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什么明朝惩罚制度那么严,官员却敢和皇上顶嘴,清朝却自称奴才?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04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明朝惩罚制度那么严,官员却敢和皇上顶嘴,清朝却自称奴才?,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似乎明朝大臣都很有气节,换句话说就是不怕死,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似乎明朝大臣都很有气节,换句话说就是不怕死,敢于向皇上死谏。看过《万历十五年》的都知道,书中的海瑞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抬着棺材上谏书,被史家称为“批逆鳞”。那为什么明朝大臣都这么有骨气呢?

为什么明朝惩罚制度那么严,官员却敢和皇上顶嘴,清朝却自称奴才?

  第一,到了明朝,程朱理学的独尊地位被确立起来,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成为明朝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和标准,可以说明朝士人都是受程朱理学的教育长大的。程朱理学以下两点对士人的气节影响很大。士人由于受到理学忠孝信义的教化,就有一种“正义在我”的自信,敢于同掌权者对抗。强调人的社会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化士人应该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甚至于为国捐躯、为民请命。使他们有强烈的气节,可以为国家、为心中正确的主张舍身成仁。

为什么明朝惩罚制度那么严,官员却敢和皇上顶嘴,清朝却自称奴才?

  第二,明朝内阁制的特点,使大臣受到尊重,明朝的内阁大学士也从一个小顾问到达了明朝中后期相当于宰相那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所以明朝才有“文官治天下”的说法。整个文官集团为根本利益的文官们地位得到提升的时候,这些大臣哪怕就是顶撞了皇帝,皇帝也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有时候甚至被气的只能在宫里自己偷偷跺脚不出来见他们。

为什么明朝惩罚制度那么严,官员却敢和皇上顶嘴,清朝却自称奴才?

  内阁颇有民主化因素。英宗以后形成的首辅制度,由首辅做最后决定。就票拟进行商讨时,各殿大学士皆可参与意见,不仅减低了独相时期宰相的机会,也放宽了对各级官僚的限制,形成了一个相对开放的讨论氛围。第三,朱元璋设立了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专门用于监察中央和地方百官,这个群体的总人数长期保持在200人左右,为历朝之最。朱元璋在祖制中明确规定,言官“舍身以诤”,不惜批逆鳞、捋虎须!言官要轮流值日,发现不合理的就要“直谏”,“勿有所顾避”;不分军队百姓、不论制度还是官员,“皆得言之”。

为什么明朝惩罚制度那么严,官员却敢和皇上顶嘴,清朝却自称奴才?

  第四,明代控制权的独立性,经过儒学教化的明朝官员,对于眼前的富贵大多是蔑视的,他们更重视的是名声,是史书对自己的褒贬。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杨慎。不重眼前之利,重视青史留名。皇帝也是人,也在乎名声,怕被丑化。所以有些时候面对大臣的劝谏,就要能忍则忍,表现出一副大度,广开言路的态度。

  而清朝的话,一个文字狱就搞的百官跟只鸡一样了,哪还有几个有骨气的。当然不是说没有,比如说于成龙,曾国潘,可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汉官还是多于满官。清朝皇上说啥都是对的,就是权威,不允许大臣来反驳。所以清朝大臣是不敢跟代表道统权威的皇帝争辩的,自然也就自称为奴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奴才文化揭秘清朝哪些官员可以自称“奴才”
奴才文化:消融满汉之说出,于是有请满汉臣工一律称臣,不称奴才者。奴才二字何自出?陶宗仪《辍耕录》以为始于郭令公“子仪诸子皆奴才”一语,非也。骂人奴才盖北俗,中原无是语也。有之,自晋始。晋世五胡人中国,胡言遂载以俱来。《刘渊载记》(《晋书》于五胡及诸割据者,别为载记,附于卷末。刘渊、刘曜,皆匈奴也,不得以汉姓而误为汉人):成都王既败,元海曰:颖不用吾言,遂自奔溃,真奴才也。一、《刘曜载记》:田崧骂杨难敌曰:若贼氏奴才,安敢希觊非分。二、王猛曰:慕容评真奴才,虽亿兆之众不足畏,况数十万乎!三、《水经注》:李特至剑阁,叹日:刘氏有此地而面缚于人,岂不奴才也!四、《魏书》:尔朱荣谓元天穆曰:葛荣之徒,本是奴才,乘时作乱。五、凡此诸语,皆出自晋末六朝之间,在郭令公之前。令公之为是语,盖亦久居塞外,习于胡言,犹今之操西语骂人者耳。陶宗仪以为此语始自令公,未之考也。后于令公而为是语,则《五代史》:董璋反...
· 清朝满人官员为何以自称奴才为荣?
在清宫戏中我们常能见到,好多大臣官职极高见到皇帝仍然自称奴才,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些自称奴才的大臣都是满臣,只有满臣会自称奴才,而汉族大臣则大多数用“皇上”称呼皇帝,用“臣”自称。有时会让人捧腹大笑,还以为满人天生当奴才上瘾似得。其实在清朝,这是满族内部固有的主奴体系,是贯串清朝一朝的满族文化现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八旗制度,八旗旗主为努尔哈赤及其嫡系子孙,八旗称呼自己的旗主满语为“领主”,我们后赖翻译成汉语为“主子”,与之对应的即为我们日常理解的自称:“奴才”。此说法是旗人内部的说法。这种人身依附关系类似于中世纪欧洲的领主和家臣,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和家臣的关系。跟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并不太一样。有清一朝,主奴关系也是在变化的,在乾隆之前,由于上三旗乃皇帝亲统之旗,皇帝本人即为旗主,上三旗的旗人能称皇帝为主子,对皇帝自称奴才,同时内务府为皇室服务,所以内务府的包衣奴...
· 奴性使然?清代官员为何要自称奴才?
导读:看清史剧,我们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估计就是“奴才”了,张口“奴才”,闭口“奴才”,清朝官员为何要自称奴才?这个词语里边隐藏着什么秘密?会是我们所认为的奴性使然吗?清代官员,常常自称“奴才”,既见于官方文件、奏章之中,也常常出现在官员觐见皇帝之时。学界对此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视为清廷强行区分满汉官员身份的措施。陈垣是这么说的:“满人称奴才,有时可以称臣;汉人称臣,无时可以称奴才”。鲁迅先生说:“在清朝,旗人自称‘奴才’,汉人只能自称‘臣’。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赐以嘉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这其实是排满浪潮影响下对“奴才”一词的理解,当然其中也道出了清代旗人与民人身份的不同。事实上,这两个称谓所对应的对象有一个变化过程。网络配图奴才一词,亦作“奴财”、“驽才”,在北方少数民族中是常见词汇奴才一词,亦作“奴财”、“驽才”,在中国北...
· 明朝杨廷鉴为李自成写过标语,为什么却拒绝做清朝官员
在明朝末年,曾经有一个状元,经历奇特。他本来可以有着大好的前途,不过赶上了末世,本来可以投靠清朝,可他气节很高,不愿意做降臣。他就是明末最后一个状元杨廷鉴。杨廷鉴是一个奇人,不仅因为他高中状元,而是在此之前,他就已经够传奇了。杨廷鉴的祖上是东汉太尉杨震,在古代认祖宗的不少,但杨廷鉴却是有谱所载,一代代传承的。杨震33世孙杨士英在南宋绍定年间从临川迁徙到前黄,世代繁衍,耕读为家。前黄距离武进很近,所以很多史料又称杨廷鉴是武进人。他的奇还在于没有登科的时候,已经名满江南了。当时他的才学和人品备受推崇,时人称他“自幼习勤苦,不好鲜衣纨绮”。他的老师,是礼部尚书孙慎行和副都御史张清惠。作为布衣,能拜入这样的朝中大员名下,杨廷鉴的经历确实有些传奇当朝廷科考时,杨廷鉴正好遇到自己老师张清惠也被宣召入朝。师生二人一同前往京师,在北上的路上。张清惠对自己的学生寄予了非常大的希望。他说:我们是老了,功名对你...
· 明朝大臣为什么敢和皇帝对着干,而清朝的大臣却只能称奴才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似乎明朝大臣都很有气节,换句话说就是不怕死,敢于向皇上死谏。看过《万历十五年》的都知道,书中的海瑞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抬着棺材上谏书,被史家称为“批逆鳞”。那为什么明朝大臣都这么有骨气呢?明太祖第一,到了明朝,程朱理学的独尊地位被确立起来,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成为明朝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和标准,可以说明朝士人都是受程朱理学的教育长大的。程朱理学以下两点对士人的气节影响很大。士人由于受到理学忠孝信义的教化,就有一种“正义在我”的自信,敢于同掌权者对抗。强调人的社会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化士人应该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甚至于为国捐躯、为民请命。使他们有强烈的气节,可以为国家、为心中正确的主张舍身成仁。第二,明朝内阁制的特点,使大臣受到尊重,明朝的内阁大学士也从一个小顾问到达了明朝中后期相当于宰相那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所以明朝才有“文官治天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