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盗墓和反盗墓的关系,到底谁的技术更高?
中国现代意义上、由国家发起的、有组织、有针对性的“考古发掘”活动还不到一百年,真正的民间盗墓者受各种限制,他不可能带着雷达去盗墓,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绝招。他要想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要想各种办法,有些是很精妙的。盗墓最基本的是什么?那就是清楚历朝历代埋葬规律。基础那一招也就只能知道古墓大致范围,若是想准确判断地下情况以及位置,就必须懂得如何看土。
《民国盗墓史·秘术卷》曾在解读“洛阳铲”(盗墓利器)时提过。还有“看地形”,更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来,明白诀窍的人在几公里以外就能看出来。有些盗墓贼“喜欢”在下完雪的天气出来“四处转转”尤其喜欢下“很细很细的雪粒”那种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关。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死土”的分别。有经验的盗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这里有没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时代的墓葬。
所以,这些人在选择墓地上,也是非常用心。既不能选那穷乡僻壤之处,也不能选太过露骨的地方。因此部分君王,或达官贵族都会选择把墓穴凿挖在山崖岩石之中,“依山为陵”,既安全,又能显示出自己的高高在上的帝王。 这种将墓穴开凿于山崖之中,不另起坟丘的墓穴,在考古界亦称“崖墓”。考古界普遍认为,这种依山为陵的崖墓可能兴起于唐朝,开创者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的有为之君,即唐太宗李世民,他的昭陵玄宫地,就是开凿了今天陕西省礼泉县境内的九嵕山而成的。
李世民之后的唐朝诸帝多兴师动众,将附近风水上佳的山体都凿空了。然后,其后的乾、定、桥、泰、建、元、崇、丰、景、光、章、贞、简等十三陵也都是这种类型的“崖墓”。这些“崖墓”既然开凿在山体中,那么防盗效果自然是非同一般。但是,既然是开凿的,就总有通往玄宫的洞口,盗墓者很容易找到。于是,监工大臣在封闭洞口时都会煞费苦心,而以铁水封闭洞口就是其中的绝招之一。
正所谓“道高一丈,魔高一尺”。你有法子防我,我就有法子破了你的防备。所以,为了打开这铁水熔铸的洞口,盗墓贼们想了个好方法,就是用粪水天天浇灌坟墓,用化学上讲,就是天天用酸性很强的粪水来浇灌锈蚀铁汁,最终墓的洞口也终于被打开了。所以,“高手总是在民间”,这句话是真没错。
成吉思汗等蒙古贵族都是实行秘葬,所有知道墓葬位置的人都死了,只有一只骆驼知道在哪里,因为墓葬的位置有它孩子的鲜血,当骆驼死了墓在哪就只有天知道了。茫茫草原盗墓贼如何下手。
连环翻板,在墓道中设置的陷坑,坑下分布长约10厘米左右的刀锥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缀一相同重量的小型物体,呈天平秤状,板上有掩盖物。所以盗墓贼还是很小心这些机关的。还有一种是积沙积石,顾名思义就在回填的时候用松软的沙子回填的材料然后加大石头,这样沙子永远瓦不完,而只要挖沙子就会出现塌方。但是就是这样古代盗墓贼还是杀开了一条血路来,不知道盗墓贼,付出多少代价,但是还是徒劳无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