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项本事领先全球,盛唐时期都比不上!
然而,大宋军事实力不如强邻,但在科技经济上却领跑全世界。因此,大宋在经济上有很多斡旋余地,与辽、西夏、日本、吐蕃、女真都有很多贸易往来,从而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国际外交,甚至掌控主动权。
一、以粮易盐——西夏
西夏的国情以游牧为主,游牧与农耕相结合,他们不养蚕,“无丝织之功”;由于气候原因,他们不产茶叶;农作物主要是大麦,在自然灾害频繁的时候,赖于与大宋交易粮食。
西夏在许多物资方面依赖于进口,其中最大的进口地就是大宋,对宋的依赖“如婴儿而中国乳哺之”。而西夏盛产牛羊,可对大宋意义最大的当属青盐。
西夏的青盐,“价贱而味甘”,而宋朝产的盐不纯,偶尔还掺杂沙粒,因此宋朝对西夏盐的需求量特别大。而另一方面,西夏缺少粮食,他们屡次骚扰边境,为的都是劫掠粮食,主要针对宋朝百姓的秋收以及贮藏于地窖的粮食。
因此,宋、夏之间以粮易盐为主的贸易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公元993年,夏主李继迁叛乱,宋太宗一怒之下,发布“绝其青盐不入汉界,禁其粮食不及蕃夷”的命令,导致关陇民众无盐可食,万余藩民叛离大宋。
而大宋对于贸易往来的禁止,就相当于断了西夏的命脉,西夏不得不依靠战争来打开贸易,元昊在11世纪中期屡次打败宋军,在谈判桌上提出的一项重要条款就是曾置榷场、解除青盐贸易的禁令。
宋、夏之间的贸易分为三种形式。第一是朝贡、赏赐,这种方式主要出现在宋朝建立初期。比如宋朝刚建立时,西夏就送给大宋许多牛羊,大宋则把茶叶、陶器等物资以赏赐的方式回赠过去,显然这种方式是满足不了西夏。宋、夏贸易的主要形式还是是榷场,榷场是专门用来进行贸易的场所,不过西夏国小,榷场也少。第三种形式就是走私,榷场里不是什么都可以交易,比如大宋禁止青盐交易的时候,只能依靠走私来满足需求。
可以说,在军事实力较量的表面下,是宋、夏屡禁屡开的贸易战,尤其是当在军事较量中处于劣势的时候,宋朝总会禁止贸易,从而使西夏青盐难以输出、粮食难以引进,毕竟粮食才是必需品,“天朝,水也,夏国,鱼也。水可无鱼,鱼不可无水”,从而达到制裁西夏的目的。
二、以茶易马——辽
以茶易马有很久的历史,是古代贸易活动的典型代表。
相比于西夏,辽才是大宋的真正大敌,苏轼就说过“西边之患小,北边之患大”。因此,宋、辽之间的贸易要受重视得多,榷场就比西夏要多,有四五个。
宋最想从辽那里得到的就是马,而辽最想从宋得到的是茶叶,茶、马都分三六九等,正好进行交易。
从唐朝开始,回鹘、契丹对中原的茶叶就十分喜爱,这除了茶叶本身的口感以外,还与藩人特殊的饮食习惯有关,游牧民族吃的是肉、喝的是奶,必须饮茶才能“清肉之浓味”,否则让“多困于病”。
有了这个把柄在手里,宋当然会好好利用,“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
为此,宋朝专门设立了茶司、司,后来发现茶和马完全就是一个性质的等价交换物嘛,于是将两个部门合并,组成茶马司,统一管理以茶易马。当然,除了马以外,大宋还从辽那里交易粮食、盐等物资。
由于辽强大的综合国力,宋没有像掌握西夏命门一样掌握辽的经济命脉,双方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势均力敌的两个高手,谁也奈何不了谁。
辽曾经通过禁止粮食、马匹输出的方式制裁宋,而宋地大物博,输出物资多种多样,总有一款是外国的必需品,比如书籍、瓷器、丝绸,再比如茶叶,“夷人不可一日无茶”,这就促成了大宋的以茶易马。
从唐朝开始,汉人就与藏民、吐蕃、契丹、吐谷浑等外国进行茶马交易,通过这种方式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加深友谊、促进发展,更为长久敌对的宋、辽带来了总体上的和平,是国力上处于劣势的大宋与辽斡旋的重要武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