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杨贵妃上吊自杀?揭秘“马嵬之变”,杨贵妃成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87
转发:0
评论:0
杨贵妃上吊自杀?揭秘“马嵬之变”,杨贵妃成牺牲品,杨贵妃(719-756),即杨太真,小字玉环,蒲州永乐人。最初是唐玄宗的儿子

  杨贵妃(719-756),即杨太真,小字玉环,蒲州永乐人。最初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瑁的妃子,因貌美,被玄宗宠幸,“三千宠爱于一身”,出现了“姐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的怪现象。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驿站特别知名。那就是马嵬驿,它出名不是因为驿站本身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因为它和一场著名的悲剧联系在了一起。

  公元756年,唐玄宗在逃难的过程中在这里杀死了杨贵妃,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之变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一个女人的牺牲换来了一场政变的终结,这让人们对杨贵妃抱有很大的同情。那么,马嵬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马嵬事变中,为什么杨贵妃会成为?

  天宝十五载(756年7月15日)六月十四日,潼关失守,长安彻底地暴露在叛军面前,无奈的唐玄宗只好选择出逃来躲避灾难。在玄宗逃亡途经马嵬时,身体的困顿和精神的绝望,让禁军的愤怒情绪累积到了极点。

  人在不知所措时,往往不是想如何摆脱困境,而是要找出原因,是谁制造了这一困境。在陈玄礼的点拨诱引下,禁军一下子把矛头指向了杨国忠。

  很快,愤怒的士兵杀死杨国忠,并要唐玄宗处死杨贵妃。最后,杨贵妃被迫自缢。

  失去了心爱的女人,虽然换得了暂时的平安,但是,玄宗逃亡的道路依然危机四伏。在之后的出逃岁月里,他最终把皇位也丢了,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玄宗面对国破家亡的局势,还是另有隐情呢?

  唐玄宗父子分途是唐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最终决定了唐朝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根据史书记载,这次决定唐朝未来的大事件,却缘于一个看起来非常偶然的机缘——父老的挽留。那么父子分途的原因真的如此简单吗?

  以现在的史实来分析,“马嵬之变”是早有预谋的政变,而不是禁军因为“不得食”而哗变。政变的一方是太子李亨、“内相”高力士和高的亲信将领陈玄礼,另一方是玄宗夫妇、以权相杨国忠为首的杨氏一族及其附从者。

  说的直白一点,是所谓的“储相之争”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了逼宫篡位。

  整个事件的端倪,出现在“玄宗出奔,事起仓促”。

  安禄山发动叛乱,时在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玄宗出长安则在十五年六月十三日,超过了六个月。

  我们知道,一个政权或者政治军事组织,从进入战争状态那一刻起,无论是战是和,是攻是守,在整个战略擘画中,必然要做出最坏的打算,要留出退路。六个月的时间足够玄宗政府从容应对,谋划出一个万全之策。因此唐朝廷应该也是有这样一个撤退或者迁都的计划的,这一计划应该包括退却的线路、方向、保卫力量,迁都之后整个指挥体系的重建和作战的方针,等等。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战争开始后不久,一拨一拨的朝廷使臣就已经开始在长安前往巴蜀、江南的道路上奔驰了,一些亲王和重臣也分别被委以重任,派往这些地方。

  然而皇帝却是在潼关陷落后,“仓皇出奔”的,而且没有通知满朝文武及皇室勋戚,只带走了几个皇子后妃内侍和亲信的禁军。这不禁让人疑窦满腹。

  唐玄宗李隆基在唐朝,在整个中国的封建帝王队列中,绝对是站在前排的人物,称之为“一代雄主”应不为过。撇开之前所有的功业不提,即在大规模叛乱发生之后,皇帝仍不失血性、冷静和尊严,判断出形势之后,及时采取了各项应对的措施。前方军事失利后,更一度准备以太子监国,自己亲自统军北上与叛军作战,与乃祖李世民何其相似,值得一提的是,皇帝当时已经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了。

  然而,所有记载这段历史的史书、笔记、诗歌却都不容辩驳的指向这样一个事实:仓皇出奔。

  这是不合逻辑的,与事态的发展线索偏差的太大了。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所谓的“马嵬之变”,在长安的宫城之内,其实就已经开始了!皇帝的出奔,躲的其实不是安禄山的叛军,而是太子李亨,也就是后来在灵武即位的肃宗的“逼宫”。

  “储相之争”渊源已久,尤其是在像玄宗这样秉国长达数十年的朝代,皇帝老了,太子也已经不年轻了。太子一直在东宫,有自己的臣僚。皇帝的宰相们一方面为了维护老皇帝的权威,要东宫的势力,另一方面为了自己身后的整个既得利益的文官集团,也要和太子讨价还价。

  这里不多罗列玄宗朝的“储相之争”的证据,反正就是到了安史叛军攻陷洛阳兵临潼关的时候,太子和宰相,或者说外戚之间的争斗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

  而在这场争斗中,老皇帝很不幸地站在了宰相这一边,更不幸的是他对东宫又很纵容。

  回到上面的“亲征”之计,最终是被“贵妃衔土陈请”给谏阻了的。贵妃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太子是要监国的,皇帝带兵离开长安后,监国的太子有基本不受制约的权力,而且他还有一大批的东宫臣僚。他可以杀光杨氏家族,甚至有可能之后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自立为帝。

  玄宗最终听信了杨贵妃的话,很可能他自己对李亨也不是很放心。本来如果没有这场战争的话,皇帝的平衡游戏可以玩得很好,既培养了太子,又保证了自己地位的稳固,还给太子即位以后找好了立威的工具,就像老乾隆给儿子嘉庆留下的和珅一样。

  潼关陷落了,叛军距长安不足百里,无险可守。

  宫城之内,变生肘腋,随时都有可能上演比玄武门之变更惨烈的变故。

  此时,皇帝除了“仓皇出奔”,还能怎样?

  可惜的是,此时,皇帝引为亲信的获得极大信任的“内相”高力士,已经附从了太子,而杨氏不掌兵。

  于是悲剧发生了。

  再简要描绘一下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

  叛军势盛,玄宗欲以太子李亨监国,付以军国事,而自统大军亲征,以期扭转局面。诸杨聚哭,贵妃衔土陈请乃止。

  潼关陷,事至不可为,太子谋逆,玄宗走西南,太子尾随其后,至马嵬,兵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马嵬坡杨贵妃墓埋得其实不是杨贵妃?
杨玉环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她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但是,唐玄宗因为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最终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在很多人的意识中,杨贵妃成为红颜祸水的代名词,为了发泄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唐朝众兵将逼死了杨玉环,葬在了马嵬坡。但是,经人查证,墓穴里却没有杨贵妃,而在若干年后,日本却悄然建起了杨贵妃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
· 马嵬坡杨贵妃墓联
杨贵妃墓在陕西兴平县马嵬坡陵园,面积3000平方米。内有历代名人游后题咏碑刻。清乾隆时湖广总督毕秋帆撰联曰:莺花尚恋霓裳影环佩空归月夜魂霓裳,即指《霓裳羽衣舞》,是唐代宫廷乐舞。传为唐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初名《波罗门曲》,由玄宗润色并创歌词,后改用此名。下联出自杜甫《咏怀古迹》诗句: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毕秋帆另撰一联曰:谷铃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杨李事墓粉还将秋色外,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联语触景生情,伤感凄切,回忆往事,怀古思人,对杨贵妃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惋惜。
· 杜甫诗中的马嵬驿之变:杨贵妃并非缢杀
李益的诗中写:“血洗托君莲花血”、“太真血染马蹄尽”。什么叫“血染马蹄尽”?意思是说杨贵妃丧命乱军之中,且是被刀刃砍死的。杜甫在他的《哀江头》一诗中写:“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这一句中“血污”二字很关键,如果杨贵妃是被缢死的,那就不可能见血,似乎诛杀杨贵妃的方式不是缢杀,而是用刀刃之物。网络配图还有刘禹锡的《马嵬行》,其中有这么几句:“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注意“饮金屑”,意思是说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然而,诗歌总有抒情和夸张的成分,不是准确的史料,但这些诗有一个共同的信息,就是杨贵妃死于马嵬驿。最终都要归结到兵变的问题上。兵变是太子李享一手策划的,他与陈玄礼煽动诛杀杨贵妃。实际上矛头是指向唐玄宗。就当时混乱躁动的局面而言,不是唐玄宗一个人所能控制的。网络配图他连自身的安全都无法保证,怎么可能精心准备安排杨贵妃逃跑?所谓的“缢杀不死”和“掉包计”仅仅是...
· 马嵬驿之变迷雾:被缢杀的人不是杨贵妃本人
天宝十四载对于唐玄宗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众所周知的“安史之乱”爆发。时隔一年的6月,安禄山攻破潼关。6月13日黎明时分,仓皇的唐玄宗李隆基率领家属、亲信——杨贵妃姐妹、皇子、妃子、公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等人逃出长安。人名很多吧,其实没多少人,除了这几个,就剩下一小撮宦官。保护他们的禁军队伍总共也就3000人。逃亡队伍从延秋门出宫,沿途经过县城没东西吃,因为县令也跑了。到了中午,唐玄宗还没吃上一口东西。杨国忠就买了些饼拿给他填肚子。这个饥渴交迫的时候,还是老百姓可爱,有的献米饭,有的献小麦,有的献大豆;那些皇子皇孙可算见到粮食了,用手捧着,狼吞虎咽,很快就吃光了,却还没吃饱。这个情景十分悲惨,大家都哭了,唐玄宗也掩面而泣。老先生郭从谨对唐玄宗说:安禄山危害天下的坏心已不是一天两天。曾经有人到京城告发他,陛下去把告密的人杀了。所以安禄山才有实施叛乱的机会,害得陛下
· 杀死杨贵妃的马嵬之变的前后经过是怎样?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驿站特别知名。那就是马嵬驿,它出名不是因为驿站本身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因为它和一场著名的悲剧联系在了一起。756年,唐玄宗在逃难的过程中在这里杀死了杨贵妃,史称马嵬之变。那么,马嵬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天宝十五载六月九日,潼关失守了。这消息唐玄宗是怎么知道的呀?他是根据平安火知道的。平安火又是什么东西呢?平安火其实就是烽火,在古代是传递军事情报用的。自从安史之乱以后,从潼关到长安就设立了烽火台,每天晚上,潼关点一把火,长安这边就知道,今天平安无事了。可是,六月九日这天傍晚,潼关已经失守了,没人点平安火了。唐玄宗翘首东望,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烟雾,这下子,他可真着急了。难道潼关丢了?怎么办呢?赶紧跟大臣商量对策吧。宰相杨国忠怎么说?他对着群臣痛哭流涕。说:“这十年来,不断有人报告安禄山要谋反,可是陛下就是不信,结果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可不是宰相的过错。”一上来先把责任推给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