给民众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破坏。为了逃避战祸,很多民众都举家外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为了安顿民心,曹操派人四处发放安民公告,写道:“我们是奉皇上旨意,出兵讨伐叛逆的贼人,是为民除害。现在正是麦子成熟的季节,各位士兵一定不要践踏麦田,违令者斩首示众。望父老乡亲们不要害怕。”安民布告贴出去后,老百姓们都不敢相信,他们仍旧躲在暗处观察曹操军队的行动,不肯出来收割庄稼,因为以往还没有哪...
· 古代人为什么注重厚葬?
古代人的想法和现在人不一样,皇帝,王公贵族,富商会修建豪华陵墓,把金银等埋在坟墓里,这种想法是什么原因呢?1,在古代社会,“孝”的观念是很普遍的。大家觉得“事死如事生”,而厚葬则是尽孝的极致体现。还有人觉得送死比养生更重要。古代人都倾向于为逝者极尽哀荣,厚葬其尸体。古代人相信灵魂说,认为灵魂在另外的世界也是需要金银财物,所以会准备很多东西跟逝者放在一起。2,在古代社会,不同阶级的人们在丧葬消费上存在显著差异。穷人像董永只能卖身葬父,朱元璋幼年只能靠地主发善心给一块坟地安葬父母。贵族阶层拥有丰厚的财富和地位,葬礼越豪华,更能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一般的地主和普通人虽然财力有限,但出于孝心和面子,也会办一个体面的葬礼。以前,厚葬是道德标准。如果某家草草的给逝者埋了,会被非议和指责。3,在盛世,国富民强,人们可以为逝者提供更丰厚的陪葬品和葬礼。如汉朝的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强汉,以及大唐贞观之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